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0
  • Item
    探索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源起:學校公民教育的解釋
    (2010) 李書怡; Shu-Yi Li
    在民眾的各項政治取向中,政治效能感(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可說是僅次於政黨認同,受到學者最多關注與研究的議題(Abramson, 1983: 183)。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源起,研究者將從民眾接受不同時期的學校公民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內涵兩方面切入,觀察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差異,研究者將時期方面分為威權與民主時期的學校公民教育;內涵方面則是區別為高中以上(含高中)以及國中以下,以此組合成公民教育四種類型的民眾。   在研究中發現,以學校公民教育的內涵效果觀之,教育程度愈高的民眾,政治效能感愈高;至於在公民教育的時期方面,接受威權時期公民教育的民眾,政治效能感比接受民主時期公民教育的民眾高;若以時期與內涵的交乘效果而言,接受民主時期公民教育且具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民眾,政治效能感較高。 進一步透過概似比卡方檢定(LR χ2 test),研究者發現加入學校公民教育的因素之後,不論是內外在效能感的檢定,皆會使模型的解釋力提高,足見公民教育在檢視民眾政治效能感時扮演重要源起的角色。而另外研究者也發現,在模型中,性別、政治練達、政治信任、政黨認同及族群認同等皆是重要的影響變項。 然而,研究者僅以初探性的研究出發,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發現,使得相關研究學者更能關注教育因素與民眾政治效能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與政治二大人文學科能夠有所交集,並提供後續相關研究的學者一些參考。
  • Item
    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
    (2009) 朱佩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之下,台灣也結束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執政當局急於洗去日本在台五十年對於台灣人民皇民化的教化,故實施三民主義教育,以達成建設三民主義新台灣的任務。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首要目標在於去日本化、行中國化,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透過教育來實施。戰後台灣在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下,教育的特色包含黨化教育、軍國民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再加上之後國共的分立與分裂,當局政府欲建立起其政權之正當性與仇視中共之意識型態,乃利用教育來推動其教化。1949年國民政府又全面退守台灣,隨者政治局面的改變,台灣成為「反共抗俄」的基地,教育便成為培養國民愛國精神與民族意識之最佳途徑。其中,公民教育為配合國家政策,成為重要課程之一。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因面臨當時政治局勢,且中共占據大陸造成國土分裂,立即面臨執政權生存的危機,為了鞏固政權,藉由實施威權體制,有效地達成社會控制與政權統治的目標。國民政府為保守台灣,並抵制共產浪潮,且希望能反攻回大陸。自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教育對學童的影響更為深遠。當時受黨國意識濃厚教育的人,現今已成為社會中主要的中堅公民。而此種內涵有亦可能是造成現今台灣政治對立的現況的主因。 此研究以下列方式闡述: (一)解釋時代和社會背景與教育之間的關係。 (二)瞭解1945-1987年間時代背景和政策演變。 (三)分析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標準內涵與演變 (四)檢視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教科書內容分析。 (五)探討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內涵與分析。
  • Item
    公民與公民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蕭揚基
    本文環繞著「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應如何看待公民角色、以及如何確立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文中首先指出政治文化中的「公民」理念的發展,緊接著分析公民與民主政治體系的關係,以它為基礎探討發展公民教育時應思考問題,並以之作為準據討論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方向。筆者想再強調的是:在邁入新世紀的過程中,透過學習性的公民教育,讓公民對公共生活能有所覺醒,能主動參與公共領域事務,且能促成公民的成長以適應未來社會的巨變,這將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
  • Item
    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劉阿榮; 林麗菊
    本文論述了當前臺灣地區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並分別加以評論。首先對公民教育的不同意涵分別陳述,並界定本文之指涉。其後逐一就三種典範述評。 第一種典範是「科技整合的公民教育典範」,即是揭示一套科技整合的公民知識體系,並與行為實踐加以融貫;第二種是「國家-社會」架構的公民教育典範,強調國家角色與霸權支配,市民(公民)社會的興起與反抗支配,進而與國家互動。第三種「公民資格論的公民教育典範」是從自由主義、公民共和主義、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分述公民的主體價值與公民德行。
  • 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
  • Item
    國小法治教育批判思考教學研究-以「責任」概念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作逸; Tso-Yi Lin
