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莫札特《C大調加冕彌撒》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2) 何易; Ho, I
    《加冕彌撒》為莫札特1779所創作的彌撒曲,是他在薩爾茲堡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本研究從歷史、理論與分析、指揮詮釋等三大面向探討這部作品:在歷史面向上,本文歸納莫札特生平,並分析《加冕彌撒》之歷史背景,以及大時代對於本作品之影響。本研究發現,整部作品在曲式與結構上,均受到古典時期器樂曲發展之影響;而其相對短小的篇幅,亦是受限於當時薩爾茲堡縮減教會禮儀支出的影響。在理論與分析方面,側重音樂理論與作曲技法的分析,深入探究《加冕彌撒》之曲式、和聲與配器等音樂內容。本研究結果發現,莫札特在本樂曲中大量三段體形式,並且在樂章間亦存在「主題統一」之創作手法,可見作曲家對樂曲之對稱結構的重視。最後,本文以歷史脈絡與音樂分析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本作品之指揮與詮釋。包括音色選擇與性格之間的關聯、各項記譜與演奏法之詮釋細節、歌詞經文的咬字與語韻,以及指揮左手運用、速度變化與分割拍等技術重點。期待本文能成為所有對《加冕彌撒》有興趣的研究者與指揮者之參考依據,也為目前之莫札特研究社群盡一分心力。
  • Item
    佛瑞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之探究與音樂分析
    (2008) 馬韻珊; Yunn-Shan Ma
    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為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作曲家,在普遍追求革新、傳統較被漠視之時代,奠定執著於法國一脈之優雅、富於詩意之音樂風格,其音樂創作之傑出表現,更讓世人稱道。佛瑞最著名之宗教作品莫過於風格簡潔寧靜、感動人心之《安魂曲》,誠如作曲家曾自述「別人評論我的安魂曲並未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甚至稱之為死亡的搖籃曲。」 《安魂曲》之創作,自佛瑞於一八八七年著手擬稿、完成、增刪改編至出版社於一九○一年發行總譜,一共經歷了約十四年之久。本論文依據音樂學者之考究例證將《安魂曲》之創作歷程分為三個版本,分別是:一八八八年版、一八九三年版、一九○一年版。現今部分學者對於哈美爾出版社於一九○一年發行之《安魂曲》樂譜是否真實出自佛瑞之手存疑,本論文經研究推論並證明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之原創價值,並介紹、比較及評論由合唱學者魯特 (John Rutter) 及現被尊為佛瑞權威之法國音樂學家奈克圖 (Jean-Michel Nectoux) 所校編之兩份一八九三年版佛瑞《安魂曲》樂譜。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序論探討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第二章為佛瑞《安魂曲》之背景探究,介紹佛瑞生平、佛瑞之音樂風格與特色,及《安魂曲》的創作背景及三階段進程。第三章為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探究,除推論證明一八九三年版較富原創性之外,並討論兩位不同學者所校編之一八九三年版總譜。第四章為《安魂曲》之創作手法分析,依照禮儀經文原意、曲式、配器、人聲聲部組合、音樂與歌詞的配置關係、特殊和聲進行以及研究者對於音樂的詮釋觀感,為各樂章之分析重點,最後並進行七樂章之綜合比較。第五章為本論文之結論。論文附錄則以表格條列比較兩份學者校編樂譜之細部差異。 研究者期待藉由本論文之背景探究及音樂分析,可提供國內指揮者對於佛瑞《安魂曲》有全面性且較深入的認識,並於演出時有一較具原創價值之版本可供選擇。
  • Item
    歐邦《第六號彌撒曲》之研究
    (2007) 彭孟賢; Peng, Meng-Shien
