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海域劃界趨勢之研究
    (2014) 湯序平; Tang, Hsu-Ping
    海域劃界爭端常在各國謀取最大國家利益時伴隨而來,如何和平的解決爭議便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本論文探討的部分即為國際法院在解決此般爭議時所採用的方法,並分析解決爭議時法院所採用的程序與方式,進而理解過往案例的判決如何影響現在法院的決策,並依此分析出海域劃界趨勢的演變。 島嶼制度與比例概念是國際法院在解決劃界糾紛之時常作為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論文從這兩個角度切入,分析1982年的突尼西亞訴利比亞大陸礁層案、1984年的美國/加拿大緬因灣地區海洋疆界案、1985年的利比亞/馬爾他大陸礁層案、1993年的格陵蘭與揚馬延島海域劃界案、2009年烏克蘭與羅馬尼亞間的黑海劃界案以及2012年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領土與海洋爭端等案中的國際法院判決,並藉由這些案件瞭解法院如何採納並解釋判決,建立劃界時的固定程序,最後驗證劃界結果是否成比例。 島嶼制度上,由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島嶼的定義仍有許多可討論之處,使的法院在審理時需要因案而異,藉由判決確立島嶼的詳細定義及其所享有之效力。法院在判決中可能會依照爭端國先前的協議、島嶼的面積、人口、與大陸的距離、位置等因素對島嶼的效力做出裁決,由判例中可以觀察出法院需要在審理每一個案件時依據上述的條件進行考量,最後在劃界結果上進行調整,給予島嶼所享有的權利。 而比例概念是自1909年瑞典、挪威間Grisbadarna劃界案提出中線原則後,與後來發展出的等距原則一同納入《海洋法公約》中。並由國際法院在判決中多次運用與實踐,才成為習慣國際法的一部分,但在案件判決之中也可以觀察到從海岸線長度、相關海域面積到島嶼面積等皆可做為考量,顯示出比例具有不確定性與主觀性的特徵。雖然有如此的特徵,法院在由案例判決逐漸建立的三段式劃界方法中仍然採用比例概念作為對劃界線的調整基礎,並在最後驗證時檢驗結果是否成比例。隨著三段式劃界方式已成為審理案件的基礎,比例概念也成為海域劃界趨勢中重要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