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布拉姆斯作品五十四《命運之歌》分析與音樂詮釋
    (2022) 拉恩兀豹 勒帕達牧達姆; La Padramedrame, Lrangupau
    布拉姆斯出生於動盪的十九世紀,在這個豐富的時代,他承襲著古典樂派的精神,受到浪漫主義的薰陶,創造一條屬於自己的作曲風格。作品涵蓋了器樂與人聲作品,其中器樂合唱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共創作了十三首器樂合唱作品,貫穿了其生涯的四個創作時期,《德意志安魂曲》、《凱旋之歌》、《女低音狂想曲》、《命運之歌》等,皆是布拉姆斯備受盛名且重要的器樂合唱作品。《命運之歌》創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一年,歌詞來源自德國詩人賀德林的詩作《許佩里翁的命運之歌》,許佩里翁是一個希臘青年,面對戰爭現實的殘酷,再加上愛人的離去,因而用詩歌表達其悲痛的情緒。歌詞講述著天神們的世界,寧靜、安和、自由,而相反地人類生活卻是醜陋而痛苦。布拉姆斯利用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雖然命運多舛,透過音樂,可以撫慰人的心。《命運之歌》在樂團使用了雙管編制,配器分別為兩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三部長號、定音鼓及弦樂五部,合唱團為四部混聲合唱團。樂曲共分成三個段落,A段落為降E大調、慢板,由前奏與合唱團組成,演唱第一、第二節歌詞,講述天神和樂的世界,B段落為c小調、快板,由合唱團演唱第三節歌詞,述說人類悲苦的人生,C段落為C大調、慢板,織度回到只有樂團的尾奏。布拉姆斯藉由調性與速度變化,描寫了歌詞的情緒轉折,使音樂更加貼近歌詞的寓意。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的目的與動機、研究的內容及範圍,並提供研究的參考文獻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背景探究分別為作曲家生平、布拉姆斯的器樂合唱作品、《命運之歌》的歌詞來源與背景;第三章針對《命運之歌》做樂曲的分析;第四章藉由第三章樂曲分析提供本曲的排練建議與指揮詮釋,最後則為本論文之結論。另附有一則附錄,為《命運之歌》歌詞的德文翻譯與音標表。
  • Item
    布拉姆斯《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七十八之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
    (2021) 魯家安; Lu, Chia-An
    德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家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 1897) ,在音樂生涯中生而浪漫,忠於古典,自小受盡各種命運上的牽制與危難,保守固執不善與人交際的冰冷的外表,在傳統的倫理道德中,被迫隱藏著是無處可發洩的情感與愛意,在音符與音符間,完整的展示他用自己的靈魂深刻的譜寫出最完美的告白。本文將要探討布拉姆斯《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78,第一章由浪漫樂派的大時代背景順流而下,了解此時期的特色後,接著討論布拉姆斯的生平背景及音樂風格變化;第二章藉由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的探討,銜接先前第一章時代背景下對布拉姆斯的作曲風格影響及樂曲分析;最後第三章將呈現筆者對於這首作品,在音樂、弓法及力度上的理解與詮釋。筆者期許藉由布拉姆斯《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的研究,以作曲家的個人經歷及內心狀態為輔助,貼近理解他的音樂中的內涵,相信可以激盪出更多特別的分析能力及詮釋方法。
  • Item
    布拉姆斯鋼琴作品一一七與一一九詮釋報告
    (2013) 莊詩亭; Shih-Ting Chuang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於晚年寫作一系列鋼琴獨奏小品,在以〈間奏曲〉、〈隨想曲〉…等傳統曲種名稱做為標題之下,布拉姆斯於〈間奏曲〉溫雅內斂的風格及〈隨想曲〉激烈奔放的特色中,透過豐富而細膩的音樂語法展現其創新思維。綜觀晚期作品各小曲標題的運用,其中以〈間奏曲〉占最多數;作品一一七以三首〈間奏曲〉組成,作品一一九以三首〈間奏曲〉及一首〈狂想曲〉構成,布拉姆斯於這兩組作品在以〈間奏曲〉標題組成之下,於作品中展現了細膩而富於變化的音樂語法。   本詮釋報告以作品一一七與一一九為主軸,透過其晚年思維脈絡之介紹,進行布拉姆斯音樂語法之分析及彈奏法與詮釋探討。內容共分為五章,本詮釋報告從布拉姆斯的生平切入,於第一章陳述其音樂教育養成、創作歷程及音樂風格,第二章進一步探討晚期鋼琴作品,在分析晚期作品之架構與語法後,進入本詮釋報告重點-作品一一七與一一九之樂曲分析及彈奏法與詮釋。第三、四章中,將作品一一七與一一九之樂曲分析以曲式、節奏、旋律、和聲做為脈絡,透過深刻探究之後,以意境、速度及表情術語、聲響與力度及演奏技巧…等面向探討彈奏法與詮釋。
  • Item
    外在形式的創新與音樂內容的思考──布魯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
    (2014) 張偉明
