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
    (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 II)
    (2006/01-2006/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
    (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山崩及土石流災害之探討---子計畫
    (2005/08-2006/07) 沈淑敏; 張瑞津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於1996年公佈全臺共計有485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因為集集地震和接續的大颱風,使此數字在2002年增加至1420條。多次經驗顯示,發生土石流災害之處未必出現在原先認定的土石流潛勢溪流,表示除了依據形態指標(溪床坡降、有效集水面積),還有必要加入一些能反映溪流是否發生過土石流的地形指標,並且應該擴大判斷對象,包括那些還未被列入土石流潛勢溪流的低等級溪流。第一年研究初步結果認為谷口土石扇是一能快速且有效判別一溪流是否曾發生土石流的地形指標,但有些谷口並無扇狀堆積體,所以第二年度將針對谷口無扇狀體之溪流,探討另一指標地形「溪谷埋積形態」在辨別土石流發生記錄的可行性,此外將第一年度發展的扇狀堆積體「判別模式」應用於本年度之示範區全區(陳有蘭溪、花蓮溪、林口臺地),並加以修正,也將繼續判讀歷史航照,以更新土石流發生記錄的資料庫。由於低等級河流「溪谷埋積形態」的相關研究相當有限,本研究將結合以高解析度衛星影像自動判釋方法篩選出谷口無扇狀堆積體但下游段顯著埋積者,並試以DTM量測坡度,再赴現場查核並調查其沈積物特性,歸納所得標準,再應用於其他無法抵達現場者。
  • Item
    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3-05-01) 沈淑敏; 張瑞津 
    地形變化的訊息具有空間性,圖像資料(pictorial materials)是最能有效展現這類訊息的素材。各種圖像資料的可用性,主要取決於地形本身的特性,以及圖像資料的製作品質、比例尺、註記相關地形特徵之原則與多寡、和保存現狀。本文之目的在於以本島河道、海岸、坡地三類地形的變遷為例,說明各式地圖和航空照片中所提供的地形訊息與使用上的限制。就筆者所知,目前在臺灣地區可以獲得的最早可用作地形變遷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地圖和航空照片,應該是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和1950年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近年來拍攝之高精度衛星影像是很有用的材料,但能回溯之年代有限。清代出版之地圖精確度較低,大多只適合作定性分析,若能仔細推敲其他各式歷史文獻中所蘊含之對當時代環境的描寫,對還原地景將有實質的助益。若所做研究欲求取地形變化量,則研究者需要確定圖像資料的誤差必須遠小於真正的地形變化量,否則所得結果將無意義。
  • Item
    臺灣東北角海岸的濱臺地形與人為破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會, 2003-06-01) 史蕙萍; 沈淑敏; 楊澄祥 
  • Item
    臺灣北部地區主要瀑布群的地形學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9-03-01) 沈淑敏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tinguish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form of water苯alls. The defination of a waterfall in the study is of which the height is higher than 5m and will not dry around the year. The form discussed here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ace of waterfall (the ratio of width and length), the inclination of fall wall, the existence of plunge pool, the appearance of cap roc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p of strata bed and river orientation. The study area includes four waterfall groups in the northern Taiwan, named Pinhsi, Tatun. Wulai and Chiaohsi group. The geological setting are quite different among four groups. There are 40 waterfalls investigated totally, 12 in Pinhsi group, 8 in Tatun group, 11 in Wulai group and 9 in Chiaohsi group, respectively. After classifying each kind of forms and factors of 40 waterfalls, I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kind of forms and factors with methods of contingency table and X2 test.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Waterfalls mostly are splender type according to the face form, inclined type to the wall form, horizontal type and reverse type to the bed form. However, there isn't a special type obviously on the form of plunge pool and of cap rock. 2. For waterfall belongs to the small scale landform, the form of it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factors of lithology.
  • Item
    臺灣海岸山脈泰源盆地河流地形之研究
    (地理學系, 1990-03-??) 鄧國雄; 沈淑敏
    Taiyuan Basin, located in the south part of Coastal Range in East Taiwan, is famous for its landforms of well-developed river terraces and meanders. The whole drainage basin belongs to the Mawuku Stream System.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stages of river terraces that could be correlated is eleven and the three youngest terraces which developed in the outlet reach haven't extented to the basin yet. In the basin, the channel sinousity is rather large however the amplitude is quite small. The phenomena of seven cut-off meanders that formed at different stages indicate the streams are always meandering.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aiyuan Basin. One is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lithology difference of Tuluanshan and Takankao Formations; the other is erosion basis lowered intermittently by the effects of uplifted movement and sea-level eustacy.
  • Item
    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
    (地理學系, 2003-05-??) 沈淑敏; 張瑞津
    地形變化的訊息具有空間性,圖像資料(pictorial materials)是最能有效展現這類訊息的素材。各種圖像資料的可用性,主要取決於地形本身的特性,以及圖像資料的製作品質、比例尺、註記相關地形特徵之原則與多寡、和保存現狀。本文之目的在於以本島河道、海岸、坡地三類地形的變遷為例,說明各式地圖和航空照片中所提供的地形訊息與使用上的限制。就筆者所知,目前在臺灣地區可以獲得的最早可用作地形變遷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地圖和航空照片,應該是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和1950年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近年來拍攝之高精度衛星影像是很有用的材料,但能回溯之年代有限。清代出版之地圖精確度較低,大多只適合作定性分析,若能仔細推敲其他各式歷史文獻中所蘊含之對當時代環境的描寫,對還原地景將有實質的助益。若所做研究欲求取地形變化量,則研究者需要確定圖像資料的誤差必須遠小於真正的地形變化量,否則所得結果將無意義。
  • Item
    臺灣北部地區主要瀑布群的地形學研究
    (地理學系, 1989-03-??) 沈淑敏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tinguish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form of water?falls. The defination of a waterfall in the study is of which the height is higher than 5m and will not dry around the year. The form discussed here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ace of waterfall (the ratio of width and length), the inclination of fall wall, the existence of plunge pool, the appearance of cap roc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p of strata bed and river orientation. The study area includes four waterfall groups in the northern Taiwan, named Pinhsi, Tatun. Wulai and Chiaohsi group. The geological setting are quite different among four groups. There are 40 waterfalls investigated totally, 12 in Pinhsi group, 8 in Tatun group, 11 in Wulai group and 9 in Chiaohsi group, respectively. After classifying each kind of forms and factors of 40 waterfalls, I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kind of forms and factors with methods of contingency table and X2 test.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Waterfalls mostly are splender type according to the face form, inclined type to the wall form, horizontal type and reverse type to the bed form. However, there isn't a special type obviously on the form of plunge pool and of cap rock. 2. For waterfall belongs to the small scale landform, the form of it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factors of li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