    《教育基本法》第2條明定:「教育之目的為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故輔導學生自治、培養民主素養及法治觀念,應是全國各級學校教育之基本目標與責任,而民主素養、法治觀念的培養及對基本人權之尊重,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與責任,也是國家重要的教育發展方向。現代的法治理念,建立於保障人權與民主的價值上。法治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其目標應為培養具民主素養和法治觀念的國民,而九年一貫課程的實踐上,如何以人權保障的觀點做為推動法治教育,並培養學生需要的批判思考能力以養成未來優質公民,乃係本文探究的動機與目的。法治理念之建構,除透過法治教育教學等方式逐步推行,使學生於法治教育課程了解法律意涵與精神外,更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尊重人權及崇尚法治之正確觀念,進而具有獨立思考、判斷問題能力,以及尊重他人意見之民主風範,法治教育更與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有關,亦即透過批判思考能力的涵育,更能落實學生人權法治觀念與素養。本文擬就九年一貫課程中法治教育意涵、批判思考的法治教育,以及「責任」概念的法治教育教學等做為探究論述其彼此之間關係。
  • Item
    臺灣地區大專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沈六; 呂啟民; 周亞貞
    公民教育的目的乃在幫助學生與成人,以信心與決心勇敢地承擔他們的責任,以及幫助他們本乎民主原則,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與達成國家的理想。今日公民教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創作、設計與選擇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而此種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要與學生成長和發展相配合,並符合社會的需要與期望。 本乎此項認識,本研究採理論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首先從學術觀點,探究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的基本假設在於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建構所欲發展的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以達成公民教育的目的。繼之在調查臺灣北、中、南、東部等四個不同地區與社經背景的大專學生,探討影響他們公民發展的社會因素,以驗證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適切性,以及明白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分析公民教育課程是否影響上述學生的公民發展,同時探求對上述學生公民發展有貢獻的其他教育因素。 本研究結果將對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建構,具有學術性貢獻,且研究結果將對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創作與設計,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獲致如下的發現: 一、影響我國大專學生公民發展的人物,層面廣泛,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 二、影響公民發展的人物,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但不影響其排序。 三、我國大專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大學共同科課程內容的影響,且分呈高、中影響程度。 四、大學共同科課程內容,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存有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 五、我國大專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公民活動的影響,呈中度影響程度。 六、公民活動,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呈顯著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 七、我國部份的大專學生,其公民發展處於垂直的社會關係的階段(第六階段)
  • Item
    從憲政主義觀點分析高中公民課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9-09-??) 劉姝言
  • Item
    公民與公民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蕭揚基
    本文環繞著「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應如何看待公民角色、以及如何確立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文中首先指出政治文化中的「公民」理念的發展,緊接著分析公民與民主政治體系的關係,以它為基礎探討發展公民教育時應思考問題,並以之作為準據討論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方向。筆者想再強調的是:在邁入新世紀的過程中,透過學習性的公民教育,讓公民對公共生活能有所覺醒,能主動參與公共領域事務,且能促成公民的成長以適應未來社會的巨變,這將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
  • Item
    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劉阿榮; 林麗菊
    本文論述了當前臺灣地區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並分別加以評論。首先對公民教育的不同意涵分別陳述,並界定本文之指涉。其後逐一就三種典範述評。 第一種典範是「科技整合的公民教育典範」,即是揭示一套科技整合的公民知識體系,並與行為實踐加以融貫;第二種是「國家-社會」架構的公民教育典範,強調國家角色與霸權支配,市民(公民)社會的興起與反抗支配,進而與國家互動。第三種「公民資格論的公民教育典範」是從自由主義、公民共和主義、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分述公民的主體價值與公民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