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全球治理與台灣的活絡模式(2010) 王榮霖; Jung-lin Wang21世紀是具有「中國崛起」特色的「全球化」時代。各種紛至沓來的「全球化」政經變遷與伴隨「中國崛起」而來的全球性挑戰,不只已超越傳統國際關係的論述範疇,對於亟需開展外交空間的中華民國而言,更已成為最具挑戰性的當代課題;變局與危險前所未見,但也潛藏無窮機遇,而危險與機遇間的關鍵,則在於以「全球治理」的視野,找出能使中華民國長治久安的良策。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總統、中國國民黨重新在台灣執政,兩岸關係隨即進入和解休兵、共創雙贏的「融冰」階段。面對全球與兩岸新局,馬英九從上台開始即倡議「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活絡模式,希望藉由「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建構一套能呼應台灣現狀並回應「全球化」與「中國崛起」挑戰的對外關係治理框架。 這個活絡模式的治理框架,以美中台三邊關係為核心,但它所處理的面向則已包含各種以全球為範圍的重要議題,能否妥善因應這些跨域性的全球性議題,已成為評估活絡模式的重要指標。然而,在馬英九政府全力推展活絡模式的同時,卻也面臨一個傳統的「囚徒困境」,主要包括:台灣內部複雜而敏感的族群政治、確保國家安全所必需的對美軍購與進行兩岸和解休兵之間的矛盾,以及馬英九民調聲望下滑所可能導致的政策負面衝擊等。 本文擬從「全球化」、「中國崛起」的視角,以「全球治理」的跨域網絡概念,分析並檢視活絡模式所必須處理的諸多重要議題及實踐成果,同時評估活絡模式可能的局限;最後,本文也對馬政府的活絡模式提出政策建言,包括:有必要深化並鞏固「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論述,以及審時度勢,內外兼顧;對內,必須凝聚民意支持,「民無信不立」; 對外,要建構互信、信守承諾,「以小事大以智、以大事小以仁」,如此,活絡模式即有可能達成「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要安全、要尊嚴、要有合理的國際活動空間」的國家目標。Item 城市競爭力關鍵因子之探討-以高雄市2000-2010年發展為例(2011) 陳凱凌; Chen,Kai-lieng城市競爭力(City Competitiveness),係指一個城市在競爭和發展的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在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競爭力之理論基礎所概括範圍廣泛,包含:地區行銷、永續發展、城市治理;更進一步延伸發展,則是各國政府所關心的國家競爭力、全球競爭力。 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影響,促使在國家體系下的各城市造成衝擊,國家或經濟體之間不斷衝擊彼此市場競爭,「全球城市」已超越國家,成為世界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重要據點,並成為影響全球化走向的主要來源。 近年來各國學者,致力研究衡量各城市競爭力與全球競爭力排名,而地方經濟發展於近十年來,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政策的重心,但目前尚無一套適合我國衡量城市競爭力之模式。本研究針對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建構與運用之相關課題進行研究。在學理上,援引國家競爭力與城市競爭力等相關概念,並論述城市競爭力的多元價值取向,透過高雄市的發展作為實證案例之研究,以期建構具地方特性、可操作性的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模式;並透過文獻研析與管理科學方式,建構衡量城市競爭力關鍵因素之架構與指標,針對於高雄市的個案研析,冀望探討出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之關鍵因素為何。綜合研究結果,據以提供我國政府與相關機構政策執行者之政策形成與執行之參考。Item 兩岸簽訂ECFA後的台灣電子產業全球化發展~以台灣聯華電子公司為例(2012) 王守正; Shou-Zheng Wang全球化為現今21世紀的大趨勢,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受到此趨勢之影響十分顯著,同時台海兩岸關係也不免受到全球化趨勢的牽動與台灣政局的更替而和緩許多,兩岸雙邊在政經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與互動亦日益熱絡。 