    彌撒源自天主教禮儀,是天主教的祭天大禮,自古以來皆以祈禱、讀經、歌唱、和正式祭禮一起進行。彌撒音樂,是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的聖樂,自十四世紀出現第一部彌撒樂曲通作體式,其內容囊括彌撒儀式固定部分五首歌曲。之後,彌撒音樂歷經古典樂派傾向器樂編制、浪漫主義人本情懷之內省、與國民樂派民族主義思潮的帶動,二十世紀的彌撒音樂,轉而成為大型器樂編制之拉丁文或德、奧、英之聖經譯文歌詞,主要著重於個人情感之表露,而人聲編制的多元化、大型器樂編制伴奏以及結合各國民謠旋律成為新的創作風潮。在新式彌撒曲新式創作風氣影響下,這股音潮也隨即傳至東歐內陸的匈牙利,影響作曲家甚鉅,如本論文探討之歐邦《第六號彌撒曲》即為一例。 歐邦 (György Orbán,1947- ) 是匈牙利近年來重要作曲家之一,作品包含各類型的音樂創作,其中以附伴奏女聲合唱作品與無伴奏混聲合唱作品最受到歡迎,其音樂特色揉合匈牙利傳統的民謠旋律以及五聲音階調式,並且結合六和弦同節奏和聲式與教會調式終止式、另外加入新式無調性不協和音程;節奏上使用混合拍與切分音節奏的不對稱性,並採用無伴奏合唱或大型管弦樂團編制,偶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調式與巴洛克時期的複音對位技法,或是古典時期工整和聲式的主音音樂織度,創作出帶有濃郁東方色彩之彌撒曲作品。 研究者探討歐邦《第六號彌撒曲》,發掘本曲特色在於融合匈牙利民謠小曲的俗樂色彩,旋律時而如幽暗靜謐的低吟回盪,和聲時而絢麗奔放,聲部編制突破常態混聲編制,為女聲四部合唱作品,其樂風孕育自東歐內陸文化交融之地 本論文經由對歐邦《第六號彌撒曲》作品的分析探討,進一步瞭解歐邦的生平及其音樂風格,並從彌撒歌詞的起源與二十世紀彌撒音樂的發展探討中瞭解彌撒曲式風格的蛻變歷程,研究者再以歐邦《第六號彌撒曲》中〈垂憐曲〉、〈光榮頌〉、〈歡呼迎主曲〉、〈羔羊讃〉等四曲之曲式結構等創作手法為理論依據,提出合宜的合唱教學與音樂詮釋建議,以作為教學、演出、研究及欣賞之參考。
  • Item
    海斯《光榮頌》室內樂團版本之指揮詮釋研究
    (2016) 劉曉書; Liu, Hsiao-Shu
    美國作曲家海斯是近代知名且活躍的編曲家、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家,演出足跡遍及全球。其作品種類眾多,尤其以改編的宗教讚美詩及大型合唱作品最受大眾歡迎。本論文所探究之《光榮頌》便為海斯所創作之大型合唱作品。此作品為海斯受路易斯安那州第一聯合衛理公會教堂之音樂總監,威爾安德列斯委託後所創作,二零零八年於路易斯安那州第一聯合衛理公會教堂舉行首演。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將透過背景研究,了解海斯生平、本作品創作背景及《光榮頌》之來源出處;第三章以樂曲結構介紹了解本作品編制、歌詞編排及三個樂章歌詞與音樂之關係及樂曲架構;第四章經由指揮技巧與詮釋,分析各個樂章之音樂處理及指揮技巧;第五章排練與展演,回顧檢討演出此作品過程中所遇到之各種狀況;第六章總結研究、演出此作品之心得與收穫。
  • Item
    天主教彌撒聖樂在耕莘文教院之呈現--以2016-2017年聖誕節期子夜彌撒為例
    (2019) 戈湘欣; Ko, Hsiang-Hsin
    「彌撒」是天主教的祭天大典,彌撒禮儀中的聖樂,是禮儀本身的一部份。天主教彌撒聖樂是西方藝術音樂之起源,亦總是歷代作曲家尋求創作靈感的瑰寶。本篇論文以記錄耕莘文教院內古亭耶穌聖心堂的彌撒聖樂為研究起點,取2016年與2017年子夜彌撒為例,既聚焦於呈現彌撒現場聖樂的運作與取材方式,也尋本溯源探究耕莘文教院之所由來,以透徹音樂之精神內涵。 論文第一章以設立耕莘文教院的「天主教耶穌會」為研究對象,探析該修會的創立與特色,以及如何輾轉傳教至中國與台灣;接下來在第二章中論及耶穌會早期在台之發展、耕莘文教院的設立,以及作為論文中彌撒聖樂場域的古亭耶穌聖心堂;第三章則書寫彌撒聖樂架構之形成,其與禮儀年之相互關係,並一窺2017年梵蒂岡子夜隆重彌撒之堂奧;論文第四章記錄分析了古亭耶穌聖心堂2016年及2017年子夜彌撒之曲譜;末於第五章歸納研究的成果。 冀望今昔往來穿梭於耕莘文教院內聖堂的信友,藉此論文更加珍重教會音樂的歷史與意義,併介紹此間的彌撒聖樂與音樂歷史供學者更為明瞭耕莘文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