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台灣族群問題的探源與進路
    (2005) 吳由美
    台灣是否存在著族群問題,學界間亦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質疑對族群問題的研究將突顯差異、製造衝突;有些學者更是從根本的態度上,否定台灣存在著族群差異。但本論文透過理論舖陳與前人實證研究的結果推知,族群差異的存在是種本然性的事實,我們無法否定它的存在,唯一可以選擇是逃避它、視而不見,或是面對它、正視它、並嘗試去解決衝突。本論文認為,第二種策略是較佳的選擇,唯有正視問題,才有可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出路。 族群差異的存在,有血緣上、文化上,亦有歷史上的因素,本論文由台灣目前最普遍的「四大族群」的分類方式出發,首先運用歷史分析法,嘗試去釐清在四大族群下的三條族群分軸(原/漢、閩/客、本省人/外省人)是如何被界定的,並進而探討這三條軸線如何在1945年至1990年間被整合成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兩情結的對抗,1990年代後,這兩種意識更演化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國家認同之爭。 本論文認為,國家認同的分歧對立將造成我國民主鞏固與民主深化的危機,由於對國家的未來有南轅北轍的看法,已造成我國憲政延宕、公民社會難以建立的窘境。本論文認為,欲突破此種困境,可借鏡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的源流,在國家憲政體制中設計容納多元政黨、少數否決的機制,以建立朝野對憲政的共同尊重;而在民主運作上,為促成公民社會的構建,應參酌秦力克所建議「使用方言的政治」的作法,創建一尊重台灣各語族平等發言權的溝通平台,「語言平等法」的通過應屬當務之急;而在教育方面,對於公民教育的內涵,國家應該揭櫫主要目標與價值,並容納異議與批評。最後,族群的維繫必有賴制度的支持,能透過政治手段以保障文化傳統的,在當今全球社會中,其基本單位仍為國家,本論文以為透過對傳統主權觀念的反省,可以讓身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對國家、土地、與人之間的關係與責任,有更深刻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