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中文結果式句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4) 蔡娗汸; Chai, Ting-Fang
    中文結果式句構擁有不少值得探討的特性,如句法—語義衝突(Huang, 1997)及 解釋上的歧義性,這些特性使結果式句構在形式句法有許多的研究(e.g., Huang, 1988; Zhang, 2001),而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習 得,以彌補此研究缺口,研究考慮到三個影響兒童理解結果式句構的因素:句構類型 (賓語控制、主語控制和使役結果式句構)、語境和有生命性。6 至 8 歲的兒童共 60 名及中文母語者 20 名參與了本研究,受試者進行了兩個真值判斷任務(有語境及無語 境)和一個圖片選擇任務,以評估其對結果式句構的理解。研究發現,賓語控制結果句構最容易,其次是主語控制,而使役結果式句構則最 具挑戰性,其次,語境有助於兒童理解每一類型的結果式句構,有生命性也在句子歧 異理解扮演重要角色。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兒童在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 習得中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964)相符。6 歲在有語 境支持下,對結果式句構已達成人程度的理解,7 歲兒童則可在無語境支持下達到成 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藉由有生命性的線索,理解結果式句構。
  • Item
    中文三語學習者的非謂形容詞位置習得:英語和羅曼語族人士之比較
    (2024) 楊名霖; Yang, Min-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三語言中,非謂形容詞 (attributive adjective) 位置的習得情況。所檢核的關鍵因素有三,涵蓋形容詞類別效應、教學效應、及句法啟動 (syntactic priming) 效應之影響。本研究共招募了45名受試者,分成3組,每組15人。其中兩組為語言背景呈現鏡像組別 (mirror-image groups) 的30名中文三語初學者,另外一組則為中文母語者。研究中的30名中文三語初學者的中文程度皆為A1或A2且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另外,依照中文三語初學者的語言背景,將他們分成一組以一語為英語,二語為西班牙語或法語,且三語為中文,及另外一組以一語為西班牙語或法語,二語為英語,且三語為中文的鏡像組別。測驗內容包括兩項口語產出任務,任務內容涉及中文新詞及已知詞。根據三個所檢核的關鍵因素,研究得出三個結果。第一,形容詞使用中未觀察到顯著的類別效應,顯示成年受試者對於四種類別的中文形容詞具有普遍的語意理解。第二,教學效應對所有中文三語受試者均有益,鏡像組別的三語受試者皆可藉此教學效應提高已知詞語境中形容詞位置的準確性。其中,英語母語受試者受益於其第一語言正遷移,在中文新詞及已知詞語境中,皆大量產出與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一致,放置於名詞前位置的中文三語形容詞。相反地,西班牙語或法語母語受試者受到其第一語言負遷移的影響,在中文新詞語境中,傾向於將中文三語形容詞放置於名詞後位置。第三,在探討句法啟動效應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和啟動順序之間有著顯著性的影響。儘管所有中文三語受試者都對啟動 (priming) 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適應,但鏡像組別之間受到的影響程度有顯著的差異。特別是,英語母語受試者在不同的啟動條件下保持了一致的表現,顯示出其與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相同的強烈第一語言影響。相比之下,西班牙語或法語母語受試者對啟動條件更為敏感,常常受到啟動順序的影響而調整其產出的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顯示出他們在克服第一語言句法傾向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
  • Item
    以華語為母語的孩童對請求策略的理解與使用
    (2020) 陳妍彣; Chen, Yen-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為母語的兒童對於請求策略的理解與應用。議題包含直接與間接請求策略間的差異、社會距離與地位的影響、句型與策略的使用、以及不同年齡間的差異。本研究設計兩項測驗來探究受試者的表現:一為理解測驗,二為情境對話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八位五至十歲孩童,依其就讀的年級分為三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每組各十六位;另外有對照組成人十六位。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五至十歲孩童皆具備成人母語者對於直接與間接請求策略的理解能力,但八歲以下孩童還無法像成人般表達請求。 二、對於孩童與成人,社會距離對請求策略的理解與使用影響不顯著。 三、孩童與成人對於請求策略的理解與應用皆受到社會地位的影響。他們與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互動時,理解與使用都已具備成人母語者的程度;在與同輩或是地位較低的人互動時,他們皆比預期中更為客氣。 四、五至八歲的孩童使用大量的祈使句來做請求,而九至十歲的孩童則如同成人,使用較多的疑問句。但孩童至十歲時都還無法像成人般使用陳述句來提出請求。 五、五至十歲孩童已能夠使用多種請求策略,但各策略使用的多寡有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各組皆有明顯趨勢,使用較多的語氣導出型(Mood derivable)和探詢型(Query preparatory)策略。
  • Item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語意分類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3-11-01) 楊禮旗; 詹曉蕙
  • Item
    臺灣學齡前兒童華語量詞習得之再探討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9-06-01) 黃雅微;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學齡前兒童對華語類別量詞(count classifiers)和計量量詞(mass classifiers)的習得(Cheng and Sybesma 1998, Tai 1994)。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圖片辨識測驗及圖片描述測驗。研究對象爲45位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幼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爲三歲、第二組爲四歲、及第三組五歲)。 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能夠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此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且不同於前人(Chien et al. 2003),我們發現學齡前兒童在類別量詞的表現顯著優於計量量詞。其次,「年齡」的確對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的習得有所影響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Chien et al. 2003, Hu 1993, Loke 1991, Ying et al. 1983),研究發現三歲到四歲是兒童習得量詞的關鍵期。量詞「個」是兒童最早習得的量詞,「標準量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因此爲最慢習得的量詞(Erbaugh 1986, Loke 1991)。
