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中壢龍岡穆斯林的離散認同與文化地景
    (2012) 陳書偉
    伊斯蘭信仰中,清真寺與穆斯林社群間的關係相當密切,連結穆斯林的信仰、思想、教育、生活與行為,是社群發展的核心。目前臺灣的清真寺,分佈於臺北、桃園、臺中、臺南與高雄等地,各個清真寺的發展多是透過中國回教協會(簡稱回協)的主導與支助,而桃園中壢龍岡清真寺在其建立過程卻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力量、透過教親的集資集力建造而成。當初成立清真寺的教親多是1953、1954年自大陸滇、緬地區的撤退部隊,為了宗教的需要而選擇在龍岡忠貞新村建立清真寺。 時日推移,龍岡地區也陸陸續續有許多的泰國緬甸華僑穆斯林在此聚居,溯其淵源,這些華僑絕大部分是雲南籍華人的後裔,經過更為周折的歷程,聚居泰緬,再輾轉到臺灣。他們或為求學、或為工作、或為依親,逐漸形成今日龍岡穆斯林聚落的主體。此外,東南亞外籍勞工、國外留學生或商人等群體的逗留,也成為龍岡地區穆斯林文化另一股注入的新力量。來自各地的離散群體(diaspora groups)承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離散經驗與認同,這些離散群體在龍岡這個地方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空間,對此文化空間有著不同的詮釋與認知。 本研究從龍岡穆斯林離散的歷程,描繪出討論穆斯林文化在龍岡地區的空間化與地方化,透過宗教這個媒介(medium)進而塑造出來的文化空間或文化地景的書寫,並說明穆斯林離散空間的形塑是一種關係空間的建立,同時也是克服空間障礙的過程,穆斯林必須採用各種變通方式與策略性認同的建立來維繫社群的穩定,妥協與調適的作法得以使社群網絡穩定與擴大,地理距離不再是決定關係串聯的必要因素。
  • Item
    桃園縣埤塘的環境識覺研究-以高中生及其父母為例
    (2014) 盧佳琳
    桃園境內埤塘是公認的重要地景。在早期農業社會,埤塘是桃園縣境內重要的灌溉設施,全盛期高達近萬口;隨著臺灣經濟發展,桃園成為工業大縣,隨之而來的都市化,住宅林立,農地減少,埤塘的灌溉功能已漸漸不重要,埤塘面臨存廢的兩難,許多埤塘被填平作為住宅、工商用地。近年來國人觀光風氣興盛,地方政府大力推動埤塘活化計畫,將埤塘改造成生態示範埤塘、休閒公園等用途。 地理學裡的人地傳統一直是地理學家對於地表上各種地理現象的探討的重要觀點之一。本研究調查桃園縣內埤塘的發展現況,並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桃園縣境內高中生對於埤塘的環境識覺,更進一步探討其父母對於埤塘的環境識覺,藉由高中生及其父母之間差異來探討高中生之環境識覺養成是否與父母之教養因素有關聯。研究方法採用量化為主配合深度訪談的研究方式,先進行問卷設計並抽樣取得有效問卷390份,再與十名高中學生進行深入訪談調查學生接觸埤塘經驗與感受。問卷調查部分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卡方檢定。 研究結果顯示,桃園縣高中生最早認識埤塘的主要管道為學校教育,主要從國中社會科與高中地理科教師的教學內容知道埤塘的灌溉功能與生態價值,更進一步認同埤塘有存在的必要。調查發現影響高中生的埤塘環境識覺的因素有「居住地有無埤塘」、「接觸埤塘的頻率」、「家長是否從事農業生產」,這些變項皆會影響高中生、其父母對於埤塘的認知。即居住地有埤塘、接觸頻率高、家裡從事農耕的高中生與父母輩對於埤塘相關知識的環境識覺皆較高,對照文獻探討關於環境識覺的論述,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會使環境識覺受影響,在此得到應證。 再者,本研究發現桃園縣高中生與其父母對於埤塘的環境識覺中,凝聚出「鄉村埤塘應作保留灌溉與綠化保存,都市埤塘應改造休閒公園」的集體共識,顯示現代居民對綠地空間的需求及環境保育觀念有一定素質,這些被形塑出來的環境識覺進而影響居民期待這些埤塘被規劃成何種用途。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相關單位規劃埤塘的方向,以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 Item
    宜蘭縣空間特色形塑之政治經濟研究
    (2013) 鄭俊彥
    光復後,台灣依循發展主義振興經濟勵精圖治,在政治、制度的改革及經濟建設下,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之列,更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寫下「台灣經濟奇蹟」。 追隨工業化、現代化的中央政府主導台灣區域發展,北部區域為政治、經濟、交通中心之所在,成為重點區域,更成為全國的發展龍頭,然而同屬於區域發展分區中北部區域的宜蘭,卻在台灣經濟發展列車中缺席。綜合開發計畫更明白揭示宜蘭發展的走向:農業、地方資源型工業,國家以整體結構力量宰制宜蘭的發展地位,宜蘭未能展現出自己,更被貼上「落後」的標籤。 隨著政權的轉移,陳定南打破國民黨長期執政局面,宜蘭開始走向不同的發展之路,在地能動力就此甦醒。從「環保立縣」、「觀光立縣」等政策的推動,公開反對中央所推動或支持的建設,讓宜蘭出現不一樣的地景樣貌。繼任的游錫堃,更以文化治理為施政主軸,帶領宜蘭成為全台生活品質滿意度最高的縣市,更透過各項文化活動,將宜蘭推向國際,徹底翻轉宜蘭早期落後的印象。 地景能反應出歷史的記錄及時代的變遷。在區域內各種力量互動交織的過程亦能透過地景所呈現。宜蘭縣的區域特色,便是由中央政府的主導力量與在地力量反動所形塑的結果。政治變遷過程影響地方發展的方向,在全台各縣市當中,宜蘭是相當特殊且顯著的案例,而這也反應出宜蘭的特殊性,宜蘭所展現出的區域特色,多與其在地能動力量有關,如反污染重視環保、以文化為立縣治理主軸、在地特色文化充分展現等。而這些特色亦反應在地景當中,例如:武荖坑風景區、冬山河親水公園、運動公園、各社區總體營造及觀光工廠等 本文從宜蘭政治變遷的過程中,討論中央結構力量的影響以及地方政權反動的勢力,如何共同作用於宜蘭地表,形塑出宜蘭的地景樣貌。並以文獻回顧分析、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等研究方法,透過結構主義、結構化歷程、文化治理等角度,解讀地景形塑的脈絡,探討宜蘭空間特色與政治經濟間的關係。