然自一九七零年代起,台灣政府主導並積極發展電子產業,如今台灣電子產業業已取得在全球電子產業生產體系裡的重要關鍵地位,雖然受到後進各國的激烈競爭,但台灣電子產業迄今仍保有技術研發與製造生產上的優勢。 正當台灣電子產業在兩岸簽訂ECFA後,順利取得進軍中國大陸的優勢門票。台灣電子產業未來應如何與中國大陸繼續合作,避免與其作價格上的流血競爭。同時積極努力於產業發展的轉型,繼續保持與其他國家在技術研發與製造生產上的領先差距,以維持在全球電子產業生產體系的關鍵地位,並保有最佳的優勢。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地的電子產業未來統合狀況之良窳,將會是雙方在同業合作上是否成功的主要關鍵。 此外,積極經營中國大陸的消費市場,取得其重要的各項資源,開拓台灣電子產業的新興商機,台灣政府應積極鼓勵電子產業各個次產業的發展項目,均是台灣電子產業未來在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議題。Item 全球化與區域統合下之憲法新秩序:我國的挑戰與回應(2010) 王俊人; Wang Chun-Jen在全球化與區域統合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主權觀念的侵蝕,時空象限的模糊,身分認同的紛雜,強勢弱勢的激化等重要特徵。20世紀末,一方面隨著全球化之脈絡演進,尤其是第三波民主浪潮與後冷戰世界版圖重整,所帶動的民主轉型以及其憲法變遷的急速擴張,興起全球憲政主義;另一方面,同步於全球化的發展,則是區域主義的擴大與強化,區域統合模式,以往皆是透過條約或協定的方式來作為彼此間的遵循依據,惟當歐盟在2004年6月通過《歐盟憲法條約草案》,2007年底東協也簽署《東協憲章》之後,使得傳統以國家主權疆界劃分的全球秩序逐漸被打破,各種領域、角色,甚至時空象限也都面臨被穿越與模糊化的考驗。以往建構在民族國家領域上及內的主權與憲政主義,也面臨極大之衝擊,特別是傳統上依附於國家主權權力行使之公法領域。 在全球化與區域統合的發展過程中,政治上呈現出以下特徵:主權觀念的侵蝕,時空象限的模糊,身分認同的紛雜,強勢弱勢的激化。這些變化,使得傳統以國家主權疆界劃分的全球秩序逐漸被打破,各種領域、角色,甚至時空象限也都面臨被穿越與模糊化的考驗。以往建構在民族國家領域上及內的主權與憲政主義,也面臨極大之衝擊,特別是傳統上依附於國家主權權力行使之公法領域。 本文經研究後發現全球憲政主義刻正形成一種三層環的憲政主義體系。核心的部分屬於全球化下有高度功能統合的必要,為全球認同的價值核心,尤其是像人權、民主、自由、法治;中間一層則是尚未到達全球統合的程度,但功能上有稍高統合必要,或許存在跨國憲政主義之間,可能是與全球化同向,也可能是為了對抗全球化,在全球與國家間呈現出多元的變化與拉扯,如政府體制、廉能機制等;最外層則是本土憲政主義,反映出各國憲政及在地文化所獨有的價值觀與自我管理特色,如地方制度。面對這種憲政主義典範的變化,檢視我國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無論在人權保障、政府組織及體制、中央與地方制度部分顯然不足以因應,為求不被邊緣化並能與全球接軌,本文建議我國實有必要儘速檢討修正憲法。期能檢討人權保障清單、建立獨立之人權保障機構、責任明確的政府體制、全觀型政府、有效能的反貪腐組織、及效能與民主兼顧的地方制度。Item 全球化下的海峽兩岸政治關係(2005) 張馨文從全球化出現後,支持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熱潮就席捲了全世界,身處其中的兩岸當然也無可避免的必須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轉變。換言之,全球化的效應不僅是牽引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推手,更是臺灣長遠發展很受重視的趨勢。 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體就是要研究在全球化的情形下,兩岸關係可能會有的契機,以及兩岸政府在全球化改變世界的同時,所能找到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法。