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言談與語法」研究的近況
    (漢學研究中心, 2000-12-01) 畢永峨
    言談與語法是功能學派語言學的一支,主張語言內部結構會受言談層次的因素影響。一般言談中所使用的語言形式會受到認知及交際因素的鼓勵或牽制,而語法就是日常言談中那些一再被重複使用的語言形式而已。本文討論一些言談與語法學者所探出的觀念,回顧最此學說的理念處理漢語的一些研究,並簡略提出幾條未來研究的可行路線。
  • Item
    隱喻化及轉喻化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09-06-01) 張妙霞
    本文研究閩南語意願動詞「愛」與「卜/欲」的歷史語意演變。本文語料包含明清時代歌仔戲文,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歌仔冊,以及當代閩南語口語自然語料。結果顯示,「愛」與「卜/欲」的語意演變可以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明清用法及當代用法。自明代迄今,「愛」最主要的語意為表達喜好,意願,或希望。在明清時代,「愛」亦可標記未來可能發生的動作或事件;然而,「愛」所指的未來事件僅限於不利談話者的事件;此用法在十九世紀末逐漸消失。現代閩南語中,「愛」發展出表達『需要』的語意;此功能用於標記後接的動作;同時,此動作通常是一般人所認同需要去從事的活動或動作。明清時代的「卜/欲」主要有七個用法:欲望/意願/希望,未來,過度,需要,接近,以及條件。在現代閩南語中,『欲望』的語意已少用於對實物的想望或需要,而主要用於後接主事者所欲從事的動作。以上「愛」與「卜/欲」的語意變化可說是受到隱喻化及轉喻化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演變。隱喻化主要促成「愛」與「卜/欲」由喜愛具體事物到從事某活動的意願;在此同時,「愛」與「卜/欲」也從動詞轉換為近似助動詞的用法。此外,「愛」與「卜/欲」也演化出『未來』的語意。轉喻化則主要促成因語境強化而形成的語意:過度(卜/欲),需要(愛與卜/欲),接近(卜/欲),條件(卜/欲),以及不利談話者的未來事件的標記(愛)。
  • Item
    Minimization, 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英語學系, 2002-06-??) 李櫻; Ing Cherry Li
    本文探討言談語用因素在當代台灣閩南語語法化過程中的運作,指出Levinson (1987)的簡約化為極有力的運作原則,它常驅使交談者選用較為簡短的、語意廣泛的語言形式,再經由換喻(metonymy)推衍而產生語用隱涵,而後 並俗成化、語法化而為結構部門中新的語意、語法性質。根據實際語料的分析,台閩語中新近出現的語尾助詞用法,如kah、li、koh、kong等,均基於 簡約原則的運作,分別由到、你、閣、講等詞的典型出現語句之刪略而來。交談語料同時顯示,這種簡約化的語句刪略之動因,乃是基於話輪快速轉換中交談者認知 能力的限制,以及社會互動中禮貌原則的運作。
  • Item
    From a Motion Verb to an Aspect Marker
    (英語學系, 2002-06-??) 王富美; Leslie Fu-mei Wang
    過一直以來被視為多義詞 (polysemy), 其語意表徵包括動詞、名詞、結果補語、及經驗貌標記等。本文試圖以過的中心語意 (core meaning) 為基礎, 輔以形象圖式 (image schema)、隱喻延伸 (metaphorical extension)、及縱剖 (profile)等, 來分析過的數個語意間如何轉換和相互連接。 文中並將特別討論V-得/不-過來/過去 (如: 轉不過來, 說得過去) 的語意結構, 對過來/過去的選用提出一合理的解釋。 此外, 也將針對過的語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現象進行探討。
  • Item
    Discourse Functions of Anne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英語學系, 2002-06-??) 張妙霞; Miao-Hsia Chang
    本文探討台灣閩南話口語對話中指示詞「按呢」(anne)的言談功能。所採用語料長度兩小時,共計394例「按呢」。結果顯示,「按呢」用法包括:一、基 本指示詞語義;二、言談結構功能;三、互動功能;四、句尾助詞。在句子的局部層次上,「按呢」具有強調緊臨述語的訊息內容的功能。當出現於子句交界處時, 「按呢」標示子句間推論,連續,或因果的關係。當「按呢」出現在某言談單位的起始或結束處時,分別具有引介及結束該言談話題的功能。當出現在答覆句時, 「按呢」主要表達話者對前一談話者言談內容的注意,因此主要為互動功能。這些不同層次的功能及不同層次的語義的變化顯示「按呢」在某些情境下已由一指示詞 虛化為一言談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