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十二年國教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
    (2021) 陳俊翰; Chen, Jun-Han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的內涵,並採取內容分析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編排進行分析,並觀察各版本教科書在法治教育內容整體編排上是否有明顯差異。其次,透過統整國內外文獻、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內涵,設計本研究運用的法治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本研究分析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基準。最後本研究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上,各版本間有明顯差異。 二、在法治教育內容的總數量上,各版本以「南一版」出現次數最多,「翰林   版」次之,「康軒版」則出現次數最少。 三、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主類目上,各版本皆以「憲法基礎概念與人權」出   現的次數最多。 四、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次類目上、「南一版」與「康軒版」以「基本權利與   人權保障」出現次數最多,「翰林版」則是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責任」出現   次數最多。 五、在法治教育內容的內容呈現上,各版本間僅在次類目「家庭暴力的防治」、   「刑罰種類與目的」,以及「身分權與家庭生活」並無太大差異外,其餘次   類目的呈現內容上均有差異存在。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建議,以及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方向。
  • Item
    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
    (2009) 黃國峰; Kuo-Fong Huang
    近幾十年來,台灣雖然歷經了一連串的民主政治改革,但與民主有密切關係的法治理念,仍然未普遍深植於社會之中。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常認為法治教育就是法條宣導。因此,在現今的中小學校園中,法治教育等同犯罪防治教育,法律一再被強調其違法制裁的手段,忽略法律的程序正義與人權保障面向。基於這樣的問題,本研究擬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等民間團體自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所引進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為核心,從權威、隱私、正義、責任等四個基本概念,重新去思索法治教育的內涵,並藉由參與教學、生活觀察及質性訪談來探討《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在國內實施之教學成效,進而了解師生對教材之觀感與評價。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 剖析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之課程、教學及師資訓練的內涵。 二、 了解國內小學生活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之法治課程與教學的內涵。 三、 探索《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對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之形塑歷程與成效。 四、 探討學生與教師對《民主基礎系列》課程與教學之觀感和評價。 本研究經由參與教學、觀察及訪談,所獲致的結論為:首先,《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教學之實施,的確有助於學生法治概念之認知與法治態度之形塑,這種改變不只侷限於教材知識之獲得,更顯現在學生的行動、實踐層面,但如此轉變易與家長、教師管教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衝突,形成兩難困境。其次,擔任參與教學之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本身的法治概念、態度與輔導管教理念,亦隨著教材的施教而受影響、改變;最後,就《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在國內的可行性與限制而言,基於現今課程結構及校園現況,時間因素是對於這套教材實施之良窳,具有決定性影響;而教材在施教過程中,受訪教師們認為思考工具之簡化、教學品質之提昇、學生作業完成方式及教材施教順序,都必須作進一步之轉化,方能適用於國內的教學環境。
  • Item
    活化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認識正義」為藍本
    (2013) 洪頌媖; Hung, Sung-Ying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透過「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認識正義」與「我國國中公民教科書第四冊」的教材分析,了解兩者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的差異,並參考與學習他國教材的優點,以設計適合我國國中教學場域的法治教育活化課程,再用行動研究的方式,於課程進行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改進教學,並透過教學觀察、課程回饋單、學生訪談、教師訪談等來蒐集研究資料,以探討學生與教師對此次法治教育課程的觀感與評價,而經資料整理與分析後的研究結果如下: 壹、美國民主基礎系列「認識正義」與我國國中公民教科書第四冊之分析比較 一、在法治意涵部分,國中公民第四冊較強調刑罰的目的、方式和法條,且呈現方式較為平鋪直述,法律用語也較艱深;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則較重視法律公平性的概念,法治概念的呈現也較為抽象,會採用當地故事作包裝。 二、在課程設計部分,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採用的是「經驗學習」與「實作」的方式;我國國中公民教科書中的課程設計則偏向知識性的教導。 