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二次戰前中國法學教育發展的頓挫—1932年教育改革方案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 2010-10-01) 劉恆妏
  • Item
    「以學干祿」的污名—清末廢科舉對近代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
    (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0-12-01) 劉恆妏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興起學習法政的熱潮,直至1930年代國民政府時期依然如此。其後,法政教育卻因發展蓬勃而遭國民政府打壓。二次戰前中國,法政教育從盛極一時到積弱不振,與其專業知識是否被各政權視為治國之術,或只是干祿之階,有重大的關係。再者,由於清末實施學堂獎勵出身、留學獎勵出身辦法,使得新式教育與舊式功名間,產生直接的對應連結關係,新式教育的「學位」與當官的「官位」,有了制度性連結。種種措施,雖非專門針對法政人才,在實踐上,卻呈現大量法政人才藉此為官的情形,社會上對法政之學的看法,逐漸導向集中在「求官」。這種印象,導引了清末民初法政教育的興盛,於此同時,也形成了日後國民政府打壓法政教育的重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