  • Item
    臺南東山山村生計活動與景觀之變遷
    (地理學系, 2014-05-??) 林思婷; 張峻嘉; Ssu-Ting Lin; Chun-Chia Chang
    本文主要在探討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變遷的過程,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一地區原本人地平衡的生計活動,面臨外部環境改變的刺激時,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也會隨之因應調整。除此之外,由於地區內各地原本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不完全相同,使得外部環境的影響程度亦不同,而讓不同地區生計活動轉型程度有所差異。自日治時期開始,有許多政策及外部因素,如農產品價格的改變、臺灣經濟環境轉變所造成的勞力外移、農業政策的推廣等,影響著東山山村的生計活動,使原本自給自足的多樣化生計活動,漸漸趨向果樹專業區的生產模式。近年來臺灣的第一級產業面對外來農產品的競爭,及觀光休閒產業的興起,紛紛轉型與休閒產業結合,東山亦加入了此一產業轉型的潮流,舉行節慶並配合當地的觀光資源,希望為農業為主的東山帶來觀光遊憩的人潮。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可依主要農作而分為四期,依序為水稻甘蔗雜糧期、甘蔗果樹栽種期、果樹栽種期及休閒農業萌芽期。整體而言,地表景觀及生計方式都是由多樣化漸漸轉變為專業化。
  • Item
    Cultural Geography and Tourism Seen by Tourism Policy of Taiwan
    (地理學系, 2013-11-??) Kyu-Won Kim
    Today,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s everywhere. It is in field of economy, politics, industry and even in agriculture of which is originated in meaning. It became a kind of symbolic value to all field of profession as panacea of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side,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ourism’ is becoming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industry and widely spread ‘way of life’ in the world. As for industry, the WTO esteem that the ‘Exports of tourism services generated $1,093 billion in 2010, or 30% of total world exports of services ($3,670 billion) (Vellas, 2011; 12)’. And together, ‘cultural tourism’ is perched as a new, fresh and powerful global trend, rather than Mass tourism which relied mostly on l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Cult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related to some cul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diverse environmental issues, ethnic policy, democra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therwis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field of geography, each physical and humane geography has been deeply related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landscape’. In terms of Cultural Tourism, invention,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 of ‘culture’ and ‘landscape’ is a key factor of policy and marketing in these days. In that case, vice et versa, the ‘cultural tourism’ who deals physical,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could be a new field where an academic ‘consilience’ along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y could be achieved, and also dimension of application of geography could be broade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search new horizon of cultural tourism by observing Tourism Polic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