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自由憲政民主之當代挑戰:典範衰退之分析
    (2022) 葉耀聰; Yeh, Yaw-Tsong
    從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至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自由憲政民主的蓬勃發展,而有日裔美國學者福山發表歷史終結論的看法。然根據自由之家統計,全球民主已出現連續16年的衰退,尤其中、東歐民粹主義興起及美國民主的衰退,使人開始懷疑自由憲政民主所建立起來的典範,似已衰微。其次,威權主義的崛起,如俄羅斯及中國,並沒有因民主化浪潮而走向自由民主,反而利用本身韌性而能與自由憲政民主體制抗衡,甚至造成威脅。本文的核心問題意識是:當代自由憲政民主典範,是否面臨衰退?如其典範衰退為真,主要面臨之挑戰為何?本文的論證邏輯如下:首先釐清自由憲政民主典範之內涵;其次說明其典範危機之浮現;再者,為求聚焦,本文採「內部挑戰—外部挑戰」分析架構,從內部主要挑戰之民粹主義及外部主要挑戰之威權韌性,分別進行探討;最後,分析自由憲政民主典範對前述挑戰之回應。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第一,自由憲政民主除了開放性之外,尚具有動態不穩定特性,從而由內產生具非自由民主理念之民粹主義,侵蝕了自由憲政民主的常規;其次,威權大國(如中國)為維護政權所展現之韌性,不但對內能維持統治穩定性,還能與自由民主國家進行抗衡,從而由外威脅到自由民主典範。因此,自由憲政民主典範同時面對來自內、外部之挑戰。本文認為,有識之士有必要從其理論及制度盲點缺失,進行診斷進而加以更新改良,俾能在典範競逐中保有主流典範地位。
  • Item
    威權與民粹關係之遞嬗:柬埔寨政治變遷之研究(1970-2017)
    (2018) 劉維宇; Liu, Wei-Yu
    本研究旨在探索柬埔寨威權體制與民粹主義關係之變遷,時間序列自1970年龍諾政權建立,到2017年最大在野黨瀕臨解散邊緣為止。本文透過歷史研究途徑重新探索、整理威權體制與民粹主義源起、轉變與當代發展之軌跡。 柬埔寨之威權體制肇於越南戰爭,龍諾政權、紅色高棉與橫山林政權皆透過暴力來達成更替,讓仰賴武力穩定的模式深深扎根在柬國政治運作。威權體制在1992年聯合國介入下暫時遭瓦解,但1997年後洪森長期主宰柬國,在面對西方壓力下競爭性威權體制成為新格局,直到2014年人民黨政權著手一系列壓制策略,引起民主倒退與專制復辟之疑慮。 民粹主義於龍諾政權高壓統治時期迅速發展,一種推崇農民、反菁英統治、反體制合法性之思潮在共產黨游擊隊革命下席捲柬埔寨,但該思潮於紅色高棉治下被完全壓制。聯合國佔領後,魅力型領袖沈良西以民族情緒為核心的民粹主義開始在選舉中展露頭角,逐步威脅人民黨,2013年大選過後,長達一年的反政府示威浪潮讓民粹運動蓬勃發展。 本研究認為,民粹運動與民主化訴求連袂出現在街頭已對威權體制穩定產生劇烈衝擊,這直接導致人民黨逐步剪除西式民主原則,在2017年修改《政黨法》後尤為明顯,民粹主義與威權體制已出現對抗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