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
    (2004) 黃美賢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釐清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背景與建構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內涵。 本研究首先以文獻分析建構我國社會藝術政策背景與政策內涵雛型;復以此雛型為基礎,個別訪談三十二位研究對象,包括學者、政府單位主管與老師;再針對個別訪談結果之意見衝突與過於分歧部分,邀集八位學者專家進行焦點團體座談,最後獲致結論如下: 一、社會文化取向的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背景方面 (一)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理論基礎:其相關基礎理論有五種,包括社會重建的藝術教育、後現代的藝術教育、視覺文化的藝術教育、多元文化的藝術教育、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其基本立場強調藝術教育應與日常生活及社會文化脈絡環境結合。其教育目的在於促進藝術學習之民主平權與增進生活之藝術文化素養。其教育內容與方法為生活化、多元化、建構化、統整化、民主化與社區化。 (二)我國社會藝術教育現況問題:經研究結果發現共有十二個面向,四十九個問題,包括一般民眾藝術素養不足與藝術學習觀念偏差;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內涵缺乏與社會文化脈絡環境結合;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制定過程忽略民眾意見與適時修刪;社會藝術課程忽略多元通識與生活應用;社會藝術教育師資與行政人才培育之任用機制不健全;社會藝術學習管道機會未能普及;生活環境美感品質不佳;社會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不健全;社會藝術教育行政運作績效不佳;社會藝術教育相關法規研修訂速度緩慢;社會藝術教育經費編列太少且運用不當;社會藝術教育之相關研究發展太少。 (三)美、英、法、日與香港的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取向:經研究結果發現共有七項重要內容,包括立基文化與社會的發展導向,且著重藝術與社區生活結合;加強藝術普及推廣,鼓勵民眾學習參與;推展藝術文化經濟產業,加強產學合作培訓人才;獎助藝術創造活動,鼓勵多元與卓越發展;保存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並予活用與推廣;增進地方藝術文化特色之建立與認同,加強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尋求多方公私部門協力合作推展,擴大民間資源投入與推廣效益。 二、社會文化取向的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內涵方面 (一)政策理念:共可分為八項,包括結合社會文化導向;融入生活美學導向;推廣普及全民導向;建立通識與紮根導向;促進多元與卓越導向;符合市場與產業導向;兼顧本土與國際導向;公私協力參與導向。 (二)政策願景:共有三項,包括培養高度藝術文化素養之全體國民;建立全民終身學習參與藝術之民主社會;高度發揮藝術教育之社會文化功能。 (三)政策目標:共有五個面向,十一政策目標。目標面向包括:建立適切的社會藝術學習觀念;培養審美、創造與應用的能力;開拓藝術學習的管道與內容;建立藝術教育結合社會文化的機制;建構良好的藝術學習環境五個面向。 (四)實施途徑與具體策略:經研究後共可列出十二項途徑與四十七項策略。途徑包括:倡導社會文化取向之藝術學習觀念、推展藝術學習的課程與學習活動、培育社會藝術教育專業師資與行政人才、開拓全面多元的藝術學習與應用管道、建立美感與創意的人文生活環境、強化與增設社會藝術教育行政組織、提高社會藝術教育經費比重並加強經費的合理運用、加速研修訂與落實社會藝術教育法規、提高社會藝術教育經費與加強經費運用之合理分配、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投入社會藝術教育推展、加強社會藝術教育研究、增進社會藝術教育國際交流、獎助社會藝術教育推展。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政府機關制定社會藝術教育政策提出五項建議,包括:一、掌握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主要背景重點,以為政策制定之基礎。二、建立正確的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理念,以為政策形成之依據。三、形塑適切的社會藝術教育政策願景,確立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四、妥善規劃社會藝術教育政策目標,樹立政策執行之明確標的。五、研擬周全配套之政策實施途徑與具體策略,加以徹底落實執行。六、兼採其他藝術教育取向之優點。 再者,本研究並對研究者後續研究社會藝術教育政策提出五項建議,包括:一、社會藝術教育研究可取採不同取向內涵之單一、比較或融合性的研究;二、可擴展更多有關社會藝術教育政策背景因素的研究;三、可延伸至社會藝術教育政策過程的各階段繼續研究;四、可深入分類探討社會藝術教育與社會文化及各領域結合的理論與實務;五、運用更多不同的研究方法以進行更多元性的探究。
  • Item
    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學習動機暨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
    (2004) 涂山華
    環視國際及展望未來,「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來臨,成人教育已逐漸成為社會教育的主流,面對蓬勃發展的成人教育,民間非營利組織展現無窮的潛力。中華民國紳士協會係以男士為主體的男性團體,積極推動男性學習和成長,是全國唯一的男士自覺團體。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滿意度之情形,從中了解不同個人背景的男性,其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有否差異?做為相關組織辦理男性成人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為研究對象,針對92年有開班之學苑班,採立意取樣,選取十二所分會學苑班男性學員共374人發出問卷,回收有效樣本244份,回收率達72%。並利用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積差相關等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統計。 依據研究結論與討論,就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的情形,研究發現有下列四點: 一、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對學習動機取向認同度普遍為高,其中對「求知興趣」 認同最高,對「逃避與刺激」認同程度最低。 二、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對於學習滿意度的評價頗高,其中以對「行政支援」 滿意度評價最高,對「課程內容」滿意度評價最低。 