  • Item
    華語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0-12-01) 林馥蘋;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華語雙賓動詞可細分爲三類:必加「給」的動詞、不能加「給」動詞、以及可隨意加「給」動詞。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以下五種:各類動詞的困難度、句型的標記性、非雙賓句型之句子分析。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句子選擇以及引導造句。研究對象爲45位學齡前兒童及15位大學生。受試兒童再分爲三組:第組(三歲)、第二組(四歲)、和第三組(約五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不能加「給」的動詞對學童困難度最高,而另外兩類動詞困難度差異不大。第二,必加「給」的動詞中、[V-gei-IO-DO]比[V-DO-gei-IO]更具有標記性。對於可隨意力「給」的動詞而言,[V-gei-IO-DO]最具有標記性,[V-IO-DO]居於第二,而[V-DO-gei-IO]最無標記性。第三,從學童的非雙賓動詞句型使用分析得知,他們傾向於先把這些動詞當作一般及物動詞使用,接著加入第二個賓語,最後他們說出越來越多的複雜句子。
  • Item
    外國學生漢語疑問句習得之比較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5-06-01) 陳純音
    本文旨在探討外國學生習得漢語疑問句的差異。研究對象為八十位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的外國學生,四十位以英語為母語之學生(即英語組),另四十位之母語為日語(即日語組)。兩組學生就該中心分班測驗再分成初級二十位與中級二十位。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兩實驗:一是文法喜好測驗,另一是圖片描述測驗。前者檢測外國學生對漢語疑問句之理解,藉由1~5Likert等級判斷其接受度,另一測驗由受試學生根據圖片中提問。兩測驗設計之疑問句相同,均為32題,含「誰」、「什麼」及「哪一個」三個疑問詞出現於單句與複句中的主詞或受詞的位置。此外,疑問詞所提問之內容亦依其「有生命性」(animacy)設計(Yoshinage 1996)。研究結果顯示,兩測驗結果相似,疑問詞出現在單句較其出現在複句接受度高,外國學生使用單句疑問句亦較複句來得多。各疑問句中以「誰」的疑問句接受度與使用率最高,其次是「什麼」及「哪一個」。此外,疑問詞出現在主詞位置者較疑問詞出現受詞位置者一般而言容易讓外國學生接受與使用,此點證明漢詞主詞/受詞不對稱性(Huang 1989)之存在,研究發現雖不同於Stromswold(1995)的假設,但與Yoshinage(1996)與范瑞玲(2003)之研究結果相同。有「生命性」與不同的疑問詞確實有相關性,此特性在「誰」的疑問句尤為顯著。
  • Item
    英語關係子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7-01) 劉明儀; 陳純音 
  • Item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語意分類:中文的個案研究
    (英語學系, 2013-11-??) 楊禮旗; 詹曉蕙; Li-chi Elvis Yang; Shiao-hui Chan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是一種與輕度和中度智能遲緩有關的先天性基因異常疾病。本研究以一名普拉德—威利症候群的病友(AH)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探查語意分類的兩個重要層面:語意類別外部的「階層結構」與語意類別內部的「原型效應」。透過兩組使用語言/非語言刺激的線上語意作業,我們發現與心理年齡相同的國小孩童相比,AH在整體的表現上落後許多。進一步的質性訪談證實AH的分類階層結構不完全,並且對於一些分類結構下的典範例子也缺乏固有的語意知識。然而,在AH較能掌握的語意類別裡,原型效應就略有示現。最後,本研究也在AH的言談中發現其的語言問題,再再驗證AH相較於正常孩童確實有概念知識上的缺損。
  • Item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in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How Attribution Hedges Indicate Authorial Stance"
    (英語學系, 2012-11-??) 張妙霞; 羅于是; 許月貴; Miao-Hsia Chang Yu-Wen Luo Yueh-Kuei Hsu
    Hedges can be used to show a speaker's less than full commitment to the truth ofa proposition in spoken discourse or to strengthen an author's argument in academic discourse. Attribution hedges are hedges used by writers to qualify their claims by relating their arguments to a given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uthorial stance in attribution hedges in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their disciplinary variation. The disciplines investigated include the pure humanities,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ard sci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riters in the pur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se more attribution hedges in their writing. Furthermore, these writers reveal a greater tendency to use subjective accounts when they seek support for their claims, with social sciences writers reflecting a lesser degree of subjectivity. Specifically, writing in the pure humanities is characterized by hedges which display more individuality and which involve readers in the argument. Hard sciences writers, by contrast, reflect an objective stance with attribution hedges that imply the authors detachment from the argument. In short, pure humanities writing reveals a rhetorical style that is closer to interactively oriented spoken register. The incorporation of moreinformal elements may arise from the uncertain nature of findings in the pure humanities, where claims or propositions are mainly based on subjective evalua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