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Item
    臺灣地區大專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沈六; 呂啟民; 周亞貞
    公民教育的目的乃在幫助學生與成人,以信心與決心勇敢地承擔他們的責任,以及幫助他們本乎民主原則,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與達成國家的理想。今日公民教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創作、設計與選擇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而此種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要與學生成長和發展相配合,並符合社會的需要與期望。 本乎此項認識,本研究採理論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首先從學術觀點,探究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的基本假設在於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建構所欲發展的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以達成公民教育的目的。繼之在調查臺灣北、中、南、東部等四個不同地區與社經背景的大專學生,探討影響他們公民發展的社會因素,以驗證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適切性,以及明白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分析公民教育課程是否影響上述學生的公民發展,同時探求對上述學生公民發展有貢獻的其他教育因素。 本研究結果將對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建構,具有學術性貢獻,且研究結果將對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創作與設計,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獲致如下的發現: 一、影響我國大專學生公民發展的人物,層面廣泛,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 二、影響公民發展的人物,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但不影響其排序。 三、我國大專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大學共同科課程內容的影響,且分呈高、中影響程度。 四、大學共同科課程內容,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存有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 五、我國大專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公民活動的影響,呈中度影響程度。 六、公民活動,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呈顯著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 七、我國部份的大專學生,其公民發展處於垂直的社會關係的階段(第六階段)
  • Item
    臺灣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沈六; 呂啟民; 周亞貞
         公民教育的目的乃在幫助學生與成人,以信心與決心勇敢地承擔他們的責任,以及幫助他們本乎民主原則,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與達成國家的理想。公民教育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今日公民教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創作、設計與選擇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而此種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要與學生成長和發展相配合,並符合社會的需要與期望。本乎此項認識,本研究擬採理論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首先從學術觀點,探究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的基礎在於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建構欲發展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以達成公民教育的目的。繼之在調查臺灣北、中、南、東部等四個不同地區與社經背景的國中學生,探討影響他們公民發展的社會因素,以驗證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適切性,以及明白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分析公民教育課程是否影響上述學生的公民發展,同時探求對上述學生公民發展有貢獻的其他教育因素。本研究結果將對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建構,具有學術性貢獻,且研究結果將對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創作與設計,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獲致如下的發現:一、影響我國國民中學學生公民發展的人物,層面廣泛,但仍以家庭、學校人物為主。二、影響公民發展的人物,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三、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成普遍受公民與道德科課程內容的影響,且分呈高、中影響程度。學生對公正的法律、完善的教育、和諧的社會等課程內容評價最高。四、公民與道德科課程內容,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性。五、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公民活動的影響,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其中以學習本國歷史與政府組織的公民活動,最受學生們的喜愛。六、公民活動,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呈顯著差異性。七、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受公民活動方式的影響,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學生最喜歡藉由戶外活動、觀賞活動方式學習公民知識。八、公民活動方式,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呈顯著差異性。九、我國國民中學學生的公民發展具階段性。十、大部份的我國國民中學學生,其公民發展處於水平的社會關係的階段(第五階段)。
  • Item
    杜威(John Dewey)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3-06-??) 沈六
  • Item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發展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沈六
         馬克斯主義對人性有兩個基本信念,第一就是相信兒童天生是既非不道德亦非道德的。道德價值完全從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環境而獲得。第二就是相信人類不是天生自私的,或者,從人類的原始本性而言,至少如果他們傾向於做一些利於他們自己的福祉勝於他人時,這種傾向可透過教育的方法加以克服,人類可以學習成為利他主義者,並將此特質內化於他們的人格中,當作一種主要的道德價值,此種道德價值就會引導他們的社會互動。馬克期主義重視社會經驗對道德發展的影響,不認為道德發展是心靈的運思。因此,在人類道德形成條件之原因的辯論上,馬克斯主義偏重在環境論。他們認為當個人每天表現其行動時,則個人所居住的環境被認為對個人的道德價值和行為具有主要的影響力。如此,人類道德發展的差異,可藉養育人類的社會環境來說明。道德發展從幼兒時期延伸到生命結束為止,而人生的第一個二十年被認為具有特殊的影響力。 Vygotsky 以馬克斯的主張為開始,認為人類的心靈內容和思考模式由他們所從事的活動所建構,即人類每天的行動決定他們的思考方式。因此,形成人類道德信念的思考方式,就是使他們從事令人滿意的活動方式。根據此項假定來運思,Vygotsky 和 Elkonin 創立人類生命前二十年的六個道德發展階段的特徵,每一階段以一個主要的活動為特色,此活動就是支配此階段行為的核心。從某一主要的活動改變到另一活動,則會引起一個人生命知覺的改變,同時亦發展出從某一階段轉移至次一階段的訊息。其六個道德發展階段的觀點如下:1. 在幼兒與成人之間直覺的和情緒的接觸的活動(出生至一歲)2. 物體操作活動(一歲至三歲)3. 玩遊戲的活動(三歲至七歲)4. 學習活動(七歲至十一歲)5. 社會溝通活動(十一歲至十五歲)6. 職業學習活動(十五歲至十七歲)在馬克斯主義的理論中,養成兒童正確的道德發展的關鍵,在於在兒童成長的每一階段提供適當的活動,而且那些活動要能賦予未成熟者,在一個馬克斯主義的社會中正確運思所需要的各類型的道德價值。馬克斯主義進一步假定人性中的利己主義並非是不變的、天生的人性特質。共產主義的社會體制培養利他主義,強調眾人的利益。如此,要將人民從利己主義改變為利他主義,就需要藉教育和懲罪的手段,強加推行非自私的行為,直到人民為了所有人的福利,欣然接受自我犧牲的原則。
  • Item
    臺灣地區大專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沈六; 呂啟民; 周亞貞