本論文中提出四種全球化對國際政治現象的影響,從全球政治、國際體系、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等四個觀點進行理論的說明與整理:內容包含因為全球治理的主張使現代民族國家產生的改變,藉以分析推論兩岸未來可能有的政治型態、兩岸可以透過參與各種國際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的方式用以協助處理兩岸事務 、互賴主義對兩岸主權觀念的改變、以及在全球反恐的趨勢下兩岸在區域安全的重要性。 本論文最後從全球治理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影響、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對兩岸政治關係的重要性、歐盟對兩岸統合的啟示以及普世價值成為兩岸共同遠景的可能性等四方面來說明筆者的研究結果。雖然不管學者提出多少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法,改善兩岸政治關係的決定權還是取決於兩岸政治領導人,面對全球化,我們還是可以樂觀的預期它對兩岸政治關係的正面效應。Item 全球化下兩岸經濟競合關係之分析(2005) 汪金林全球化下,政治、經濟、文化都面幾乎是臨重新洗牌的命運,尤其在經濟面最為明顯,單一事件所產生的經濟問題易波及全球,在此潮流下兩岸經濟交流進入新的境界,似乎形成既是敵人又是伙伴的競爭與合作情境相互交錯,在兩岸經濟關係演變上產生那些變化,值得做進一步探究,本研究分為七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從中分析概念與釐清觀念,進一步確立研究方法與架構,設定主要、次要與時間的研究範圍,再作文獻探討與名詞界定,為後續探討奠定來源與基礎。第二章、經濟全球化的四個面向,從全球化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分述對經貿互賴、金融整合、知識經濟、企業佈局所產生的連鎖效應,作為深入後續討論的平台。 第三章、國際體系強化經貿交流,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體系的發展,從兩岸貿易量、依賴度以及進出口項目的變化,比對相關文獻做一瞭解,再就WTO與東亞整合的角度探討對兩岸經貿的影響,以互賴為切入點,分析兩岸經貿上的競合關係。第四章、知識經濟重組產業結構,以知識經濟的衡量為出發點,找尋兩岸可取得並能夠比較的資料作為篩選原則,比較兩岸在知識經濟發展上的現況,並比對兩岸產業及台商的角色扮演,分別探討台灣在產業升級以及大陸產業結構調整的努力與困境,就競爭層面作比較,進一步對照產業發展的差異,從而對兩岸在這方面競合關係作分析。第五章、資金流動帶動金融改革,以兩岸資金流動為核心議題,先就以銀行為主的兩岸金融交流進行分析,再分別就兩岸金融內部的問題、對國際的承諾、改革的方式逐一理解,並探討所受到的挑戰,進一步比較在大環境與潮流下兩岸的競合關係。第六章、外資動向影響政府決策,先就外資在兩岸投資概況做一瞭解,在分別探討兩岸政府外資政策的演變過程,以及外資所採取的投資模式,進一步分析兩岸在爭取外資上的競合關係。 第七章、結論,分別從經貿互賴、產業發展、金融交流、吸引外資等四個方向提出研究結論,進一步根據結論提出對台灣方面的建言,最後檢討對本研究的本文不足之處,作為提供作為未來研究方向的參考。Item 主權財富基金發展與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2009-09-01) 范世平二次世界大戰後,若干國家為使其外匯存底或公共基金產生更佳的增長效益,開始由政府設置主權財富基金,近年來其規模急遽膨脹而備受矚目,2007 年較2006 年增加18%而為3.3 兆美元,預估至2015 年將超過12 兆美元。2008 年開始因美國次級房貸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主權財富基金成為許多國家與企業救亡圖存的希望。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符合「相互依存理論」與全球化理論中「過程論」的觀點;但在迅速發展下也出現了若干問題,不但動輒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也形成相當之政經風險,並引發其他國家的猜疑。Item 臺日空防劃界爭議對臺美中戰略布局之影響:以與那國島為例(展望與探索雜誌社, 2010-10-01) 高武銘; 王冠雄Item 全球憲政主義之興起(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 2013-12-01) 陳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