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北埔地區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
    (2010) 張芳瑜; Chang, Fa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埔地區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之經驗學習歷程,研究中採立意抽樣並進行深度訪談,抽樣之樣本為北埔地區6位高齡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員。除試圖瞭解其參與動機、工作挑戰、工作體悟與經驗學習的成效,本研究亦將訪談內容予以編碼登錄,並採質性研究分析訪談資料並討論結果。社區的高齡者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地方事務熟悉,是一項重要的資源,以高齡者參與社區文化導覽解說工作,可以使高齡者從工作中獲得尊重與尊嚴。而透過社區文化導覽解說的經驗學習過程,高齡者亦可不斷學習、建構知識、獲得技能並提昇自我的價值,更可以增進其與社區互動機會,傳承珍貴的文化與經驗。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高齡者的學習動機包括:求知興趣、能力提昇、社會服務、社交關係及職業進展等五個取向。 二、高齡文化導覽解說員之工作挑戰為:古蹟的開放與破壞、噪音干擾與 高齡者的限制。 三、經驗學習對於個人、生活及社區有正向的意義。
  • Item
    安養機構老人對服務品質的感受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
    (2009) 徐玉雪; HSU YU HSUEH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影響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特別是機構的服務品質與老人生活適應之關係。樣本來源採立意抽樣,選取臺北市立浩然敬老院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老人自費安養中心兩家機構,符合收案標準計有236位老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則為自編問卷,內容包括老人基本屬性、服務品質與生活適應量表。所收集的資料以SPSS/PC 12.0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平均值、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以檢驗各變項間之關聯性及預測力,,本研究結果顯示: 在老人基本屬性中,對老人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或相關因子包括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退休前主要工作、教育程度以及目前居住安排情形等6個變項;對老人在服務品質感受方面有顯著差異或影響因子包括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主要經濟來源、目前的居住安排情形及住到安養機構主要是由誰決定等6個變項;其餘性別、年齡、宗教信仰、進住這裡多久及進住這裡前的居住情形等5個變項則未造成老人在生活適應或服務品質感受之顯著差異或影響。 不同機構的老人對於服務品質的感受有顯著差異;生活適應方面,僅在「心理適應」層面有顯著差異。 服務品質之有形性及可靠性兩個構面與整體生活適應及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個層面具有顯著相關;服務品質之反應性及保證性兩個構面與整體生活適應及社會適應層面具有顯著相關;而服務品質之關懷性與整體生活適應及其各層面則無顯著相關。 健康狀況與可靠性合併對於老人的生活適應有百分之10解釋力;健康狀況與教育程度合併解釋老人的生理適應百分之20.8變異量;健康狀況、教育程度與有形性合併解釋老人的生理適應百分之22.1變異量;有形性對於老人的心理適應有百分之5.1解釋力;子女數與有形性合併對於老人的社會適應關有百分之4.8解釋力;子女數、有形性及反應性合併對老人的社會適應有百分之6.8的解釋力。 本研究結果,期幫助機構了解老人對機構服務品質感受情形、老人在機構的生活適應狀況以及服務品質與生活適應兩者間之相關性,作為機構規劃老人生活空間、推展服務措施之參據;機構有良好的服務品質,進而提昇老人生活適應程度,老人在機構中得以安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