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二○○八年總統選舉前後台灣媒體對兩岸關係的建構
    (2009) 鍾政儒; Zheng-Ru Zhong
    主流國際理論,諸如: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等「理性主義」,在探討國與國間關係時,往往以軍力的優劣、資源的充沛與短缺、經濟的富足或貧困等「物質性力量」做為權衡的依據。這種思維模式也常存於兩岸關係的主要論述裡,例如,將積極強化軍事作戰能力的中國,視為一種根本上無法解決的「威脅」存在。 而建構理論的出現,則提供了有別於上述主流理論的另類思考模式。建構主義自身內部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而本研究主要受到其中代表學者溫特一派(Alexander Wendt)的啟發,強調「觀念的力量」將決定物質性力量的實際意義。亦即,觀念是共有知識所構成,而國與國之間乃至於國內社會形成的「認同」則是重要的共有知識部分,需要詳加探討。鑑於此,本研究焦點著重在國內認知建構的過程,並以兩岸關係為對象,企圖表明國內對於身分與利益的論述建構,也足以產生對外關係的解讀與改變。 另外,本研究追溯兩岸關係的形成源自於國共分裂的歷史,國民黨或共產黨之間意識形態的基本差異導致兩者的對立衝突,終致隔海分治,寇讎以對,互不承認。國府遷台後,隨著國際環境與兩岸內部的變遷,兩岸間互動模式也不斷地在改變。先是蔣經國故總統執政後期的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政策以降,有了鬆動的跡象。直到李登輝前總統執政,進一步結束動員戡亂,並且任內促成了「辜汪會談」,兩岸間似乎呈現一片和解的氛圍。然而隨著李登輝前總統的訪美,以及「兩國論」出現,兩岸關係再度陷入低潮。陳水扁前總統執政時,同樣初期釋放許多對「中國」善意的言論,例如訴諸兩岸人間共同的血緣、歷史、文化背景等,但後期卻又致力於有別於中國的「台灣主體意識」創建。在這短短的二十年間,兩岸關係變化如此劇烈,實是有必要深入探討原由與過程。 為了呈現國內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共有知識建構過程,本研究進一步以二○○八年台灣總統選舉前後的媒體論述為資料,運用「共詞網絡分析」,呈現不同的政治氛圍、權力結構與政黨主張之間,台灣社會所經歷的一段有關對於兩岸關係,尤其是涉及主權議題的論述建構及其內涵上所產生的變化。並在這一基礎上以「江陳會」與「外交議題」做深入研析,探討新舊兩岸關係的論述建構中,國內藍綠二方如何就「主權」問題加以安置與重塑,並企圖表明諸如「主權」這類兩岸互動上的癥結點,建構論的思維模式來看,也並非僵固不可變,只要兩岸互動足以在國內形成有效可觀的「共有知識」,那麼兩岸「和平」結構與文化,是可以寄予期待的。
  • Item
    建構和平安全的「兩岸經濟整合」模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硏究所, 2005-08-??) 邱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