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臺灣海岸山脈東翼河階地形發育之研究
    (2013) 孫稜翔; Sun, Leng-Hsiang
    臺灣位於弧陸碰撞帶,東部海岸山脈為抬升速率最高地區之一,該區河階地形發達,前人研究常以高抬升率為造就其階地發達的主因。然而該區內河流普遍短小,還需哪些環境因子的配合,才能在河流持續下切的過程中拓展谷床,成就未來的河階面?因此,本文以海岸山脈東翼為研究區,藉由河階、山麓沖積扇及海階崖的對比,階地露頭的特徵、河床礫石的調查,流域的地層配置與地形特性,輔以前人文獻於階地沉積物年代以及古氣候的研究成果,達成三項目的:(1)了解本區河階特性與分布;(2)分析河階發達的環境因素,尤其是流域內地層配置的重要性;(3)根據河階特性,提出不同分區之河階發育模式。本文研究對象為海岸山脈(長約150公里) 東翼207個中小型流域,不包含豐濱溪、秀姑巒溪、馬武窟溪等較高等級河流和最南端部分地區。 根據本研究判釋結果,研究區中103條河流判釋得河階地形,其中流域面積最小的僅為6公頃 (0.06 km2)。整體而言,流域面積愈大,河階愈發達,階序數愈多;多數河流階序可達5-6階,三仙溪階序最多,可達10階,只有1-2階的均為最小河流。根據河階特徵,本研究區河流可大致分為3區:中段的靜浦至新蘭間約76 km區域,河階最為發達;北段河階主要分布在水璉溪和蕃薯寮溪兩條較大溪流;最南端河階也主要只分布在兩條溪流。此外,中段那些只發育在海階範圍內的小溪流,也有少數發育零星河階。絕大多數的河階分布於砂頁岩互層和泥岩為主的八里灣層、蕃薯寮層和利吉層等弱岩區,屬火成岩硬岩區的都鑾山層區只有少數堆積型階地分布。 本研究野外調查共記錄124個露頭,根據其中46個露頭調查所組合成的21個剖面顯示,本區河階多屬侵蝕型階地(岩石河階),可反映本區河流在全新世快速抬升背景下,河流持續下切的歷程。雖然本區河階都發育於弱岩區,但根據統計分析,在流域面積相似狀況下,具備上游硬岩、下游軟岩之地層配置流域,河階總面積最大。由此推斷,當上游有都鑾山層供給硬岩巨礫時,可發揮工具效應(tool effect) 拓寬河道,而有利於階面形成。此外,本區中、南段海階發達,隨著海階崖後退,河長變短,會造成最下游段額外下切的效果。 基於河階特徵和影響因素,本研究推論中段河階最發達地區的河階發育過程。靜浦至新蘭間的全新世的抬升率為海岸山脈東翼的高區,且上游硬岩、下游軟岩的地層配置最為典型,在此狀況下,位於上游的都鑾山層受地震或暴雨驅動岩石碎屑進入河道,易在硬軟岩層交界處因土石流堆積,形成堆積型河階。且本區中、下游階地多屬侵蝕型河階,堆積層厚度多小於10公尺,且河口多有沖積扇或扇階分布,顯示上游沈積物大多通過中下游段至河口堆積,當都鑾山層的巨礫通過軟岩區河道時,軟硬岩層岩性的顯著差異,巨礫工具效應更顯著,有利於谷床加寬,而隨著陸地抬升,河流持續下切,河階陸續生成。其他兩區則因隆升率或地層配置的狀況不同,而與中段溪流發育出不同的河階特徵。簡言之,海岸山脈東翼這些中小型流域河階很發達的原因,除了高抬升率和有弱岩出露之外,地層配置的效應顯然也很重要。
  • Item
    臺灣海岸山脈東翼小流域之河階分布與類型的探討
    (中國地理學會, 2013-06-01) 孫稜翔; 沈淑敏 
    海岸山脈東翼的流域普遍狹小,河階地形卻非常發達。以往的研究以本區較大河流為主,對控因的探討則多籠統說明抬升快速和軟岩出露等之重要性,較缺乏對河階分布、類型的整體性描述,也少見以量化方式呈現河階生成和底岩特性、流域面積的關係。因此,本研究以海岸山脈東翼中小型流域為對象,判釋本區河階的形態與分布,再配合野外露頭調查結果區分本區河階類型,更細緻地檢視河階的類型及其分布趨勢,並討論可能的影響因素。經航照判釋,海岸山脈東翼207條中小型溪流中有河階發育者共104條,約佔半數,且有近九成的河階面積分布於砂頁岩互層或泥岩等軟岩區。整體而言,河階最發達的區域在靜浦至新蘭間,結合河階形態與125個露頭資料,可歸納出:該區域溪流中下游多為面積和比高較小的侵蝕型河階;面積和比高較大且位於河流中上游的階地,則多屬堆積型河階,且上覆沈積物多為土石流相。統計分析也發現流域面積愈大,有河階發育之溪流的比例愈高,且河階總面積愈大。流域面積超過200 ha時,有河階發育的流域比例已超過九成。總結以上,地體構造的背景大致決定了海岸山脈東翼的原初陡峭地形和軟岩出露於中下游的位置,在本區高抬升速率的背景下,一條溪流的集水範圍不用很大,就有能力在軟岩區下切和拓寬河道,侵蝕型階地得以發展,中上游則還有因土石流埋積體被下切而成的堆積型階地,使本區河階地形特別發達。
  • Item
    臺灣海岸山脈泰源盆地河流地形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0-03-01) 鄧國雄; 沈淑敏 
    Taiyuan Basin, located in the south part of Coastal Range in East Taiwan, is famous for its landforms of well-developed river terraces and meanders. The whole drainage basin belongs to the Mawuku Stream System.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stages of river terraces that could be correlated is eleven and the three youngest terraces which developed in the outlet reach haven't extented to the basin yet. In the basin, the channel sinousity is rather large however the amplitude is quite small. The phenomena of seven cut-off meanders that formed at different stages indicate the streams are always meandering.