    十九世紀前半,小提琴協奏曲多由著名的小提琴家所創作,直到十九世紀後半,作曲家才開始主導小提琴協奏曲的發展。其中,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是十九世紀後半第一首由作曲家創作、並大獲成功的小提琴協奏曲,至今依舊活躍於音樂舞台。 事實上,布魯赫共創作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但後兩部作品在今日幾乎已被遺忘。這三部作品各異其趣:前兩部作品著重於形式的創新,反映了小提琴協奏曲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多元化發展;《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傳統,卻有更豐富的音樂內容,這反映了小提琴協奏曲在十九世紀末不只是「小提琴作品」,更追求「樂團作品」的「豐碑性」訴求。 本論文即以布魯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為研究對象,從不同角度呈現作曲家在這三部作品中的不同思考,並嘗試從十九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發展的脈絡,進一步詮釋這三部作品的歷史定位。
  • Item
    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之分析與詮釋報告
    (2011) 陳姿穎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1833年5月7日生於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在音樂上最明顯的影響便是作曲家們紛紛力求創新,在樂曲中展現自由的幻想及表現自我的風格,鋼琴作品中以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s)廣受歡迎,布拉姆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或許因為所受教育的關係,也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隨波逐流,仍依循著古典時期的傳統架構寫下三首鋼琴奏鳴曲。 本論文依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第三章探討其作曲手法的特色;並於第四章根據費許所著《布拉姆斯與其發展中的變奏原則》中討論布拉姆斯擅長的「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分析本作品的樂曲架構;第五章則以布拉姆斯所作《51首練習曲,作品六》解決困難的彈奏技巧,另外在術語、交響式語法、指法、踏板,本著能夠「透過手指表達內心情感」的觀念,為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詮釋。
  • Item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詮釋報告
    (2006) 陳怡君; I-Chun Chen
    本論文藉由透過旋律、節奏、和聲、聲響效果與彈奏法之研究,瞭解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結構與音樂特質。進而深入地分析、探討與研究此曲之詮釋及與其他相關變奏曲之比較。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以及使用之版本與譜例介紹;第二章-布拉姆斯鋼琴變奏曲概論,簡介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布拉姆斯變奏曲之創作理念及布拉姆斯的鋼琴變奏曲;第三章-《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概論,介紹此曲之創作背景並分析此曲主題之來源-韓德爾《曲調與變奏》;第四章-《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分析與詮釋,以樂曲分析及樂曲詮釋為方向,研究此曲各變奏在旋律、節奏、和聲及聲響效果上之運用,提出筆者個人之詮釋要點,並與其他相關變奏曲相互比較。第五章-結論,統整此曲各變奏在拍號、調性、建議速度、觸鍵、風格個性、樂曲架構、寫作手法、力度、踏板使用上之各項特色。
  • Item
    傾聽女性的聲音—探討以「女性」為主題之德國藝術歌曲 (取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沃爾夫作品為例)
    (2010) 闕欣怡
    隨著二十世紀西方女性主義的興起,性別議題獲得普遍關注,德國藝術歌曲中有關「女性」的題材也相當豐富,但國內少有人針對藝術歌曲中的女性形象作主題探究,因此筆者從此觀點切入作研究。德國藝術歌曲中女性的題材不勝枚舉,筆者將範圍侷限於部分作曲家的作品。以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及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四位作曲家的藝術歌曲作品為研究範圍。 上述四位作曲家的歌曲中,女性角色為數眾多,有的是故事中的主角,有的是詩人愛慕的對象;有幸福也有憂傷。筆者將部分歌中的女性做了分類,但以原創作的德文詩詞為主,外文翻譯成德文的作品不列入討論。 本詮釋報告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論文架構及參考 文獻。第二章為十九世紀德國女性生活概述,從當代社會背景一窺當時女性心理與情感,並分成貴族、中產階級及低下階層三部分做介紹。第三章則呈現詩人筆下各樣女性情懷,且依屬性分節列出,依序為文學作品中的角色、閨怨主題、工作勞動主題、母子主題、幽默主題,並將部份曲目列表整理。第四章為本文重心,筆者就前述四位作曲家的作品中,取其中八首具代表性的女性之歌作樂曲分析及演唱詮釋。第五章總結以上內容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