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5

資訊教育研究所之碩士班成立於民國80年,博士班成立於民國86年,目前研究生共約160名。本所原屬資訊教育學系,於95學年度起因應系所組織調整,成為獨立研究所,歸屬教育學院。

本所以『資訊科技教育』和『數位學習』兩個專業領域之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為宗旨,課程設計分別針對此兩個專業領域規劃必、選修專業科目,提供學生紮實而嚴謹的學術專業知能及個別化之研究訓練。本所教育目標包括:

1、培育資訊科技教育人才;
2、培育數位學習產業人才;
3、培育資訊科技教育與數位學習研究人才。

本所目前六名專任教師,四位教授,二位副教授,在資訊教育領域均具有豐富之教學與研究經驗且均積極從事研究,每年獲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之平均數量與金額在本校名列前茅。另外,本所教師積極參與國內重大資訊教育政策及課程綱要之制定,積極推動國內資訊教育之發展。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運用擴增實境輔助建構概念圖之成效分析
    (2021) 宋建霆; Sung, Chien-Ting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概念構圖是否對學習者有幫助,而大多數結果證明概念圖可幫助學習者組織概念知識,進而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不過若由學習者自行建構概念圖是相當困難的,且使用紙本建構概念圖時教師無法立即給予回饋、電腦建構概念圖使學習者增加認知負荷等負面影響,而擴增實境對於學習者積極態度、立即回饋、創造學習環境、虛實整合等層面皆有顯著效果,故本研究以擴增實境來輔助建構概念圖作為學習工具,探討學習者使用擴增實境輔助建構概念圖之成效分析。 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方法,對象為八年級學習者,有效樣本為68人。藉由紙本課本搭配紙本建構方式、電子書課本搭配電腦輔助建構方式與紙本課本搭配擴增實境輔助建構方式進行組間比較,探討學習成效、學習保留程度、認知負荷、系統滿意度以及行為模式之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擴增實境輔助建構概念圖組的學習者顯著優於傳統紙本建構概念圖組與電腦輔助建構概念圖組的學習者。不過在認知負荷與間隔兩個禮拜的延宕測驗,三組在記憶保留程度上皆沒有顯著差異,但對學習系統皆有正面態度。
  • Item
    電腦化概念圖在科學學習上之應用研究(I)
    (1999-07-01) 張國恩; 陳世旺; 宋德忠
  • Item
    電腦化概念圖在科學學習上之應用研究
    (1998-07-01) 張國恩; 陳世旺; 宋德忠
    概念構圖法符合認知心理學上知識表徵理論,建構主義的知識建構論,教育心理學的有意義學說與合作學習理論。並應用於科學教育、課程設計與知識評量等。由於概念構圖已經過多位國內外學者証實其應用價值,因此本計畫嘗試用電腦技術完成概念圖在學習與評量上的應用。植基於上一年度所完成的「電腦化概念構圖系統」,本研究預計在二年內完成「模糊理論在概念圖建立與評量之應用」與「建立以概念圖為主之遠距合作學習環境」兩大系統。每一系統將會以國中一年級生物第一冊第三章至第六章作為實驗教材,並擇北市一所國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以實証方式評估每一系統在學習成就與後設認知能力上的效用。
  • Item
    Learning through computer-based concept mapping with scaffolding aid
    (Wiley-Blackwell, 2001-03-01) Chang, K. E.; Chen, S. F.; Sung, T. C.
    Abstract Concept mapping has been applied in a variety of fields, including instruction, lear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Because many empirical studies have proven the validity of concept mapping, a computer-based concept mapping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The system provides two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the ‘construct-by-self’ environment, the system provides students with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corresponding hints for feedback. The students construct concept maps by themselves with only the assistance of the feedback. In the ‘construct-on-scaffold’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the feedback, the students receive an incomplete concept map, within which some nodes and links were set as blanks for the scaffold. A study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by-self’, ‘construct-on-scaffold’, and ‘construct by paper-and-pencil’ concept mapping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on-scaffold’ had better effect for learning on biology. Both of the two computer-based procedures are helpful for students in completing their concept maps.
  • Item
    知識結構的測量:徑路搜尋法與概念構圖法的比較
    (1995-06-20) 宋德忠; 林世華; 陳淑芬; 張國恩; Teh-Chung Sung; Shih-Hwa Lin; Shu-Fen Chen; Kuo-En Chang
    徑路搜尋法( Pathfinder )是近年來應用十分廣泛的知識結構測量方法,概念構圖法 ( concept mapping)則是理論基礎十分完備的教學和評量策略。本研究嘗試將概念構圖法中「引出知識」和「表徵知識結構」的步驟、徑路搜尋法中的知識結構評量算則 ( C 指數)以及 Novak & Gowin ( 1984 )的概念構圖計分法等加以結合,設計出概念構圖相似指數( CMC )及 Novak-Gowin 指數(N-G ) 。本研究以 153 名大學生為對象,以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為材料,評估概念構圖法的兩個知識結構指數 CMC 及 N-G ,和徑路搜尋法的兩個知識結構指數 PFC 及 PRX ,對學習成就的預測效果、對不同成就學生的區別效果、與各指數的重疊與獨立性。結果有以下的發現: 1.以徑路搜尋法求得的知識結構指數對學習成就的解釋量, PFC 為 36 % , PRX 為 16 % ;以概念構圖法求得的兩個指數對學習成就的解釋量, CMC 為 36 % , N-G 為 23 %。兩種測量方法所提供的知識結構指數具有可接受的預測效度。 2.應用四種知識結構指數,PFC、PRX 、 CMC 及 N-G 來區別不同學習成就的學生時, PRX 並沒有顯著的區別力。但 PFC,CMC 及 N-G等三種指數可以有效地區別不同學習成就的學生,準確性達 80 %。3.藉由不同的引出知識、表徵知識結構和評量知識結構等步驟求出的 PFC,CMC 和 N-G 指數,彼此間具有中度的相關。以淨相關分析排除某一指數的影響效果後,其他兩種指數仍能維持與學習成就的顯著相關。可見以不同方法求得的知識結構指數彼此有其獨立的成份存在,未必為其他指數的成份所能涵括。
  • Item
    電腦化概念構圖系統在知識結構測量上的應用
    (中國測驗學會, 1998-07-01) 宋德忠; 陳淑芬; 張國恩
    概念構圖( concept mapping) 是一種經廣泛應用的教學及學習策略,其應用在學科知識測量的可行性,近年來亦頗受學者重視 • 本研究建立一電腦化概念構圖系統( Concept Mapping Based Learning System)作為學生建立概念圖的環境,並採取 Goldsmith , Johnson 與 Acton ( 1991 )的接近性指數( Closenes Index, C 指數)以及修改 Novok 與 Gowin ( 1984 )的概念圖評量分數( N-G分數)作為評量學生知識結構的參考指標 • 本研究以 85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相關概念作為材料,探討概念圖應用於知識結構測量的可行性 • 結果發現,不同學習成就的學生,在 C 指數及 N-G 分數上都有明顯的差別 • 此外,當以學期成績為效標變項,以 C 指數及 N-G指數作為預測變項進行逐步迴歸分析,發現 C 指數對於學生的學期成續有明顯的解釋力,而 N-G 分數的解釋效果則較弱 •,由研究結果可知,概念構圖應用於知識結構測量具有某種程度的效度,但記分方法或評量指標的建立,則有改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