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民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發展與實踐之研究以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為例
    (2005) 曾秀卿
    中 文 摘 要 之所以選擇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是因為他們在平民教育的主要貢獻不但有理論的探討,且都能身體力行的將自己的平民教育理念付諸實踐。他們分別在河北、南京和山東等地設立實驗學校,實地推動平民教育工作,頗受各界的認同、肯定和仿傚。他們同時也是當代論述民國初年教育發展史最常被提及的偉大思想家。章開沅、唐文權提到,近代中國如果有兩百個真正像陶行知、晏陽初一樣的大教育家,則中國的教育甚至整個歷史和社會狀況都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四: 其一、了解我國民國初年平民教育運動的時代背景。 其二、探討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 其三、評析並比較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的異同。 其四、闡述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對當代社會教育思想及研究的啟示。 本文共分六章,其大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民初平民教育思想與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第三章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 第四章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 第五章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之分析比較。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結論: 壹、平民教育的時代背景 一、由於政局動盪不安、戰爭屢戰屢敗、軍閥暴歛、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掠奪,以及戰敗後知識份子的覺醒與杜威來華宣揚平民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興起了平民教育的運動。 貳、平民教育運動的轉向 一、平民教育工作的推展之所以轉向,是因為單純的識字運動不足以解決鄉村的問題,為了救濟鄉村,平民教育從識字運動轉為鄉村改進運動。 二、陶等三人先後將平民教育的識字教育運動轉為鄉村改造運動,雖說觀點轉換,但主要的工作仍以「教育」為「民族再造」的主要方法。 參、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淵源 一、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都受到儒家思想與宗教的影響。 肆、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內涵 一、陶等三人推動平民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關懷弱勢群、提倡婦女教育、主張教育機會均等,具有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與情懷。 二、陶等三人推動平民教育的過程中,倡導成人及繼續教育,可見他們三人都具有終生學習的理念。 三、晏具有全球休戚與共的觀點,陶則具有多元文化的思想概念。 四、陶等三人都重視社會教育的功能,主張社會離不開學校,學校更不能脫離社會 伍、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 一、陶等三人一致的認為,中國農村問題關鍵不在農業生產量不足而在於農民教育水準的低落,解決的方法要從「平民教育」與「鄉村教育」著手。 二、平民教育的實踐:定縣實驗是以「除文盲,作新民」為宗旨;曉莊實驗是以「改造鄉村生活」為中心;鄒平實驗是以「鄉村建設」為主要。 三、定縣、鄒平、曉莊三個實驗區能資源整合與共享,以進行平民教育、農業改良和農村建設。 四、陶等三人推動平民教育工作時,都強調工作、教育與生活相結合。 五、陶等三人推動平民教育工作時,是以教育、文學、戲劇,喚醒民眾的民族精神與抗戰意識。 六、陶等三人推動平民教育的過程中,都強調農村問題的解決,要身歷其境;改革計畫要由下而上,鄉村自發提出,才能符合農民的需要。 七、陶等三人推動平民教育的過程中,特別強調平民教師與鄉建幹部的訓練,以提昇教師及鄉建人員的能力素質。 陸、平民教育實施的成效 一、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權、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惡政和惡勢力的阻撓、集體的高利貸剝削、農民的土地問題未能解決、舊日豪紳政權的變相組織,使得平民教育運動與鄉村建設失敗。 二、平民教育運動與鄉村建設雖然失敗,但它對當時國內和國外的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影響深遠。 兹將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當代社會教育思想、社會教育單位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晏陽初社會教育思想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0-06-??) 張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