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8
  • Item
    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之個案研究
    (2003) 杜修言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所呈現之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過程,選取一位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研究者自己為研究對象,深入其教學現場,觀察其教學實況、反思其教學理念,希望能藉由深刻的教學事件之描述、分析,以充分了解研究者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之展現。 為了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但是參與的個案教師較為特殊,乃是研究者自己,因此在性質上,本研究係為「觀察者」即「參與者」之個案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以12週的時間,運用教室上課記錄、日常與學生、導師的隨機對話、半結構式訪談、反思札記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進行研究,希望能藉由詳細的資料呈現。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討論,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有下列三項主要發現: 一、研究者教學表徵的來源,來自以下六項因素: 國小階段當學生的經驗、高中求學階段受良師影響、大學階段於家教與補習班的歷練、初為人師時遭遇實際與理想的衝突掙扎、多年的教學經驗與觀摩學習、與研究者自我的人格特質所影響。各項因素之間彼此互動影響,有相互重疊或整合之現象。 二、研究者所呈現教學表徵的類型及教學特質,經由教室觀察與研究發現之後,分別以教師為主、以教師與學生互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主等三種區分,以歸納其進行法律教學時使用的教學表徵類別。但此三類型式並非決然劃分,其中雖以教師主導為主要類型,也可依教學現況隨時調整,儘量在不影響課程進度的前提下,多增加與學生互動的類型。 三、研究者的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的模式中,可發現研究者依據單元目標,形成性評量、與學生的互動上,隨時發現學生的學習盲點與狀況,並隨時反思其教學內容,產生新理解後,再進行修正以形成新的教學表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期盼能提供於未來有志於國中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教學、及其師資培育單位與未來後續研究具體參考的建議。
  • Item
    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
    (2009) 朱佩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之下,台灣也結束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執政當局急於洗去日本在台五十年對於台灣人民皇民化的教化,故實施三民主義教育,以達成建設三民主義新台灣的任務。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首要目標在於去日本化、行中國化,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透過教育來實施。戰後台灣在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下,教育的特色包含黨化教育、軍國民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再加上之後國共的分立與分裂,當局政府欲建立起其政權之正當性與仇視中共之意識型態,乃利用教育來推動其教化。1949年國民政府又全面退守台灣,隨者政治局面的改變,台灣成為「反共抗俄」的基地,教育便成為培養國民愛國精神與民族意識之最佳途徑。其中,公民教育為配合國家政策,成為重要課程之一。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因面臨當時政治局勢,且中共占據大陸造成國土分裂,立即面臨執政權生存的危機,為了鞏固政權,藉由實施威權體制,有效地達成社會控制與政權統治的目標。國民政府為保守台灣,並抵制共產浪潮,且希望能反攻回大陸。自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教育對學童的影響更為深遠。當時受黨國意識濃厚教育的人,現今已成為社會中主要的中堅公民。而此種內涵有亦可能是造成現今台灣政治對立的現況的主因。 此研究以下列方式闡述: (一)解釋時代和社會背景與教育之間的關係。 (二)瞭解1945-1987年間時代背景和政策演變。 (三)分析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標準內涵與演變 (四)檢視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教科書內容分析。 (五)探討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內涵與分析。
  • Item
    從Rawls公共理性論公民教育
    (2009) 呂啟民; Chi-min Lu
    在自由主義學者Rawls的政治思想中,正義一直是核心的議題,也引發政治理論界熱烈的討論。直到今日,政治、學術、經濟等各界仍經常引用他的觀點。本論文旨在探討Rawls公共理性在公民教育的影響。自由主義學者指出公民德行與公共精神是憲政民主國家能否良好運作的關鍵。由此自由主義學者的觀點出發,本論文從理論探討與公民課程實務分析兩個取徑著手,分析Rawls的公共理性對於當代立憲民主社會的意義、Rawls理想的公民觀為何,以及Rawls的公共理性可以給予公民課程什麼樣的思考方向。 本論文分別從《正義論》與《政治自由主義》檢視良好公民應有的表徵,主張Rawls承續自由主義的差異性原則、寬容、中立性原則及個人主義建構一個正義的社會。正義社會的公民須能遮蔽有利於己的訊息,進行公共事務的討論。此外,公民須具備公共理性的知能,在合理性與相互性前提與他人進行公共論辯。 在公民課程,本研究則發現:隨著解嚴、透過教科書的開放、教學法的引進及課程的改革,公民課程脫離過去威權時代統治馴化的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消費主義、教科書的反智主義及升學主義,公民課程仍停留在社會科學概念的知識傳遞階段,這對公民公共事務的參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本論文的分析結果發現,公民教育的實施必須超越過去純粹知識的教育,加入公共理性的元素,才有助於公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
  • Item
    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國立大學為例
    (2006) 紀博棟; CHI, PO-TUNG
    大學之通識教育課程非常重要,可以培養「完整的人」,是一種「全人教育」。其中,經濟教育是大學通識教育中一個重要的主題,也與公民教育之成功與否關係密切。而在臺灣北部各國立大學對所有大專院校具有重大之影響力與指標作用,因此,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具體之研究目的除了對於通識經濟教育相關研究文獻等進行探討與評析之外,主要還包括五大面向研究目的,並針對此相關研究文獻、五大面向與其中三十四個子項之研究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本博士論文在資料收集與分析等方面兼採文獻分析法、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等研究方法,經由文獻探討、訪談與問卷調查等收集與探討研究資料,詮釋、批判與統計方法等分析研究資料,深入研究臺灣北部各國立大學通識教育中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等各種問題與其未來發展之情形。最後得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如下: 1.根據相關研究文獻的探討發現,通識經濟教育課程或其他通識教育課程,應該與各學系的專業課程一樣重要。 2.根據相關研究文獻的探討發現,通識經濟教育之研究較其他通識教育課程少,而且通識經濟教育課程較其他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課程少受到重視。 3.本研究探討與評析16個通識經濟教育理論,這些理論大多數可以做為通識經濟教育之理論基礎。 