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批判式記憶白色恐怖:《綠島》與《返校》對於正義與創傷的再政治化
    (2021) 吳崇宇; Wu, Chung-Yu
    本論文藉由分析《綠島》及《返校》,探討作家楊小娜(Shawna Yang Ryan)與導演徐漢強(Han-chiang Hsu)如何透過小說及電影,提供讀者觀眾另類的途徑去面對創傷及建構正義的概念,並進而促成對於白色恐怖的批判式記憶。第一章首先爬梳現存對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及轉型正義的研究。而後,我援引米山麗莎(Lisa Yoneyama)提出的「九零後跨國補償文化」(post-1990s transborder redress culture)及「正義的再政治化」(re-politicization of justice)等理論架構。我主張將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置於米山麗莎的理論框架中重新檢視。第二章及第三章以前述理論概念對《綠島》與《返校》分別進行文本分析,探討兩個文本如何建構出另類的跳脫加害者/受害者二元對立結構的正義概念。此外,我援用拉卡柏(Dominick LaCapra)兩種面對創傷的策略: 行動化(acting out)及透工(working through),分析《綠島》與《返校》中角色的創傷經驗。我主張,兩個文本藉由呈現角色透工(working through)創傷的過程,向讀者觀眾強調了歷史創傷的未來指向。第四章為結論,反思現今臺灣關於轉型正義執行及民主發展的議題,希冀藉此促使讀者(尤其是年輕世代)重新檢視自身與歷史創傷的關聯,並思考當代臺灣社會的正義及民主意涵。
  • Item
    中文話語標記「我覺得」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0) 吳中育; Wu, Chung-Yu
    時至今日,談到中文言談標記「我覺得」的研究,大部分還是著重於成人在立場表述時的使用情形,至於兒童如何習得這個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認識情態標記,相較來說反而鮮少著墨。有鑑於此,本實驗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在具體運思期發揮七種「我覺得」語用功能的發展,尤其在不同文體或情境下。採取量化與質化並行的研究方法來觀察實驗組四十五位兒童,其細分成三個年齡層和對照組十五位成人,以小組討論方式,來蒐集真實的自然語料,同時輔以統計檢定及言談分析作為佐證。 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參與者在論說類型之任務中使用「我覺得」的數量明顯偏高,於此兒童跟成人在偏好上相當類似。 二、就功能性而言不管兒童還是成人「我覺得」最常被用來評論,不過兒童仍然無法用「我覺得」做結論。 三、其固定模組或組成公式則顯示,位於句尾的「我覺得」分布比較狹隘。 四、依據兒童的能力指標也可以看到三階段發展:從低年級到中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猜測或建議;從中年級到高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表達事後想法。儘管如此,七歲到十一歲的兒童似乎尚未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提出結論。 總結而言,本論文不僅僅拓展了對中文言談標記的理解,更為往後此方面之母語習得帶來重要的教學啟示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