三、學習動機會因成員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學習滿意度會因成員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綜合上述之研究發現,本研究獲得下列幾項結論: 一、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均高。 二、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之學習動機會因成員不同背景變項而有所不同。 三、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之學習滿意度會因成員不同背景變項而有所不同。 四、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學習動機取向愈高則學習滿意度愈高。 根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並衡酌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現況,提出下列五項建議: 一、加強多元服務,促進並維持男性學員的求知興趣。 二、學員參與課程安排,課程力求多樣化,滿足學員需求。 三、課程教學或活動,增加同儕互動,滿足社交接觸之機會。 四、提供親切的行政支援,強化學員向心力。 五、運用配套措施,有效引導學員學習需求。
  • Item
    後殖民語境下台北市成人基本教育教材英語篇之分析
    (2002) 張雅淨; Chang Ya-Ching
    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是為了使人們能夠適應於現代不斷追求進步的社會當中,能夠不被現今社會排除在外,因此成人基本教育教材以學習者在社會生活環境中所需要的各種知能與技能作為設計課程的依據。本研究的焦點以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所編纂的成人基本教育教材英語篇為研究對象,從語言分析和後殖民的方法論立場去探討成人基本教育教材英語篇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和社會意義。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含了下列幾點:1.了解台北市成人基本教育英語教材的內容文字在全球化概念上的世界性、商業性與技術性意涵。2.了解台北市成人基本教育英語教材的內容文字在後殖民性概念上的他者性、在地性與反抗性意涵。3.了解在後殖民時代中,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在台灣社會中其代表的社會意義為何。 本研究之發現根據全球化與後殖民性兩大方向則可分為歸結下列幾點,在全球性的部分可分為金融交易數字化與複雜化、食物商品化、建築最大利益化、日常生活用品科技化、科技和市場經濟活動相結合;在後殖民性的部分則包括文化中心主義與多元主義的共生與互斥、中西語言相互滲透、本土語言的象徵性作用等。 最後本研究則對臺灣未來的歷史位置問題提出了「預測性」的建議。一方面從後殖民學者Homi Bhabha所提出的「混雜性」概念出發做為討論的基礎,另一方面則從此混雜性的基礎上再一次強調臺灣的歷史位置應從歷史和語言的角度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 Item
    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推展成人教育活動現況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1993-04-01) 陳仲彥
  • Item
    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9-12-01) 黃明月
  • Item
    我國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9-06-01) 楊國賜; 黃明月
    本研究主要目的乃建構我國成人教育指標系統模式、成人教育指標項目以及成人 教育指標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以精釋法(hermeneutic)為主。研究對象為成人教育界之學者專家與行政專家, 共計樣本12位。本研究以Herpen之「背景-輸入-過程-成果」之模式為研究架構,來探 討成人教育指標。研究工具係依據相關文獻探討與專家會議討論後所發展的二份「成人教 育指標之重要性評定表」。   本研究結果得kappa係數為0.816,大於0.70由此可以證明二組專家的意見一致性相當 的高。此外,本研究根據各組專家對各項目評定之等級區分出主要指標,次要指標及參考 指標等三種等級。分析結果,共計主要指標15項,次要指標12項,以及參考指標5項。根據 本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一、確定成人教育的目標與範圍; 二、鼓勵民間投入成人教育之推動; 三、儘速建構成教機構多元入學管道及學習銜接體系; 四、充實成人教育學習資源,並提昇成人資訊素養能力; 五、提昇成人教育專業代以促進成人教育推展; 六、成立學習成就認證機構。
  • Item
    失學身心障礙國民成人教育模式規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 2000-01-01) 盧台華; 黃明月; 林純真; 胡梅
    本研究為教育部委託進行之政策規畫研究,研究小組根據失學身心障礙成人的需求,並參酌目前成人教育實施的現況,規畫以融合教育為主的補救教學與終身教育方案。本研究採文件分析、實地普查、問卷調查、座談會、專家深度諮詢等研究方式進行,所得資料經百分比與以質為主之內容分析,主要之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各項:(1)根據泰山鄉的實地普查結果之推估,以及臺閩地區身心障礙人口各資料庫之分析與推估顯示失學身心障礙成人佔總人口的比率約為0.1%左右;(2)根據泰山鄉的實地普查結果發現失學身心障礙成人約佔失學成人的1.8%,以其與全國失學成人之數近似,可推估全國失學身心障礙人口約佔失學成人之1.9%左右;(3)根據臺閩地區身心障礙人口資料分析,發現失學身心障礙成人約佔總身心障礙人口的3.5%,其中以臺北市的16.6%為最高,其次是臺北縣的6.7%,再其次為連江縣的6.1%,而有十九個縣市不足1%;(4)根據台閩地區身心障礙人口資料分析,失學身心障礙成人佔成人總人口數的比率為0.11%,其中以臺北市為最高,為0.53%,其次為臺北縣之0.16%,其他各縣市出現均在0.1%之下;(5)由對專家與實務工作人員之座談分析,皆顯示目前之成人教育方案確並未能符合身心障礙成人之需求,且提供參與之方案相當有限;(6)分區座談的結果分析顯示與會者多認為供需模式可合併,然應以需求導向為主。以社區本位導向,採融合方式,納入專業的職訓單位,而重度身心障礙者的部分可由特殊學校辦理,在家服務方式應包含在內。提供的協助應包括交通津貼、心理輔導與生涯輔導﹑無障礙的環境,減免應學雜費、培訓義工、提供教師在職訓練;(7)專家深度諮詢結果分析,建議應與適合身心障礙者之職業類科結合規劃,各類型課程適合之對象應考量該辦理機構原有師資專長且需提供特教訓練或研習,應提供身心障礙者補充教材,失學身心障礙成人就學流程圖應修改為可循序執行的流程,進修地點可考慮利用社區中方便學習者就學之地點,進修時間可採取按日制、間日制、週末制等彈性設計,應提供必要之生涯輔導,對特殊學校辦理重度障礙者的國中小學正規課程部分應降低其班級人數。 研究小組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先規畫失學身心障礙成人教育模式設計之原則,再根據原則設計以課程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此外並根據本研究之相關發現,提出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