4.根據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各所國立大學之文件資料分析,發現各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一般實施情況有差異存在,而且較其他一般通識課程弱勢。 5.根據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各所國立大學之教育行政人員訪談分析,發現各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組織等實施情況、認知與態度有差異存在。 6.根據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各所國立大學之教師訪談分析,發現各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教師教學實施情況、認知與態度有差異存在。 7.根據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各所國立大學之學生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發現各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學生學習情況、認知與態度有差異存在。 8.是以在清楚各校相關政策與實施情況,以及教育行政人員、教師與學生等各方面的認知與態度之後,必須針對通識經濟教育進行改革,以培養大學生成為真正具備基本經濟知識的現代理想公民。
  • Item
    公民與公民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蕭揚基
    本文環繞著「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應如何看待公民角色、以及如何確立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文中首先指出政治文化中的「公民」理念的發展,緊接著分析公民與民主政治體系的關係,以它為基礎探討發展公民教育時應思考問題,並以之作為準據討論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方向。筆者想再強調的是:在邁入新世紀的過程中,透過學習性的公民教育,讓公民對公共生活能有所覺醒,能主動參與公共領域事務,且能促成公民的成長以適應未來社會的巨變,這將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
  • Item
    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劉阿榮; 林麗菊
    本文論述了當前臺灣地區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並分別加以評論。首先對公民教育的不同意涵分別陳述,並界定本文之指涉。其後逐一就三種典範述評。 第一種典範是「科技整合的公民教育典範」,即是揭示一套科技整合的公民知識體系,並與行為實踐加以融貫;第二種是「國家-社會」架構的公民教育典範,強調國家角色與霸權支配,市民(公民)社會的興起與反抗支配,進而與國家互動。第三種「公民資格論的公民教育典範」是從自由主義、公民共和主義、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分述公民的主體價值與公民德行。
  • 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
  • Item
    臺灣地區大專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沈六; 呂啟民; 周亞貞
    公民教育的目的乃在幫助學生與成人,以信心與決心勇敢地承擔他們的責任,以及幫助他們本乎民主原則,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與達成國家的理想。今日公民教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創作、設計與選擇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而此種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要與學生成長和發展相配合,並符合社會的需要與期望。 本乎此項認識,本研究採理論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首先從學術觀點,探究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的基本假設在於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建構所欲發展的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以達成公民教育的目的。繼之在調查臺灣北、中、南、東部等四個不同地區與社經背景的大專學生,探討影響他們公民發展的社會因素,以驗證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適切性,以及明白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分析公民教育課程是否影響上述學生的公民發展,同時探求對上述學生公民發展有貢獻的其他教育因素。 本研究結果將對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建構,具有學術性貢獻,且研究結果將對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創作與設計,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獲致如下的發現: 一、影響我國大專學生公民發展的人物,層面廣泛,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 二、影響公民發展的人物,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但不影響其排序。 三、我國大專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大學共同科課程內容的影響,且分呈高、中影響程度。 四、大學共同科課程內容,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存有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 五、我國大專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公民活動的影響,呈中度影響程度。 六、公民活動,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呈顯著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 七、我國部份的大專學生,其公民發展處於垂直的社會關係的階段(第六階段)
  • Item
    公民與公民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蕭揚基
    本文環繞著「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應如何看待公民角色、以及如何確立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文中首先指出政治文化中的「公民」理念的發展,緊接著分析公民與民主政治體系的關係,以它為基礎探討發展公民教育時應思考問題,並以之作為準據討論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方向。筆者想再強調的是:在邁入新世紀的過程中,透過學習性的公民教育,讓公民對公共生活能有所覺醒,能主動參與公共領域事務,且能促成公民的成長以適應未來社會的巨變,這將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
  • Item
    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劉阿榮; 林麗菊
    本文論述了當前臺灣地區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並分別加以評論。首先對公民教育的不同意涵分別陳述,並界定本文之指涉。其後逐一就三種典範述評。 第一種典範是「科技整合的公民教育典範」,即是揭示一套科技整合的公民知識體系,並與行為實踐加以融貫;第二種是「國家-社會」架構的公民教育典範,強調國家角色與霸權支配,市民(公民)社會的興起與反抗支配,進而與國家互動。第三種「公民資格論的公民教育典範」是從自由主義、公民共和主義、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分述公民的主體價值與公民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