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從台北鐵道、台鐵到台北捷運「新店線」之交通地景變遷
    (2022) 吳昇樺; Wu, Sheng-Hua
    交通帶動著區域的發展,交通運具的出現會產生點、線、面各種的地景樣態。本研究以台北鐵道、台鐵新店線及台北捷運新店線,三個不同時期的新店線為主軸,加上延續台鐵新店線任務的台鐵中和線與北新公路,探討台北─新店間相同交通廊道中,不同時期所發展出的交通路線選擇及交通地景變遷。本研究先以歷史部分爬梳各路線的發展脈絡,從日本時代民營鐵道興起之背景開始探討,可知新店輕便軌道的良好營運成績,促使民營企業投資,因而造成台北鐵道的誕生。台北鐵道在1921年通車後,受到昭和金融危機與經濟大恐慌的影響,致使其經營狀況不佳,台灣總督府對其補助的停止與最終未收購的結果,使其經營上出現了困難。後續台北鐵道在官方修法延長補助下得以持續經營,但其體質仍不佳,至戰後改組為台北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後仍未改善,最終於1949年被台鐵收購成為旗下支線─新店線。台鐵新店線的客運量在公路興起後逐漸降低,為配合台北鐵路遷建計劃與北新公路拓寬工程下決議拆除,然而為解決新店地區仍有運輸煤礦之需求,台鐵和煤礦業者的協商下另闢新路線─台鐵中和線,以接替台鐵新店線運煤的任務。後續北新公路的拓寬完成,在都市發展下台北─新店間發展為大台北地區其中一條大型運輸走廊,待1999年捷運新店線完工後,新店再次快速發展。從本研究對於三個不同時期新店線的分析中,可看出其造就不同的交通地景;儘管台鐵新店線已拆除許久,站體建築已不復存在,但交通影響的地景樣貌卻仍有部分保留下來,與現今仍運作的捷運,持續著影響當地的地景。「新店線」作為台北城南至新店發展的重要廊帶,研究中對於其歷史的描述,補足了台北─新店廊道間的發展脈絡,且研究各站體位置與周邊聚落,可理解交通運輸對於沿線的影響。再者,對於台鐵新店線各站點之歷史考證與地理空間定位,可彌補過往研究中無法確切定位車站位置的不足,及文獻散落各處的不統整性,進而理解其發展軌跡。最後本研究比較台鐵與捷運新店線路線選擇與設站差異,透過交通地景角度切入,以兩路線同站名之古亭站和新店站為例,去探究此路廊交通場站移轉變遷,及聚落和交通的交互影響。本文以「新店線」做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時代交通與區域間的交互影響,透過相同及相異的路廊,對於其站點選址之設置背景、路線沿線聚落變化、交通地景的改變、路線變化的驅動力等相關因素探討,提供交通路線歷史發展的梳理方式,及交通地景變遷所帶出的區域發展框架。
  • Item
    以生境理論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臺灣農村地景變遷:以宜蘭縣三星鄉為例
    (2012) 林敬妤
    全球環境變遷問題已嚴重衝擊生態系統,以農地生態系為例,由於人口持續增加,人類對居住空間之需求,導致農地產生劇烈變遷,進而造成未來糧食問題更形嚴重。臺灣因地窄人稠、經濟快速發展,也面臨生態環境損壞的問題,尤其2000年臺灣農地政策開放之後,造成城鎮邊緣農地地景急劇變遷,已引發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至今卻仍缺乏有效的理論與研究以研擬具體可行之農地地景保育對策。故本研究以生境理論(Biotope Theory)以及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為理論基礎,透過生境地圖之建構、生境價值指標的擬定與評估、地景預測模式的建立、生境價值之時序分析以及農村地景保育策略之研議等研究主題的探究,為臺灣農村地景保育提出建議。此模式不但立基於生態保育觀點,而運用MA之生態系統服務指標與內涵進行生境價值的評估,亦符合國際目前生態保育發展趨勢;在這樣的框架下,再以臺灣農村地景變遷為探究背景,運用臺灣現行之土地分類系統為生境分類重要指標,透過農村地景變遷與生境價值之動態分析探究之,提出農村地景保育策略。 本文以宜蘭縣三星鄉為研究案例,提出保育對策,並進而提出理想之農村空間配置,不過這樣的理想空間配置仍需住宅控制方能達成。農地急速消失所帶來的影響,除了造成未來農業生產可能匱乏之隱憂外,農村生態系統的維繫、開放空間的提供以及優美景緻價值之保育等,亦將隨著農村地景的變遷而減損其原有功能與價值。由本研究提出之農村地景保育模式應可為決策者在進行農村地景規劃與管理提供發展方向。
  • Item
    「臺北南機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4-09-01) 胡萬華; 陳天土; 李瑞騏; 史鎮墉; 方荷生; 高傳棋; 康旻杰; 洪致文; 徐燕興; 吳昭明; 詹素貞主持; 蕭明治記錄整理
  • Item
    台東縣八八水災整合災害防治、人文關懷及社區重建之參與式行動研究-氣候變遷下環境敏感區的時空變異及原住民族的因應策略-以台東太麻里溪流域為例
    (2012/08-2013/07) 廖學誠; 林俊成
    本研究預計以三年時間,進行氣候變遷下環境敏感區的時空變異,以及原住民社區 的因應策略之研究,並以台東太麻里溪流域作為案例探討,各年度研究重點摘要如下: (1)第一年將著重環境敏感區研究:太麻里溪流域地形陡峭,高強度降雨時期所觸 發之土壤沖蝕、崩塌及土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本研究將以土壤水份演算模式 結合無限邊坡模式進行區域性斜坡穩定模擬,透過土壤水分演算模式模擬土壤 含水量隨降雨之動態變化,後將分析結果代入可計算邊坡穩定程度之無限邊坡 模式,搭配蒙地卡羅模擬進行小尺度動態崩塌潛勢運算,並對照流域內實際崩 塌情況,估算出土壤與植生根部凝聚力參數。 (2)第二年將著重崩塌區域地景變遷研究:探討太麻里溪不同年代時崩塌區域的地 景變遷,採取集塊模式途徑,藉由FRAGSTATS 軟體計算地景指標,並透過這 些不同的地景指標分析研究區的地景特性,進行相關分析,另外,利用空間自 相關方法,計算指標Moran’s I 及G statistics,據此判釋不同年代時崩塌區域的 空間熱點,並比較不同尺度下空間自相關分析法識別崩塌區域空間熱點之成效。 (3)第三年將著重原住民社區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規劃:應用模糊德爾菲法專家問 卷方式,研擬氣候變遷下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指標,再以層級分析法進行指標 的權重計算,找出社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並據此研擬因應氣候變遷的永續發展 策略。另外,由於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可結合公眾參與概念與地理資 訊系統技術,且能做為權益關係人與社區規劃者之溝通平台,故本研究將應用 PPGIS 技術進行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