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共對台宣傳的政策、作為與途徑
    (2007) 杜聖聰; Shengtsung Tu
    在中共對台工作裡,除了過去軍事衝突或外交競逐外,兩岸主要的戰場就是在宣傳戰上。長期以來,中共對台宣傳外界諱莫如深。本研究採取決策研究途徑、政府傳播研究途徑,並配合前往兩岸三地進行相關新聞守門人及學者專家訪談,希望釐清中共對台宣傳時,包括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管道、反宣傳及宣傳效果等相關環節。 本研究發現,外界往往忽略胡錦濤辦公室、中共中央辦公室、中央書記處等單位的「幕僚代決策」角色;在2004年中共對台發表「五一七聲明」後,對台宣傳攻勢轉趨靈活。及至《反分裂國家法》公布後,中共「以法遏獨」策略奏效,在圈定對台政策「紅線」之後,使得「一個中國」原則、「聯美制台」、「反獨促統」、「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宣傳策略輪廓更加清晰。中共同時兼用「視覺行銷」等概念,提升宣傳滲透的力度。 在宣傳管道部分,本研究發現中共涉台部門多陷於「團體盲思」氛圍,兩岸媒介透過新聞合作,各自發展出一套「趨吉避凶」策略,致力於收視率的提升,並避免踏入雙方忌諱的政治誤區。至於中共對台宣傳效果部分,在大陸境內凝聚其內部共識有其成效;近年來在國際媒體視聽中也逐漸有所斬獲,原因在於台灣領導人政策多變,外界難以掌握。另外,台灣致力於「去中國化」,放棄外籍人士華語養成培訓工作也讓國際難見台灣視聽。 整體而言,中共對台宣傳主體—台灣民眾對其宣傳效果評價不高。主要在於台灣民眾認知大陸對我敵意甚深,成為既定的「認知框架」,使得相關宣傳內容失效。儘管台灣官方並未投資反制中共對台宣傳資源,但透過半官方機構抽取廣告,形成媒體報導時的「寒蟬效應」,以及台灣本土媒體強化仇中、恨中的反制論述,甚至地下電台散播謠言,這些刻意的傳播行為在台灣早已形成「反中」的防禦網,讓所謂中共對台宣傳「績效卓著」,成為一場「國王的新衣」的荒謬劇。
  • Item
    競選網站議題設定之研究 - 以2008年總統大選為例
    (2008) 江昇鴻; Sheng-hong Chiang
    2008年的總統大選,完成我國第二次政黨輪替。本文研究對象為2008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官方競選網站,就候選人使用網路傳遞的訊息內容,比較藍綠兩陣營議題設定的差異;並探討閱聽人在接收訊息後,對他們投票傾向之影響。議題設定的研究方法,包含了傳播訊息研究,以及閱聽人的研究。本文在候選人傳播訊息部分採用內容分析法,而選民部分採用焦點團體的研究。 內容分析部份研究發現:一、兩陣營議題設定之主題相似。二、競選行程中是候選人最常進行議題設定的時機。三、「馬英九」是兩陣營議題設定的主角。四、議題設定的方向以正面為主。五、面對議題,謝長廷選擇親上火線、馬英九常由幕僚代打。六、北部地區是候選人議題設定的重鎮。七、謝陣營掌有議題攻擊的主導權。八、候選人偏好使用「堆牌法」的宣傳策略。 在選民焦點團體訪談部分,本研究主要發現歸納如下:焦點團體成員對於當今我們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見解不同,但成員大致認為競選網站的議題,就是這次選戰的主軸。成員在選前都已有支持的候選人,並認為網站訊息不會改變其對政治的認知態度,322當天將手中神聖的一票,投給原先支持的候選人。選人網站不是影響他們投票的重要因素。
  • Item
    台灣大學生國際觀程度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大學生為例
    (2017) 江東陽; Jiang, Dong-Yang
    「國際觀」一向是企業及人資部門在徵才時用來判斷的標準,所以本研究將鎖定即將邁入職場的大學生,以觀察社會新鮮人是否已具備企業所需之國際觀標準。在研究操作上,筆者以大台北地區之大專院校為標的,並透過30題國際新聞認知的問卷調查來分析大三及大四學生的國際觀程度。 在研究發現上,大學生之國際觀平均分數為56.8分、中位數為56分,且在議題上無明顯差異。此外,在四組迴歸分析中也可觀察到,「直接閱聽外媒」對國際觀分數以及各大議題上皆有顯著影響,證明了外媒對大學生的國際觀建構是最有影響力的一項因素。 最後,本研究也針對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將訪談所得資料與調查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與解釋,結束發現大學生的國際觀程度雖然仍算符合就業市場所需,但總體分數而言仍然有偏低的現象。針對此點,本研究從「媒體-政府-受眾」等三面向提出建議,希望可以從媒體環境著手,以改善大學生整體的國際觀。
  • Item
    模糊下的控制型決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硏究所, 2006-02-??) 杜聖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