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認同與角色:論英國外交政策與《脫歐協議》談判
    (2020) 梁曉菁; Liang, Hsiao-Ching
    2020年1月31日英國政府依《里斯本條約》第50條脫離歐盟。曾經是歐盟三大會員國之一,英國與歐盟間的動態關係牽動了外交及內政下多項議題。本篇論文的寫作目的即是透過結合國際關係理論中建構主義及外交政策分析中的角色理論,對英國與歐盟各自在整體外交政策差異以及脫歐協商過程對特定議題所提立場提出解釋。 在建構主義學者對認同研究的基礎下,本文將歐盟所形成之集體認同區分為理想性及地緣政治性兩種價值取向不同的認同,觀察歐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及「共同安全暨防衛政策」架構下之外交行為,進而推導出歐盟在外交上建立的柔性強權與軍事強權兩種角色。其中柔性強權角色受到區域及國際層次的支持,但軍事強權角色則尚處於塑造階段。 二戰後英國所形成的國家認同,則可由大英國協紐帶、英美特殊關係及疑歐主義等三個構成性規範來定義。英國圈國家被內化成為英國建立及延伸自我的基礎,而歐洲大陸則被視為他者,故而英國參與統合態度並不積極,且未能將歐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機制視為可進一步投射國家實力的外交政策選項。檢視過去十年間英國在國際上所突顯且被接納的角色,包括維持現狀強權與自由派干預主義者等,皆透過歐盟既有架構外的機制進行建構。 英國作為主權國家所重視的自主性與歐洲統合中所注重的「團結」原則使雙方在國際層次上的外交行為展現出不同的特性,也決定了英國與歐盟在《脫歐協議》協商過程中立場上的衝突與差異。歐盟法院管轄權及人員自由流動等二項歐盟規範在英國國內社會化的過程中,因與國家認同的核心價值相衝突,而產生了適用上的爭辯。英國欲在脫歐後終止歐盟規範的社會化,並試圖提出國會主權及領土疆界兩項新生規範以強化脫歐後「主權國家」角色設定過程。 歐盟於外交政策上的角色概念受限於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的政府間主義本質,故歐盟外交架構無法支撐英國在外交政策上所欲積極扮演之各項角色。預計英國脫歐後,仍會通過與更接近其國家認同核心的英語圈國家建立關係,來實現脫歐後「全球性英國」角色。但英國對於歐盟內部規範的實踐則不會隨著退出歐盟而立即終止。《脫歐協議》談判過程已驗證,英國難以在未取得歐盟同意下單方面提出或終止相關規範的社會化。預計後續英歐所進行之未來關係協商,亦將重現相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