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初探台灣民眾的公民責任感:媒介暴露的解釋
    (2014) 陳彥廷; Yen-Ting Chen
    本研究欲探究台灣民眾的公民責任感(sense of civic duty)。首先,透過理論與實證分析,說明公民責任感應是一種視投票為責任的道德感受,且能有效驅使民眾前往投票。其次,研究者將探究公民責任感的起源是否能以媒介暴露進行解釋。 研究者採用「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資料(TEDS2012)」為分析基礎,探究公民責任感在台灣的適用性與起源。在適用性方面,研究者試圖釐清不同社會背景民眾公民責任感的差異,同時以投票參與作為公民責任感行動效果的驗證。在起源部分,研究者主要欲檢視媒介暴露的傳播效果,是否為公民責任感的重要來源之一,並透過良性循環與媒介抑鬱兩項理論的引導,說明媒介效果的影響機制。 研究結果發現,有七成的受訪者認為投票是一種責任,且女性、40歲以上、職業為軍公教或私部門管理階層的受訪者有較強的公民責任感;男性、40歲以下、高教育程度、家管、失業或退休的受訪者有較弱的公民責任感。再者,公民責任感與投票參與具有穩定的正向關聯性,表示公民責任感概念在臺灣的脈絡下有其適用性,民眾的投票參與的確受到道德義務感的驅使。此外,在「套疊模型」的設定下可知,納入公民責任感變項,對於解釋民眾的投票參與有顯著加強的效果,這表示考量公民責任感確實能為台灣民眾的投票參與開創新的解釋來源。最後,電視媒介暴露為公民責任感的解釋來源之一,且電視媒介暴露對公民責任感的傳播效果較符合良性循環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