三、在教學策略的部分,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重視班級討論式的互動教學、小組討論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模擬情境和思考工具的應用;國中公民第四冊則著重在教師的講述教學,並輔以練習教學法與新聞時事討論。 貳、教材比較差異對法治課程的啟示 一、國中公民教科書可刪減過多的法律專有名詞,並增加法律原則的思考。 二、國中公民教科書可參考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經驗學習與實作的課程設計方式,及思考工具、班級討論、有效提問與小組學習等教學策略。 三、融入式活化課程設計可短期實施也可長期融入,而其限制包含了學生接受度、時間與段考範圍、分組方式等。 參、學生與教師對活化法治教育課程的觀感與評價 一、多數學生都表示喜歡小組討論與有參與感的上課方式,並認為分配正義的介紹可幫助了解法律公平正義的意涵,也願意於日常生活中嘗試思考工具,但也有少數學生持相反意見,不喜歡小組討論或是覺得思考工具麻煩。 二、協同教師認為分配正義概念的融入與教學策略的應用是適當的,但須注意授課節數足夠與否,其並表示願意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融入此種課程。 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也對欲融入課程的教學者和從事相關研究者提出建議: 壹、欲融入與參考「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建議 一、若課程時間有限可以與分配正義有關的案例為主 二、案例討論可多挑選新聞實例或影片以更吸引學生興趣 三、可先挑選師生互動較佳的班級開始嘗試討論式課程 四、多關心學生對課程的感受以隨時調整授課方式 五、可採用課後作業單的方式來節省課堂引導與討論的時間 六、可尋求更多協同教師加入課程設計 七、不時提醒學生課本的進度以方便學生對照課本內容 八、課程投影片應事先用教室設備測試字體與顏色是否適當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可嘗試設計七年級或高中學生的活化法治教育課程。 二、可嘗試增加量化的測驗,如法治教育課程實施的前後測。 三、可嘗試多安排兩節課左右的模擬情境讓學生練習思考工具的應用,或讓社區資源人士加入和安排課後實作的課程。 四、可嘗試由導師或是任課教師來實施法治教育課程,並觀察在此情況之下的學生反應。
  • Item
    國(初)中公民教科書法治教育內涵之演變
    (2012) 陳彥廷; Chen Yen Ting
    本研究旨在分析國(初)中公民教科書法治教育內涵之演變。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與比較研究法,研究對象為1952、1962、1968、1972、1983、1994、2000、2005年版共8個版次的公民教科書,而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前,為國立編譯館的統編本,開放民編之後,則採用民編本的翰林版。本研究以法治教育的呈現方式與實質內容兩個面向探討法治教育的內涵。就前者,再進一步分為「教學單元與活動」以及「編輯形式」兩項主題;而後者則分為「法治精神」、「基本人權」、「法律形成過程」與「法律體系與法律基本原理」等四項主題進行討論。本研究根據這六項主題探究國(初)中公民教科書法治教育內涵之演變,並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於此,分列數點說明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從「教學單元與活動」的演變,發現法治教育內涵與政治和社會環境的發展關係密切,隨著我國社會的法治化程度提高,教學單元與活動中所呈現的法律種類與面向越來越多元。 二、從「編輯形式」的演變,發現其受制於現實環境與升學考試結構,由過去一度因應教育理念而設計的多元活動,逐漸窄化改為以紙筆評量為主。 三、從「法治精神」的演變,發現課文內容對法治精神的敘述,已逐漸由法制(rule by law)觀念轉變為法治(rule of law)觀念。 四、從「基本人權」的演變,發現課文內容所介紹的權利態樣越來越豐富,由過去僅介紹憲法中的四種基本人民權利,逐步增加如消費者權益、環境權、媒體近用權、隱私權等。 五、從「法律形成過程」的演變,發現歷來均著重在介紹法律的法定制定程序,如修憲、立法的法定程序,以及命令制定的類型等。 六、從「法律體系與法律基本原理」的演變,發現在過去,教科書內容對憲法與國際法的介紹最為完整,至1994年版後,憲法與國際法的內容縮減,擴增了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之內容,至2005年版,更進一步強化法律基本原理的說明,如罪刑法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等;並增加如性別平等教育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等新興法律領域的介紹。
  • Item
    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生法院參訪及模擬法庭為例
    (2015) 江志勇; Chiang, Chih-Yung
    本研究主要透過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的實踐,來瞭解體驗學習取向的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法治認知的影響,並探討實踐歷程中學生對課程實施的意見與回饋,以及教師將面臨的困難與可能的解決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首先,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的法治認知學習能有正面的提升。其次,多數學生喜歡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的安排,認為體驗學習取向的課程設計可以增加學習興趣並可幫助學習法治知識,其中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活動是法庭旁聽及模擬法庭。另一方面,教師於課程實踐歷程面臨的困境包括課程實施時間安排的限制、參訪法院無法配合課程設計的要求、校內同儕不支持研究的壓力、以及教師上課時間掌控及帶領反思的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 最後,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未來實施法治教育及後續研究之參考。希冀透過體驗學習理論的應用,為法治教育的推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