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來臺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關聯之研究
    (2021) 張柏婷; Chang, Po-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來臺就讀日間四年學制學士班陸生之校園經驗、學習成果及其關係。以「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109學年度在臺就讀大二以上之學士班陸生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26份,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積差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一、大學陸生整體校園經驗投入程度屬中上,以「學術投入」、「同儕關係」投入程度最高、其次依序為「師生互動」、「學校資源與活動」。二、大學陸生整體學習成果佳,以「認知的複雜化」提升最多,其次依序為「知識的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自我內在發展」、「人道主義與公民投入」、「實踐能力」、「人際能力」。三、大學陸生校園經驗之投入會因「就讀學院」、「父親教育程度」、「居住情形」而有差異。人文學院陸生於學術投入的程度高於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之陸生;父親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之陸生與老師互動的程度高於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者;住學校宿舍之陸生於學術投入及師生互動上都較自行於校外租屋之陸生來的投入。四、大學陸生學習成果會因「就讀學院」而有差異。人文學院、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之陸生於「知識的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實踐能力」、「整體學習成果」提升之成果顯著高於其他學院的陸生;人文學院陸生之「自我內在發展」成果提升程度顯著高於理工學院、其他學院陸生;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陸生於「自我內在發展」成果提升程度亦顯著高於其他學院陸生。五、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皆達顯著低度或中度正相關,校園經驗愈投入之陸生,學習成果就愈佳。本研究基於上述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招收陸生之大專校院、來臺陸生、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及學習發展成果之相關研究 -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為例
    (2012) 劉彥廷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成果的現況。以及了解大學生不同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成果的差異情形。進而以多元逐步迴歸的預測方法,分析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對學習發展成果的預測力。最後,本研究歸納研究發現,作成結論,提出對大學生、學生事務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網際網路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並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中600位大二以上在學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學習發展成果量表」進行調查,並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以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每日上網「4小時以上未滿6小時」者同儕關係顯著優於每日上網「8小時以上」者。。 二、大學生在學校宿舍使用網路者其社團參與程度顯著高於自宅使用網路者。 三、大學生資訊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學術投入度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娛樂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學術投入度顯著低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四、資訊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其同儕關係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大學生社交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社團參與程度與同儕關係均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五、大學生資訊性活動與社交性活動使用頻率較高者,各面向學習發展成果提昇程度均顯著高於使用頻率較低者 六、網路使用行為、校園經驗中之同儕關係、資訊性活動與學術投入能預測大學生整體學習發展成果。其中同儕關係對整體學習發展成果預測力最大。
  • Item
    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模式研究
    (2011) 莊淑惠; Shu-Huei J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差異及各變項之關係模式。研究樣本為「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92學年度大一學生與94學年度大三學生的追蹤資料,共9,752人,其中第一代大學生為5,748人,非第一代大學生為4,004人。統計分析方法包括t檢定與結構方程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 一、第一代大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家庭年收入、入學成績、社團參與、目標發展、人際關係、課業學習以及領導與溝通能力,顯著低於非第一代大學生。 二、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學習成果模式皆具有良好的適配度,第一代大學生模式之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皆達顯著水準,而非第一代大學生除了個人因素對校園經驗的直接效果不顯著之外,其餘皆達顯著。 三、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模式影響效果的比較,第一代大學生個人因素對於學習成果的直接效果顯著高於非第一代大學生。 本研究歸納結果作成結論,並提出對高等教育增進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學習成果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 Item
    第一代及非第一代大學生的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教育抱負之研究
    (2009) 呂宜臻
    本研究旨在瞭解第一代及非第一代大學生的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教育抱負,主要目的在了解:一、第一代及非第一代大學生的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成果及教育抱負現況為何。二、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在個人背景、校園經驗、學習成果及教育抱負的差異情況。三、探討第一代及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校園經驗對其學習成果的影響情況。四、探討第一代及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校園經驗、學習成果對其教育抱負的影響情況。本研究對象是「高等教育資料庫」九十四學年度的大三學生,抽樣人數為49,609人,回收人數為26,307人,其中第一代大學生的人數為20,336人,非第一代大學生為4,644人。分別以描述統計、t-test、卡方考驗、階層迴歸、羅吉斯迴歸模型來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 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的變項為:性別、族群、父親工作類型、母親工作類型、家庭年收入、學校類型;校園經驗有顯著差異的變項為:課業投入、參與社團活動、師生互動、平均每週工作時數,而同儕關係與住宿狀況則無顯著差異;學習成果有顯著差異的變項為:心理社會發展、多元能力發展,前一學習的學業總平均成績則無顯著差異;在教育抱負方面,兩個群體之間有顯著差異。 2、 第一代大學生的校園經驗比個人背景更能解釋其心理社會發展,其中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為:同儕關係、師生互動、參與社團活動、家庭年收入;校園經驗也比個人背景更能解釋多元能力發展,其中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為:參與社團活動、同儕關係、家庭年收入、課業投入、師生互動、父親工作類型、平均每週工作時數;但個人背景、校園經驗不能預測「前一學期平均成績」。 3、 非第一代大學生的校園經驗比個人背景更能解釋其心理社會發展,其中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為:同儕關係、參與社團活動、平均每週工作時數;校園經驗也比個人背景更能解釋其多元能力發展,其中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為:參與社團活動、同儕關係、家庭年收入、課業投入、師生互動、住宿狀況、父親工作類型;但個人背景、校園經驗不能預測「前一學期平均成績」。 4、 第一代大學生的個人背景不能預測其教育抱負,但校園經驗、學習成果可以預測其教育抱負,其中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為參與社團活動與學業成績。 5、 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校園經驗、學習成果都不能預測其教育抱負。 最後,根據以上發現,提出各項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輔導大學生之參考。
  • Item
    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關係之研究
    (2018) 許晏琦; Hsu, Yen-Chi
    本研究旨在瞭解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編製「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關係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淡江大學106學年度修習通過社團學習與實作課程(以下簡稱社團課程,包含入門課程、活動參與、活動執行任何一部分)之大學部學生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問卷回收1,005份,有效問卷987份,有效回收率83.75%;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法進行量化分析,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社團課程參與有中高積極程度,其中以活動執行參與情形積極程度最高、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次之、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最低。 二、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有中度以上學習投入程度,其中以社團課程表現投入程度最高、其次依序為社團課程情感投入、社團課程技巧投入、社團課程互動投入、社團課程態度投入。 三、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成果有中度以上學習成果,其中以團隊合作學習成果最高,其次為獨立思考學習成果,最低為樂活健康學習成果。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長對社團支持度、每週參與活動時間、社團屬性、社團職位、社團參與年資、高中社團參與情況、社團課程認同度)與不同社團課程參與(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活動執行參與情形)在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長對社團支持度、每週參與活動時間、社團屬性、社團職位、社團參與年資、高中社團參與經驗、社團課程認同度)與不同社團課程參與(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活動執行參與情形)在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成果有顯著差異。 六、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與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具有正向相關。 七、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社團課程參與及社團課程學習投入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在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其解釋力依序為21.7%、15%、26.5%,其聯合解釋力為63.2%。 八、最後,本研究針對淡江大學修習社團課程學生、社團組織、課程授課教師、學校輔導單位及教育主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