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5

資訊教育研究所之碩士班成立於民國80年,博士班成立於民國86年,目前研究生共約160名。本所原屬資訊教育學系,於95學年度起因應系所組織調整,成為獨立研究所,歸屬教育學院。

本所以『資訊科技教育』和『數位學習』兩個專業領域之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為宗旨,課程設計分別針對此兩個專業領域規劃必、選修專業科目,提供學生紮實而嚴謹的學術專業知能及個別化之研究訓練。本所教育目標包括:

1、培育資訊科技教育人才;
2、培育數位學習產業人才;
3、培育資訊科技教育與數位學習研究人才。

本所目前六名專任教師,四位教授,二位副教授,在資訊教育領域均具有豐富之教學與研究經驗且均積極從事研究,每年獲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之平均數量與金額在本校名列前茅。另外,本所教師積極參與國內重大資訊教育政策及課程綱要之制定,積極推動國內資訊教育之發展。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Alice程式設計初學者之錯誤類型分析
    (2013) 林冠宇; Lin, Kuan-Yu
    本研究旨在探討程式設計初學者於實作Alice程式專案時所遭遇之困難,並將其進行分析與歸類。研究實施採用質性研究之一對一診斷性訪談,參與者為臺北市某高級中學一年級的學生共22名。研究者設計了涵蓋不同概念、難度漸進的9個題目供學生實作,並由訪談者全程觀察學生進行解題的過程,且於學生遭遇解題困難時,依照「引導式提問」、「間接提示」、「直接指導」的漸進順序給予提示,以了解學生在各項程式設計概念的學習困難類型。研究結果歸納出學生於內建方法、時序控制結構、變數、選擇結構、重複結構、陣列、自訂方法及參數中常見的錯誤類型,將其分類為連結、定位、使用以及其他四類,並針對學生實作程式專案時所見之情形,提出使用Alice進行程式設計教學時所應注意之事項及相關建議。
  • Item
    於國中實施Alice程式設計教學行動研究
    (2007) 林恬忻; Tien-Hsin Lin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Alice程式設計實施於國中之可行性,以及實施時所應注意之事項。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一年級一個班級,共三十九位學生;本研究的教學內容則規劃為六個單元,依序為「Alice介紹」、「物件、屬性、方法、事件」、「參數」、「函式、數學表示式」、「條件判斷結構」和「迴圈結構」。整個行動研究歷時12週,每週授課兩節(各45分鐘)。每節課均由研究者講授課程內容,接著由學生進行實作練習。教學過程可概分為三個階段。研究者於每一階段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探討其學習障礙,並視需要隨時調整教學方式。學生在第一階段中對於Alice的操作環境仍頗生疏,因而時常遭遇操作上的困難。針對此類困難,研究者鼓勵學生互相幫忙,以節省學生等待老師協助解決困難的時間。在第二階段中,學生的主要學習困難在於不知如何運用參數以有效控制物件的動作。由於此階段所講授之參數傳遞概念較為複雜,研究者因而在此階段實施了兩次教學評量。研究者由第一次評量的結果中,整理出學生概念不清之處,並針對那些部份進行重點式的加強說明。第二次的評量結果顯示,學生確實因為加強說明而有著顯著的進步。第三教學階段的教學重點為「函式」,亦屬較為困難的學習內容,研究者因而花費頗多時間講解函式標籤的功用,學生亦因而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均能照著講義上的操作步驟完成指定練習,並於完成後獲致成就感。整體而言,學生由初期不熟悉Alice設計環境,因而對Alice略有排斥,進而漸入佳境,終而願意發揮想像力與創意,依照自己設計的情境撰寫程式碼,且於本研究的教學過程結束時,大多數學生表示希望有機會繼續學習Alice程式設計或其他程式語言,其中可看出學習態度與學習興趣的明顯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