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日本時代到戰後官方政治意識形態對臺灣鄉鎮基層社會地名命名的影響:以苗栗縣頭份、三灣為例
    (地理學系, 2017-11-??) 林聖欽; Sheng-Chin Lin
    過去在分析不同政權對地名命名的影響,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都市,並以街道名稱作為分析主軸,本文則是以頭份與三灣的鄉鎮層級空間尺度,來探討日本時代與戰後不同政權對地名命名的影響,其結果至少有三:一是臺灣政治意識形態地名的發展,具有一種中心性的特色:就臺灣尺度,日本時代基層社會一開始出現政治意識形態地名,是先發生在都市層級,直到戰後才擴散到鄉鎮層級;而在縣市尺度,基層社會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村里名與街道名,也是先出現在鎮級,之後才擴散到鄉級;最後在鄉鎮尺度,戰後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村里名與街道名,同樣是先集中在行政中心與人口集中的街區,爾後再隨都市化過程漸漸往外擴散。二是日本時代與戰後的官方,往往都是在新制度建立,需要對地區重新命名時,就容易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地名。其中戰後以地名作為政治教化的目的,在民國58 年以後逐漸減弱,造成此情況的原因或許有兩個,一是政治意涵用語尚透過其他媒介融入到居民生活日常一部分,已不需倚賴地名作為教化的工具,二是都市化導致街道數量大增,也沒有足夠的政治意識形態用語可作為地名的命名。三是日本時代地土地調查事業,導致地名數量大幅減少,其實這對地名文化的傳承帶來一些限制;而戰後民國58 年住址系統的小地名制度,則是導致地名數量大幅增加,相對地對地名文化的傳承帶來不少助益。只不過隨著都市化的影響,這些小地名有不少被整編為街道名,這對地名的文化傳承,無疑地又是一次重大的衝擊。這也突顯未來街道的命名,更應該考量如何將在地的地名文化傳承下去。
  • Item
    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自然村名與地標名的社會建構過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2-11-01) 林聖欽
  • Item
    苗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環境認知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6-11-01) 林聖欽
  • Item
    苗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環境認知分析
    (地理學系, 2006-11-??) 林聖欽
    就臺灣地名的研究議題上,除了可以表示族群屬性的語音層面,以及族群歷史的沿革層面之 外,本文認為透過地名,其反映的是族群對其生活世界的一種環境認知,而這種環境認知,所顯露的就是族群生活世界的空間層面。 藉由獅潭鄉客語地名的分析,本文有下列三個發現:一是居民對環境描述的方式,可分為抽象精神層面與具體物質層面的兩種地名。 二是這些地名所反映的環境認知結構,依距離遠近可分為三個空間層次(圈帶),依方向時則 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其中第一圈為居民開墾據點,地名以抽象精神層面方式展現;第二圈為居 民農業生產地帶,地名除以抽象精神層面方式展現外,具體物質層面的地名則多以農業生產方式 為主;第三圈則為居民農業生產地帶以外地區,地名幾乎以具體物質層面方式展現,但受到原住 民勢力的分布,該圈帶的西側為自然景觀地帶,地名多以自然環境為主,東側為族群緩衝地帶, 地名則以族群環境與林業生產方式為主。三是獅潭鄉地名所反映的環境認知,主要是受到「開墾區」的外部社會因素影響所形塑而成。 此點可由「開墾區」的開墾據點、外圍地區的地名分析得到驗證,如在開墾據點部分,開墾據點 的地名內容,有著從具體物質層面轉變到抽象精神層面的趨勢,顯現墾民對開墾據點有其特定的 心理投射;在開墾區外圍地區上,第三圈比起第二圈有較高的自然村名比例,反映早期墾民似乎 需要以大家所認同與歸屬的自然村名,作為認識第三圈的符號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