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高齡學習者人際互動、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以福建樂齡學堂學員為例
    (2024) 胡定源; Hu, Ding-yuan
    本研究係以福建樂齡學堂之55歲以上的高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高齡學習者的人際互動、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的關係,以提供高齡學習者、樂齡學堂及政府部門之參考。為達此一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齡學習者人際互動、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人際互動量表」、「老化態度量表」及「成功老化量表」等四部分,採用分層抽樣之方式,共抽取有效樣本653份,再經進行統計分析後,獲得以下九點結論:一、高齡學習者的人際互動大致良好,屬於中上程度;二、高齡學習者的人際互動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有關,而與婚姻狀況及居住情形等無關;三、高齡學習者的老化態度大致良好,屬於中上程度;四、高齡學習者的老化態度與性別、教育程度、居住情形等變項有關,與年齡、婚姻狀況等變項無關;五、高齡學習者的成功老化大致良好,屬於中上程度;六、高齡學習者的成功老化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情形等變項有關,而與婚姻狀況無關;七、高齡學習者的人際互動與成功老化具有正相關;八、高齡學習者的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有正相關;九、高齡學習者人際互動及老化態度對成功老化具有預測力,且老化態度為中介變項。據此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對高齡學習者、樂齡學堂與福建地區政府部門及未來研究,提出二項、二項及二項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高齡者成功老化歷程之研究—以臺灣近五年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為例
    (2023) 林禀涵; LIN, LIN-HAN
    為解決超高齡社會、少子女化、人口結構失衡、扶養比日趨嚴重、長期照護及銀髮勞動參與力低下等社會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功老化的理論與內涵,歸納出近五年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之共同特質及其相關事蹟,並探究五位得獎之高齡者在社會教育上的貢獻、內涵與特色,再探討得獎者之社會教育貢獻歷程與成功老化之關係,並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以供社會教育及高齡教育之相關機構參考。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半結構式訪談法,共計訪談五位105年到 110年的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了解為社會貢獻之動機與目的,以 及高齡者在社會貢獻領域表現突出, 對於其他成功老化層面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個人或團體,只要具有善的動機、目標和使命並實踐之,影響其他生命或整體社會者,皆視為「社會貢獻」。其共通特性分述五點:一、關心公眾事務者,二、為解決某一社會問題而長期耕耘者,三、懷有社會使命與熱忱並實踐之,四、具有善的動機與目標,五、以「教育」和「公益」方式創造其影響力,而高齡者亦可透過社會貢獻歷程達到成功老化效益,反之,在高齡者成功老化時也是對於社會做出貢獻,最後以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給予後輩省思與啟示,傳承社會教育及社會貢獻難能可貴之精神。
  • Item
    成人學生對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某技術學院進修專校成人學生為例
    (2009) 胡淑慧; HU SHU HUE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學生對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學習需求的現況、相關及預測分析,以案例學校成人學生共1400位為研究母群體,以自編之問卷進行調查,有效樣本數共602份,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一、受試者在整體層面上對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感到重要,其成功老化準備度仍不足夠,且對成功老化學習有需求。 二、對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在各層面中較重視家庭關係,而在健康自主層面的認知看法為重要,但準備度僅達偶爾且對健康生活有學習需求,顯示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與生命歷程的發展、生活型態與個人所擁有的資源有密切關係。 三、對邁向成功老化學習方法,意願強度依序為數位學習、服務學習、老人互動學習等,顯示邁向成功老化學習的方法將趨於多元化。 四、背景變項在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達顯著為性別、年齡、婚姻、職業、年收入、宗教、健康、過去修課、與老人同住等,而其共同影響因素為年收入與宗教。 五、成人學生對邁向成功老化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六、成人學生其邁向成功老化認知的生活適應層面對邁向成功老化學習需求之預測力最高、學習需求之生活適應層面對邁向成功老化準備之預測力最高、學習需求之健康自主層面對邁向成功老化認知之預測力最高。 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相關單位、個體成功老化準備之提昇以及後續研究提出數點建議。
  • Item
    「學習療法」在臺推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腦健康教室」為例
    (2015) 張怡華
    臺灣從高齡到超高齡社會,臺灣準備的時間比日本、韓國、美國、中國都少。需要要加快腳步。難道這是我們的宿命嗎?如果正向事情都不做只能補破網,失能老人就會越來越多,病床越多,還是我們來做一個政策思維翻轉,換來減少失能老人,增加老人健康餘命。 研究者期待可以運用學習療法的概念,讓更多學習者可以運用此方法與預防失智與成功老化。研究者想瞭解學習療法的內涵,探究揚生腦健康教室發展與實施方式與分析揚生腦健康教室對健康學習者成功老化之影響,作為長期推動的指標依據。 研究者發現經12週腦健康教室學習者們對成功老化六項自我感受改變的狀況有明顯的改變,且改變幅度都在10%以上,特別是在健康自主16.65%與社會及生活適應16%與親友關係15.72%為前三名,再來是學習層面15.07%、家庭層面14.82%,而經濟保障最少改變幅度為13.77%。將前後測結果繪製成功老化量表前後測差異雷達圖,發現生活適應、社會親友關係,健康自主、經濟保障、學習層面、家庭層面六大項,學習者自我感受改變都有明顯改變。由此可揚生健康就是對成功老化自我觀念的改變狀況是有明顯影響的。
  • Item
    老人靈性健康的阻力與助力分析
    (2010-05-01) 洪櫻純; 李明芬; 秦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