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5

資訊教育研究所之碩士班成立於民國80年,博士班成立於民國86年,目前研究生共約160名。本所原屬資訊教育學系,於95學年度起因應系所組織調整,成為獨立研究所,歸屬教育學院。

本所以『資訊科技教育』和『數位學習』兩個專業領域之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為宗旨,課程設計分別針對此兩個專業領域規劃必、選修專業科目,提供學生紮實而嚴謹的學術專業知能及個別化之研究訓練。本所教育目標包括:

1、培育資訊科技教育人才;
2、培育數位學習產業人才;
3、培育資訊科技教育與數位學習研究人才。

本所目前六名專任教師,四位教授,二位副教授,在資訊教育領域均具有豐富之教學與研究經驗且均積極從事研究,每年獲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之平均數量與金額在本校名列前茅。另外,本所教師積極參與國內重大資訊教育政策及課程綱要之制定,積極推動國內資訊教育之發展。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基於建模之科學運算課程設計與評估
    (2021) 李敏瑄; Lee, Min-Hsuan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基於建模的科學運算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的科學問題解決能力、建模品質與學習態度之成效。因此開發了科學與程式設計教材。另外,為了探討基於建模的教學與傳統講述式教學的對學生的影響,所以開發科學程式設計建模輔助平台,在這個平台中有相對應的程式設計建模歷程(現象描述、資料建模、流程建模、程式化以及觀察與除錯)之功能。實驗組學生在利用程式解決科學問題前,必須到此平台回答與科學問題相關的引導題目後才能開始編寫程式進行解題。本研究的實驗結果發現:一、 實驗組之低先備能力組學生在歷經基於建模的科學算課程後,其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控制組低先備能力組學生相比有較大的進步幅度。這代表了建模教學有助於課前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程式能力較差的學生提升他們的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二、 實驗組學生在經歷基於建模的科學算課程後,其建模品質之進步幅度與控制組學生相比有較大的進步。另外,實驗組之低先備能力組學生的建模品質之進步幅度與控制組低先備能力組學生相比是有顯著差異的。但實驗組高先備能力組學生與控制組高先備能力組學生之建模品質並無差異。這表示建模教學有助於學生提升他們的建模品質。三、 在學習態度上,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進步幅度並無差異。但在態度問卷後測中的開放是問答題和半結構式訪談中實驗組學生對於課程較高的評價。本次研究可以給與後續欲發展科學運算課程與建模教學的研究者做為參考。
  • Item
    基於科學運算之運算思維導向程式設計教學
    (2021) 謝欣玲; Hsieh, Hsin-Ling
    各領域對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能力之需求日益增加,然而非資訊背景的學習者往往缺乏相關能力以因應資訊時代的需要。科學領域對運算之需求更甚,許多研究與教學者開始將運算加入科學課程中,以期使學生在科學研究與職場能利用運算的能力有效解決科學問題。因此本研究針對主修科學的學習者提出運算思維導向的程式設計教學方法,透過科學運算,讓學習者經歷以建模為主的運算思維。為檢驗研究所提之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將針對此種教學對學習者程式理解能力、程式實作能力以及運算思維進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之學習者透過基於科學運算之運算思維導向程式設計教學後,建模品質較好的學習者在程式設計學習表現上較佳,建模品質較好的學習者在科學程式設計專題上的表現也較好,也發現他們對程式設計建模程序中觀察與除錯的步驟感到認同。研究中所設計之教材、開發之建模輔助平台以及研究相關發現,可對未來運算思維教學的研究與教學者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Learning to program in KPL through guided collaboration
    (2009-11-30) Hsiao, Sheng-Che; Lin, Janet Mei-Chuen; Kang, Jiin-Chern
    Sixty-six six graders of two intact classes learned to program in KPL for 18 weeks during the experiment. One class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i.e., free-collaboration) group and the other to the experimental (i.e., guided-collaboration) group. Students in both groups formed heterogeneous teams of three persons. The guided-collaboration teams were provided with a worksheet for every programming task. The worksheet contained a set of task-specific guiding questions to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 in a systematic and disciplined manner. An analysis of test score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chievement tests, suggesting that the guiding questions were useful in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programming concepts and developing their programming skills. With the help of the guiding questions,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so more able to conduct meaningful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