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老化教育融入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活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2015) 吳瑋珣; Wu,Wei-Syun
    本研究旨在瞭解融入式老化教育方案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老化知能影響,及探討適合提供給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的融入式老化教育課程,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教育機構及推行老化教育教師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學校之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一班共15人,接受5個單元的融入式老化教育方案。研究過程中,先以焦點團體訪談了解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老化教育學習需求,再針對分析結果進行教學設計,在過程中採取行動研究法,不斷對研究使用的教學媒材、活動設計與課程安排等進行反思,並將反思後之所得,依序做為下一單元的設計參考。 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缺乏老化相關知能,有老化教育的需求。 二、將老化教育融入生活教育課程中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的老化知能有所助益。 三、以融入式課程設計進行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老化教育是可行的。
  • Item
    護理專業學習社群之型塑歷程:以NPRSSB學習社群為例
    (2015) 胡毓雯; Hu, Yu-Wen
    學習的翻轉是教師覺醒的實踐,臺灣護理專業教育正面對高齡化社會,護理人力荒與過勞等問題一一浮現,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將原有「以教師回中心」的護理教學翻轉成為「以學習者為中心」,並重新檢視護理專業核心的價值與素養,期望落實真正「以病患為中心」的照護,以符合未來照護趨勢與需求。本研究旨在探究實踐護理人員專業學習社群的形塑歷程,以供發展模式理論依據;以及建構促進行為過程記錄的教學引導模式,提供成人教育界與護理教育界之參酌。 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NPRSSB(Nursing Process Recording Share-Start-Band)學習社群為研究對象,社群成員乃一所科技大學8位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與畢業生所組成。研究者於八次的社群學習活動過程透過行動學習以及學思達變教學的應用,融合運用深度匯談設計與參與式觀察法收集資料,並進行文本分析。研究歷程所建構的知識包括:(1)設計者發展模式,(2)教學實踐反思與修正模式,(3)學思達教學法於NPR學習應用,(4)型塑NPRSSB社群的學思達變模式。本研究透過NPR與學思達變教學的行動學習循環型塑護理專業學習社群,成員們從建立社群共識到體認社群的重要性及其永續發展;成員們也於行動學習實踐中,從「以問題為導向」轉變為「以過程為導向」,促進護理教學者建構生手到專家的發展歷程圖像等;進而建構學思達變的護理教學行動循環模式,期望藉由本研究將翻轉教育融入護理教育。
  • Item
    國小補校外籍配偶漢字書寫偏誤及其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6) 王文彤; Wang, Wen-Tung
      本研究旨在透過探究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生學習華語文時常見的漢字書寫偏誤類型,並進一步分析偏誤成因及探討應如何透過偏誤改正教學策略來修正之,將研究結果提供國小補校教師及相關教育機構做為教學方案設計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國小補校中的13位外籍配偶學生,進行六週共六課的華語教學活動。研究過程中,先以焦點團體訪談外籍配偶學生認為漢字書寫困難之處,並以前測試題來了解其漢字書寫偏誤情形,根據分析結果來設計教學方案。研究實施過程中,研究者透過學生在簿本中的書寫情形、研究者在課後進行的反思,以及專家學者與同儕教師觀課後給予的意見及回饋,不斷地調整下一週的教學活動設計,直至尋找出能夠有效地修正漢字書寫偏誤類型的偏誤改正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有效地達到學習成效。   本研究主要的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外籍配偶學生書寫漢字時較常出現筆劃缺省、部件缺省及部件代換類型 二、偏誤改正教學策略能有效地幫助外籍配偶學生減少漢字書寫偏誤情形 三、教學者需依照不同的漢字書寫偏誤使用合適的偏誤改正教學策略 四、教學者在課堂中應能給予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以修正漢字書寫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