    公民教育的目的乃在幫助學生與成人,以信心與決心勇敢地承擔他們的責任,以及幫助他們本乎民主原則,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與達成國家的理想。今日公民教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創作、設計與選擇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而此種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要與學生成長和發展相配合,並符合社會的需要與期望。 本乎此項認識,本研究採理論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首先從學術觀點,探究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的基本假設在於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建構所欲發展的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以達成公民教育的目的。繼之在調查臺灣北、中、南、東部等四個不同地區與社經背景的大專學生,探討影響他們公民發展的社會因素,以驗證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適切性,以及明白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分析公民教育課程是否影響上述學生的公民發展,同時探求對上述學生公民發展有貢獻的其他教育因素。 本研究結果將對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建構,具有學術性貢獻,且研究結果將對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創作與設計,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獲致如下的發現: 一、影響我國大專學生公民發展的人物,層面廣泛,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 二、影響公民發展的人物,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但不影響其排序。 三、我國大專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大學共同科課程內容的影響,且分呈高、中影響程度。 四、大學共同科課程內容,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存有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 五、我國大專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公民活動的影響,呈中度影響程度。 六、公民活動,對不同背景的大專學生之影響程度,呈顯著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 七、我國部份的大專學生,其公民發展處於垂直的社會關係的階段(第六階段)
  • Item
    臺灣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沈六; 呂啟民; 周亞貞
         公民教育的目的乃在幫助學生與成人,以信心與決心勇敢地承擔他們的責任,以及幫助他們本乎民主原則,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與達成國家的理想。公民教育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今日公民教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創作、設計與選擇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而此種公民教育課程及方法要與學生成長和發展相配合,並符合社會的需要與期望。本乎此項認識,本研究擬採理論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首先從學術觀點,探究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的基礎在於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建構欲發展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以達成公民教育的目的。繼之在調查臺灣北、中、南、東部等四個不同地區與社經背景的國中學生,探討影響他們公民發展的社會因素,以驗證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適切性,以及明白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分析公民教育課程是否影響上述學生的公民發展,同時探求對上述學生公民發展有貢獻的其他教育因素。本研究結果將對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建構,具有學術性貢獻,且研究結果將對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創作與設計,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獲致如下的發現:一、影響我國國民中學學生公民發展的人物,層面廣泛,但仍以家庭、學校人物為主。二、影響公民發展的人物,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三、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成普遍受公民與道德科課程內容的影響,且分呈高、中影響程度。學生對公正的法律、完善的教育、和諧的社會等課程內容評價最高。四、公民與道德科課程內容,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存有差異性。五、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公民活動的影響,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其中以學習本國歷史與政府組織的公民活動,最受學生們的喜愛。六、公民活動,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呈顯著差異性。七、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之公民發展受公民活動方式的影響,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學生最喜歡藉由戶外活動、觀賞活動方式學習公民知識。八、公民活動方式,對不同背景的國民中學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呈顯著差異性。九、我國國民中學學生的公民發展具階段性。十、大部份的我國國民中學學生,其公民發展處於水平的社會關係的階段(第五階段)。
  • Item
    杜威(John Dewey)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3-06-??) 沈六
  • Item
    臺灣地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沈六; 呂啟民
    本研究擬採理論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首先從學術觀點,探究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本研究的基礎在於公民發展階段的理論模式可以作為建構欲發展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以達成公民教育的目的。繼之再調查臺灣北、中、南、東部等四個不同地區與社經背景的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探討影響他們公民發展的社會因素,以驗證公民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適切性,以及明白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分析公民教育課程是否影響上述學生的公民發展,同時探求對上述學生公民發展有貢獻的其他教育因素。本研究以自編「臺灣地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為工具,抽樣調查2,239人,佔母群體的0.2%,所得結果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顯示,推估其影響程度,並作卡方考驗。主要發現如下:(一) 影響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公民發展的人物,層面廣泛,分呈高、中、低影響程度。(二) 影響公民發展的人物,對不同背景的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之影響程度,部份呈顯著差異;但不影響其排序。(三) 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之公民發展成普遍受公民教育課程內容的影響,且分呈高、中影響程度。(四) 公民教育課程內容,對不同背景的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之影響程度,部分呈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五) 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之公民發展,普遍受公民活動的影響,且分呈中、低影響程度。(六) 公民活動,對不同背景的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之影響程度,部分呈顯著差異性;但不影響其排序。(七) 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的公民發展具階段性。(八) 我國部份的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其公民發展處於垂直的社會關係的階段 (第六階段)。
  • Item
    犯罪青少年的道德判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3-06-??) 沈六
  • Item
    服務學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