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
  • 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
  • Item
    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分析–地質、地形資源調查分析
    (臺灣省住都局, 1989-01-01) 石再添; 鄧國雄; 張瑞津; 黃朝恩; 石慶得; 楊貴三; 許民陽; 沈淑敏; 林雪美
  • Item
    2007國中小地理知識大競賽
    (2007/05-2007/11) 黃朝恩; 李明燕; 林聖欽
    除了在學校施行的評量,各式競賽提供了學生發揮專長的另一舞台,如國語文測驗、科展或音 樂、美術等競賽。然而國中小階段的社會領域科目相對卻是最缺乏競賽的!地理科強調自然與人文 環境的互動,著重地方、區域、國家、全球的關連,並且培養使用地圖(含GIS、RS)、環境觀察 等技能,極有助於培養青年學子認識環境和理解世界的另一種角度。我國中、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 目標和教材雖然早已因應時代需求而調整,但其社會印象仍亟待改善。有鑑於此,地理學界自2005 年起,配合「國家地理世界錦標賽」(National Geographic World Championship)」之舉行,每年為 6-9 年級的國中小學生辦理地理競賽,每兩年並組隊參加國際比賽,是我國國中小社會領域唯一的 全國性和國際性賽事。活動辦理主要目標為: ‧ 激發國中小學生主動關懷環境與世界,讓地理和環境科學表現優異的學生被表揚的機會; ‧ 促進地理、環境觀察技能的教學正常化; ‧ 藉由國際參賽,提升我國地理和環境教育的水準; ‧ 透過國人地理知識大調查和網路版地理能力檢定,增進社會大眾對環境與世界的關懷。 本競賽參賽對像為全國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九年級的學生,國內賽分學校初賽、縣市複賽、全國 決賽三階段辦理,各階段測驗均兼顧環境議題、地理技能和區域地理三大面向,命題素材雖以各國 家和區域地理特色與環境課題為主體,但兼含歷史、文化、時事、地科、生態等各面向。本年度的 工作重點,除了辦理三階段國內賽事、組隊參加國際賽,更將建置競賽網頁和設計全民地理能力檢 定(網路版),除了繼續引導學生強化整合學科知識,激發精進專才學習的動力,更將提升我國民 眾的世界觀及環境關懷。
  • Item
    環境也是災害
    (聯經, 2010-07-29)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譯
  • 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 
  • Item
    環境新聞的報導內容及其時空特性
    (地理學系, 1998-11-??) 黃朝恩
    透過新聞內容報導的分析,本研究檢視了臺灣地區1986至1995年之間有關環境議題的報導內容和時空特色。研究中發現,新聞報導中有關環境議題的內容有著日漸增加的情形,並在 1994 年達到最高峰。此一情況同時反映出污染事件和災害事件數目的增加和大眾對環境問題的日益注意。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就新聞文體、認知層面、報導篇幅和個別內容的時間變遷進行探討,以期掌握該段期間的環境新聞報導趨勢。最後,本研究再深入分析了上述環境議題報導內容的空間分布特色,發現大多數環境議題的報導均以大臺北地區最集中,說明了大都會區確實有著較劇烈的環境衝擊,但不同類別的環境問題,常有著在不同區位發生或集中的傾向。上述發現不僅可以讓大家對臺灣地區環境問題的時空變化和地理意涵多增加一分了解,也可以給日後的環境新聞報導提供有用的參考。
  • Item
    環境問題及永續發展的全球尺度研究
    (地理學系, 1995-10-??) 黃朝恩
    Man is both creature and moulder of his environment, which gives him physical sustenance and affords him the opportunity for all kind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rough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 has acquired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 on this planet in countless ways and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We now realize that unless development is guided by environmental,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much of it will continue to have undesired effects, to provide reduced benefits or even fail together. Such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only exacerbat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already exist. We all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 reality of resource limitations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ies of ecosystems. Human beings must pursue plans that would not lead to conflicts over such limited resources and that would le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 to satisfy theirs.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for the past decades as well as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ir spatial variation in a geographical viewpoint. It focuses not only on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 Both ultimately affect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human well-being. The paper is in four parts. Firstly,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in a time context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 and magnitude of different types of global change. Nex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examined according to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Earth's environment, namely land, water, air, biotic realm, and mineral/energy supply. Representative criteria are selected to be investigated and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rom these analysis, we can discovere
  • Item
    塭子川沼澤區的水文地形學研究
    (地理學系, 1982-01-??) 石再添; 石慶得; 張瑞津; 黃朝恩; 楊萬全; 鄧國雄
  • Item
    跨世紀的美國地理教育新貌
    (地理學系, 2001-11-??) 黃朝恩
    『目標2002年:美國教育法案』中明訂地理科為未來美國中、小學核心學科之一,足見美國人民為了繼續保持國家的競爭力,重新對地理教育加以重視。為此,美國地理學界合力於1992年制訂了「國家地理課程標準」,並頒布於「生活化地理」一書之中。這些標準貫穿在K至12年級各階段,可作逼21世紀該國推展地理教育之依據。由此可知,美國在此世紀交會之際,再度發現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開創出二十一世紀初地理教育的嶄新風貌。 上述變貌同樣展現在高等教育階段,無論大學部和研究所皆然。過去十年來,地理課程在美國中小學階段大幅成長的同時,美國大學裡也出現地理學術的蓬勃,選修地理相關科目的大人數節節高升。修讀地理的畢業生大量投入規劃部門服務,從事城鄉、都市、觀光、區域、環境或國土的規劃工作,尤其擅長的是利用電腦製圖和GIS技術進行分析處理。 這種重新定位強烈表現在大學地理課程的再出發。目前,不少指標的確都顯示出此一急劇成長。「目標2000」法案通過後,美國大學開始對地理學有了新的調整,不少州的大學皆在錄取大學生入學時,將中學地理成績列入可評量科目之一。 此外,美國教育部的大學課程小組也在上述演變的推動下,規劃將「人文地理概論」納入「高級修習學程」。新的動力也展現在各大學的研究所教育方面,不少著名大學紛紛設立地理學博士課程,新的地理系也在許多中小型學校中有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總之,本文旨在引介美國近十年來地理教育的變革,可見無論在小、中、大學階段甚至研究所裡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種演變反映了下列三個事實:(1)人們對環境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空間觀點的重新肯定;(2)擴充中的就業機會,不少行業皆要求雇員有良好的地理素養;(3)全球化課題和環境議題的聚焦和積極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