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習近平時期中共僑務政策之研究
    (2016) 許世榕; Hsu, Shih-Jung
    摘要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甫上任,就對鄧小平所持「韜光養晦」之策略亟思改變而有所作為,中共並以習近平所提「中國夢」作為推動僑務之最高指導原則。 本研究採政治系統理論,從中共僑務工作體系之發展歷程、權責分工,國僑辦及各地方僑辦之組織、人力及預算等脈絡切入,復以習近平之僑務工作理念、人事布局、各涉僑機關執行僑務政策之概況,進而分析中共推動僑務工作的成效、面臨之挑戰及對臺灣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中共政治系統與西方式政治系統存在著結構性的差異,中共政治體制係以黨領政,「中國夢」為習近平就任後的僑務政策最高指導原則;其次,配合習近平的僑務理念,中共的僑務政策隨之加快轉型,並從「僑力助國」到推展「國力助僑」、從「國內僑務」到發展「國外僑務」,從「形式僑務」走向「務實僑務」,從「傳統僑務」到發展「多元僑務」,以及從「公辦僑務」到發展「合作僑務」;第三,中共「黨」及各涉僑行政部門間存在著職能重疊及利益衝突的結構性問題,各涉僑部門面臨組織重整的壓力;第四,中共僑辦體系的人力及預算規模均相關可觀,且中央及地方亦有龐大的僑屬企業,除能挹注僑務工作發展外,亦對中國大陸的財政有所貢獻;第五,中共「單邊」惠僑措施充分表露其「圍堵」與「吸納」之兩手策略,意在主導海外僑社;第六,對臺工作及反獨促統將是中共未來僑務業務重點。 關鍵字:習近平 僑務政策 中國夢 國僑辦
  • Item
    海峽兩岸推展僑務政策之比較研究:兼論僑教之比較
    (2005) 饒慶鈴
    在中華民國開國及建國的過程中,海外僑胞貢獻卓著,因此 國父 孫中山先生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從辛亥革命至民國初成,乃至於海峽兩岸分隔分治,僑務政策從早期以「穩定政治系統」的出發點,到今日以「華僑為主體性」的思考角度,各時期政府對僑務政策均有不同的主張或做法。無疑地,民族主義、意識型態這些所謂的「政治正確」仍是主宰兩岸僑務政策的「幽靈」。 雖然近年來隨著華人經濟實力的增長,世界各地學習華語文人數逐年增加,蔚為風氣,華語已成為廿一世紀國際共通語言之一。加以大陸及我國加入WTO之後,與相關經貿國家往來商務、旅遊活動日益頻繁,各方語文人才需求日益殷切,華語文教育益顯重要。兩岸政府相關部門無不殫精竭慮經營僑務與僑教;但是觀察兩岸僑務政策乃至於僑教或華語文教育的本質,仍不脫於「幽靈」(意識型態)的主宰。 因此,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目的主要下述三項: (一)作為政府在僑務政策方面的環境競爭策略建議; (二)作為政府在僑務政策方面的目標管理策略建議; (三)作為政府在未來執行海外僑務工作之發展建議。 欲達成研究目的,本論文以七章廿三節開展論文架構。第一章交代研究動機目的,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以【問題意識】→【政策環境分析】→【政策執行分析】→【政策建議】進行研究的邏輯概念設計;除此之外本研究分別以探索性(exploring research)、歷時性(diachronical research)、共時性(synchronical research)、結論性(conclusive research)研究加以探討,以因果性研究(cause and effect research)貫穿全研究,並適當說明了研究範圍及本論文主客觀限制。 第二章進行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及現況說明,首先定義華僑、華人及華裔的意義;並透析中共各時期對台統一戰線本質(意識型態);在文獻探討方面,進行台灣僑務政策及中共僑務政策近年來學位論文的研究分析與檢視,及本論文在學術研究上與其相異之處;在理論探討部份,進行本論文相關公共政策、政治系統論(功能論)、意識型態的引用說明,最後兼述近年來台灣海外華文教育背景。 第三章以探索性(exploring research)、歷時性(diachronical research)觀點進行我國僑務政策之歷史發展演進說明,在參考國內多本研究專著急學位論文後,再時間斷線劃分上選擇以下三個階段:(1)抗戰前僑務政策之演變;(2)抗戰時期的僑務演變;(3)動員戡亂時期僑務政策;(4)政黨輪替後的僑務政策演變,而在各主要階段中,也盡量將各時期內重要轉折考慮進去。每個時段點岀僑務僑教的歷史結構背景與政策轉折。 第四章仍以探索性(exploring research)、歷時性(diachronical research)觀點探討中共僑務之歷史特質。並以1978年中共改革開放作為主要時間斷線,劃分成:1.改革開放前僑務政策、2.改革開放後僑務政策,並且希望在各大段時間內一併做到細部階段分期,以便研究考察其政策演變。 第五章以共時性研究(synchronical research)觀點,將我國及中共的僑務置放於同一平臺。進行兩岸僑務機構比較、兩岸SWOT分析、競爭策略分析。第六章兼論兩岸僑教工作,並以共時性觀點進行細部的目標管理分析與資源管理分析。第七章結論提出研究發現、研究建議及未來學術界可以發展的研究方向。
  • Item
    論兩岸外交休兵到僑務休兵之可行性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09-11-01) 范世平
    孫中山先生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華僑曾經團結一致的支持推翻滿清與建立民國的革命事業,然而自1949年兩岸因國共內戰分治後,華僑們在政治立場上被迫一分為二。1995年李登輝前總統訪問美國後,兩岸關係進入緊張與對立,兩岸僑民之間的關係更是劍拔弩張,2000年因傾向臺獨的民進黨執政而使得此一對立達到了最高潮。2008年國民黨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兩岸因共同接受「九二共識」而使得關係出現和緩,從1949年以來兩岸在邦交國上的爭奪與大陸對我外交上的打壓,也終於出現「休兵」的可能性,而在海外僑務是否也可能產生「休兵」則值得關注。雖然此一看法已經獲得兩岸政府初步的善意回應,也有許多面向可以進行合作,但事實上恐怕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看到具體成效。
  • Item
    從交易成本理論探討當前中國大陸僑務之工作體系與運作模式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2009-07-01) 范世平
  • Item
    中國大陸僑務政策變遷與影響之研究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08-05-01) 范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