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48
  • Item
    華語人士對英語「類」母音與「新」母音的發音與感知之研究:英語高母音的實驗探討
    (2002) 羅春琳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國語為母語者(華語人士)相對於以英語為母語者,及不同性別人士對英語「類」母音,如/ i /,/ u /及「新」母音,如/ I /,/ U /,在發音及感知方面是否有困難;是「類」母音較難發音或感知,或是「新」母音較難掌握◦ 本研究包含兩個實驗:在發音的實驗中,研究者將受試者所錄的音以聲譜儀測量母音的長度(L),第一共振峰(F1)及第二共振峰(F2);感知的實驗為一聽力測驗◦ 實驗結果顯示1) 華語人士主要以長度來區分類/新母音而英語人士則從長度,F1及F2各方面來區分;2) 華語人士不僅不區分/ i /和/ I /的F1及/ u / 和/ U /的F1,尚且和英語人士相反,發出F1比/ U /還高的/ u /;3) 英語人士所發的/ U / F2比/ u /高而華語人士則不區分/ u / 和/ U /的F2;4)女性受試者所發的/ i /和/ I /比男性長;5) 女性所發/ i /和/ I /的F1及F2皆比男性高;6) 華語人士的聽力測驗顯示其對英語高母音的感知能力非常好◦ 上述結果對相關外語習得的理論或有支持或有反證,並對語音的顯著性之研究有所貢獻◦
  • Item
    網路環境中合作語言學習的實施
    (2002) 蔡佳宏; Chia-hung Tsai
    這篇研究旨在探討溝通式教學觀,合作學習,網路學習之間的關係。溝通式語言教學已經被廣泛的使用了好幾十年,然而還存在者一些無法解決的限制。在合作學習以及網路學習的觀念帶入之後,這些限制似乎被解決了。在探討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後,發現直接介入一個網路合作學習活動的因素有三個。他們分別是教師介入的程度,學生合作的程度,以及電腦科技使用的程度。探討完這三個因素後,如何評估一個網路上面的合作語言學習活動的要件就被建立出來了。而我也用這些條件來檢視一些網路上的網路語言學習活動來了解它們是如何幫助語言學習。在討論完這些活動之後,我也提供了那些想要使用這些活動的英文教師一些建議。
  • Item
    漂泊中的清明:奈波爾小說中對後殖民身份認同的再定位
    (2002) 孫英哲; Ying-che Sun
    奈波爾,出身於加勒比海千里達,是位選擇自我放逐的旅英印度裔作家,有著典型的多重身份及國族認同的問題。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以宏觀的角度探討文化問題,拒絕定於一格,限於一地。本論文試圖從奈波爾的兩本小說「身在自由邦」及「大河灣」中的人物,在身處異鄉的情況下,所遭遇的種種難題切入,來審視後殖民時期無可避免的人種混雜及文化調適的課題。並藉由開放空間的思維以及對民族國家意識型態的解構,來為身處後殖民亂象中的身份認同,重新找尋定位。 第一章對於奈波爾的文化地理背景做一簡單的介紹,並從奈波爾的例子中清楚闡釋本體論中根深蒂固“家”的觀念,在這後殖民混種雜糅及遷徙流離的時代背景下已不復追尋。 第二章以放逐者的角度檢視奈波爾的寫作歷程。藉由身處局外的視界,奈波爾克服敘事盲點,還原事實真相。這一章並同時舉「身在自由邦」的故事為例,在僵化的歷史包袱下,人們如何淪為後殖民解放後「自由」的犧牲者。 第三章透過奈波爾的放逐視界來批判在「大河灣」中第三世界好高騖遠的東施效顰和針對殖民主義衍生的反論述—民族本質主義,以及它們對人民的荼毒殘害。由此作者清楚指出,現今第三世界所面臨的困境乃在於這兩個相牴觸的意識型態中進退失據,進而導致亂象叢生,人民幾無寧日。 第四章主張後殖民時代中「歷史論述」已變為意識型態角力場,尤有甚者,歷史已變為打壓異己,殘民以逞的手段。人們再也無法藉由“追本溯源”來找尋個人的身份認同。「世事本如斯」,歷史本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任何回歸靜態歷史根源的企圖都將歸於徒勞。因此作者主張應摒棄時間性歷史對身份認同的羈絆,藉由開放的空間性來將其重新定位。 第五章總結奈波爾秉持「文學為歷史服務」的信念,以灼灼目光來觀照第三世界芸芸眾生的苦難,並藉由如椽巨筆,對後殖民時期亂象提出針砭之見。他主張與其緊抓已被意識型態所僭奪且不切實際的虛構歷史,不如跳脫僵化窠臼,在自由開放的空間內,藉由衝擊激盪的文化融合,來為下一個世代找尋新的契機。同時,在雲遊苦行僧的寫作過程中,奈波爾終能將憤怒昇華為關懷,藉此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所在。
  • Item
    從國中英語科基礎學習成就評量看國中生英語學習狀況及英語聽力測驗之可行性
    (1993/11/19-20) 施玉惠; 黃燦遂; 周中天; 李欣蓉; 林麗杏; 陳秋梅
  • Item
    臺語回應訊號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10-01) 陳秋梅; 李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語回應信號 (Reactive Tokens) 在會話中的使用情形。本文的語料採自收音機的叩應節目,內容長約兩小時,總共轉寫了 4517 個語調單位,含括 52 位說話者,其中 48 位為男生。初步的分類大致參考 Clancy 等人 1996 年的研究架構。然而在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定義上的問題:(一)回應信號並不一定表示說話者都會讓出發言權,有 29% 的說話者並未將發言權交還給主要的說話者。(二)回應信號並非都是肯定的,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是否定詞。(三)在決定某個回應信號是否真為回應信號時,其出現的位置似乎比本身的語意更具決定性。(四)若嚴格遵守 Clancy 等人所提的定義,則形式和功能之間會有明顯的衝突,顯然我們需要另一套分類的方法。本研究結果如下:在台語叩應電話交談中,回應信號的出現頻率非常顯著;大約每 3.83 個語調單位就有一個回應信號出現。可見在沒有視覺管道時,台語使用者在交談互動中,其實遠比 Clancy 等人所觀察到的國語使用者要活躍的多。另外回應信號的多少也與溝通的媒介、言談者之間的熟悉度、場合的正式性、話題、溝通的目的和技巧、以及個人風格有關。一般而言,台語使用者傾向將回應信號 (93%) 放在理想中的話輪轉換處 (TRPs) 之後。如果說話者在回應信號之後繼續說話時,我們發現這經常是因為上一個說話者的話輪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層次的語用結束點 (possible global pragmatic completion point).
  • Item
    A Study on Taiwaness Sentence Final Particle "A"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3-05-01) 陳秋梅
  • Item
    中文口語與書寫語的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3-06-01) 李世文; 陳秋梅 
  • Item
    從翻譯的觀點談介系詞片語所屬的問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1993-10-01) 陳秋梅
  • Item
    從基本的音形對應律透視英語動詞加"ing"詞綴之各種規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1996-07-01) 陳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