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aiyuan Basin. One is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lithology difference of Tuluanshan and Takankao Formations; the other is erosion basis lowered intermittently by the effects of uplifted movement and sea-level eustacy.
  • Item
    空載光達精準判釋海岸山脈中段構造地形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12-06-01) 詹瑜璋; 張國楨; 陳柔妃 
  • Item
    海岸山脈東坡河階的地形學研究
    (地理學系, 1991-03-??) 張瑞津; 石再添; 曾正雄; 高鵬飛; 陳美鈴
    Owing to the continuous uplift since Quaternary, rejuvenated terraces, gorges and raised alluvial fans are developed well in the eastern slope of Coastal Range. The river terraces in this area are distributed below 200 m generally. The scarps of higher level terrace are larger than that of lower level one. The gravel deposits in higher level terrace are thicker than that of lower level one. Comparing the terrace between six studied rivers, meander terraces are significant both in Mawuku River, Fengpin River, Shuilien Riverand Fanshuliao River whereas fan terraces are developed well in Sanhsien River. In contrary, the terrace in Shuimuting River is undeveloped due to down cutting into hard rock which restricts the widening of terrace. By correlating to marine terraces, most of the terraces in this area are formed in Holocene. The detailed correlation of each step or dating still needs more envidences.
  • Item
    臺灣海岸山脈泰源盆地河流地形之研究
    (地理學系, 1990-03-??) 鄧國雄; 沈淑敏
    Taiyuan Basin, located in the south part of Coastal Range in East Taiwan, is famous for its landforms of well-developed river terraces and meanders. The whole drainage basin belongs to the Mawuku Stream System.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stages of river terraces that could be correlated is eleven and the three youngest terraces which developed in the outlet reach haven't extented to the basin yet. In the basin, the channel sinousity is rather large however the amplitude is quite small. The phenomena of seven cut-off meanders that formed at different stages indicate the streams are always meandering.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aiyuan Basin. One is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lithology difference of Tuluanshan and Takankao Formations; the other is erosion basis lowered intermittently by the effects of uplifted movement and sea-level eust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