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政治貪腐與經濟成長的關連性分析— 2000~2008年台灣與中國個案比較探討
    (2014) 沈元馨; Shen, Yuan-Hsing
    政治貪腐對世界上任何國家來說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兩岸也不例外。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貪腐對經濟成長是有害處的,然而另有一派學者認為在東亞地區,貪腐反而有助於經濟成長,並稱此現象為「東亞弔詭」。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探討2000~2008年之間中國大陸與台灣是否也存在「東亞弔詭」的現象?並分析兩地經濟趨勢、貪腐成因及貪腐對經濟成長之作用為何,試圖找出遏止貪腐的方法。
  • Item
    檢視臺灣民主深化:亞洲動態調查資料之分析(2000-2015)
    (2017) 馮靜潔; Feng, Ching-Chieh
    進入21世紀以後,政治學術界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專注在民主深化這一研究區塊,以及如何改善民主治理的品質。並且將民主視為政治系統裡所製造的主要產品,再分別從程序、內容與結果三個面向加以評估以窺探民主深化之面貌。 根據「亞洲動態調查」的數據顯示,臺灣的公民僅在競爭與自由的項目上給予相對正面的評價。這也代表著臺灣的政治離高品質的民主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主要乃是缺乏許多民主的特質與條件,如控制貪腐、監督和法治。 本文從政治世代、經濟評估以及民主信仰這三個因素,檢視其是否影響臺灣民主深化之評價,而基本假設為:新世代相對於老一輩而言對民主深化的評估更加嚴苛;民眾對於經濟表現的評價越高,對民主深化的評價也越高;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價值的信仰越強烈,他們在評估政治體系的特徵時也會越嚴格。 通過亞洲動態調查實證資料統計分析,本文發現政治世代、經濟表現之評估以及民主信仰確實有影響效果。臺灣新世代對於民主深化的評價亦更具批判眼光;同樣的,對民主價值抱持理想與追求的民眾也容易對社會現狀感到不滿因而更具批判性之態度;相反地,對經濟表現評價較好的民眾,因其物質條件的滿足而較傾向於對民主政治持寬容與滿意態度。 關鍵字:臺灣、民主深化、亞洲動態調查、民主深化測量
  • Item
    英國政府眼中的臺灣地位:法律與政策
    (臺灣國際法學會, 2009-06-01) 王冠雄; 李明峻
    英國外交政策向以彈性著稱,其為西方國家中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然而由於聯合國中中國代表權席位的問題,以及英國仍然維持與台灣的關係(即使是非官方的),使得英國與中共之間的正式外交關係一直到1972年方才確定,而英國方於同年關閉在台灣淡水的領事館。本文之目的乃在觀察英國的彈性外交作爲,特別是其在處理台海兩岸之間關係上所展現的現實性。首先,本文將再檢視以1953年Civil Air Transport Inc. v. Central Air Transport Corporation案爲首的諸項判例,藉此觀察英國在處理國際法議題中關於政府承認回溯效力問題之態度。其次,英國行政部門在處理對台關係時,其所建立的若干不同性質的機構也是本文所欲觀察的對象,這些機構在實質上維繫英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本文作者認爲由於英國執著於傳統國際法的規範,使得英國與台灣之間仍難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然而,台灣是一個民主、法治、尊重人權、文明進步的國家,若能持續維持此一特色,則在持續與英國的交往上,將可處於有利之局面。
  • Item
    孫中山憲法思想與台灣憲政經驗
    (2002-11-09) 黃城
    中國結束君主專制之國體與政體,迄今已九十一年,共和建立,自須立憲,立憲而後才能行憲,行憲才有憲政之發展。九十一年來,國家內憂外患不斷,立憲工作遲至民國三十五年底才完成,然三十六年一行憲,內戰方殷,兩岸隨即分裂分治,台灣經五十多年來之艱辛建設,民生漸次充實,民權漸次普及,但憲政之發展,卻始終難臻完善;尤以近年來,歷經六次修憲,雖有呼應時空環境之善舉,傷筋動脈、支離破碎之弊端,使得政黨輪替之後的憲政窘境迭出不已,識者對台灣憲政之未來,咸表憂心。台灣之憲政經驗,即為中國近代立憲運動之延續,當然不能自外於近代中國「憲法之父」-孫中山先生的憲法思想,本研究即先探討孫中山憲法思想之精義,包括其時代訴求,設定目標與前提、以及其具備之進步內容;次論及台灣五十多年來之憲政經驗,予以歷史性之總結評價;終則嘗試以孫中山憲法思想之觀點提出解決台灣憲政發展困境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