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伊朗核政策分析: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的觀點
    (2021) 張念卿; Chang, Nien-Ching
    伊朗之重要性在於:中東地區什葉派領導國家,擁有天然氣與石油資源,扼控波斯灣之世界海上運輸要道。鑒於伊朗1979年爆發革命後,長期挑戰美國主導之中東政治秩序,加上伊朗以發展核能之名推行核計畫,爆發可能具有軍事用途之核武爭議,因而遭到美歐及聯合國制裁,引起伊朗軍方威脅封鎖波斯灣之報復行動等,致使伊朗核問題成為全球兩大核武熱點議題之一。因此,本文問題意識:第一,伊朗核計畫與核政策引發爭端原因為何?第二,伊朗核政策與其他國家之交互影響與結果為何?第三,伊朗有無製造核武之分析與發展為何?本文研究發現:其一,不論是國際或非國際層次,皆對於伊朗的核政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現實主義理論各學派中,以新古典現實主義對於伊朗核政策最具解釋力,該學派先從國際層次探討,指出伊朗伊斯蘭教什葉派政權深具反美意識形態,復因伊朗發展核計畫及對區域之宗教、政治介入,長期面臨美國之政、經壓力,自然將美國視為伊朗最大之國家安全威脅來源,因而,如何應對美國在國際體系上壓力,是伊朗決策者最重要課題。其二,在非國際層次方面,國家、個人層次之四個中介變項中,以領導者對美國政策之認知,最能直接影響伊朗核政策之形成,最高領袖雖重視保守派戰略文化,卻同時保持政策彈性,另外革命衛隊之因素是伊朗核政策中最特別之中介變項,在所有政府機構中,是唯一具有擬定、執行自身政策能力之變項,因而能相當程度影響羅哈尼政府之核政策。整體而言,就伊朗政府有無製造核武之分析與發展之問題,以內賈德政府時期對國際環境抱持高度不安全感、堅信美國及其盟友以色列意圖顛覆伊朗,以及內賈德重用革命衛隊之立場,佐以內賈德不計一切代價發展濃縮鈾科技等的事實,可以發現內賈德政府最具有發展核武力量之意圖。羅哈尼政府上台後,鑒於美歐制裁衝擊經濟,伊朗強硬保守派擁核圖謀暫時受到壓制,然實際上仍盼保留核計畫,掌握濃縮鈾技術成果;目前羅哈尼政府雖仍以核子協議為重,且未明顯遭到最高領袖哈米尼之疏遠,然而,強硬保守派的勢力已因美國川普政府退出協議而壯大,革命衛隊更已適應國際制裁,以致立場趨於強硬,強硬保守派能否再受到抑制,成為未來伊朗核議題之重要變數。基此,本文研究建議:其一,鑒於美國拜登甫於2月上台,伊朗則將於今年6月舉行總統大選,而伊朗國內強硬保守派勢力上升,故拜登如欲在羅哈尼下台前在核問題上取得進展,時間較為急迫,因而必須關注美國會否加強與歐盟、俄國、中國互動,以避免伊朗核問題惡化之趨勢。其二,伊朗最高領袖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不佳,尚未任命其繼任人選,故伊朗總統大選前可能參選人之政見、是否獲得哈米尼支持等,將是未來值得關注之重點。其三,未來一旦伊朗決定重新加入核子協議,羅哈尼政府將如何補償或滿足革命衛隊之損失與利益,方能說服革命衛隊配合羅哈尼政府,重新回到核子協議,將是觀察革命衛隊會否破壞伊朗重新加入核子協議之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