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M. de 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1958-2018)的對話
    (2022) 王秋琪; Wang, Chiou-Chi
    法國「永續教育」(l'éducation permanente)理念的確立可追溯至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運動,其中M. de Condorcet(1743-1794,以下簡稱Condorcet)於1792年4月20、21日提出的《公共教育組織法規提案暨報告書》(Rapport et projet de décret sur l'organisation générale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以下簡稱《公共教育報告書》)明確闡述「永續教育」的基本概念,不僅為法國公民教育、職業教育及民眾教育的發展樹立參考典範,亦透過國際組織重要人士的宣傳將「永續教育」相關理念傳播至世界各地。尤其,法國第五共和政府於1971年7月16日制定以「永續教育」為架構的職業繼續教育制度,此制度是否呼應Condorcet的教育理念?法國政府後續所提出的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與Condorcet的公共教育論述是否具有異同之處?值得深入研究。 職是之故,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及「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重要法案立法理念」作為對話的主題,透過法國當地第一手原文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一方面闡述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的內涵;另一方面分析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制度之立法理念、政策內涵及整體特色;最後,探討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及差異性。本研究結論如下:(1) Condorcet的公共教育論述主要立基於啟蒙哲學思想,強調公共教育的建立,旨在培養理性判斷能力及傳授知識,並以「個人發展」作為基礎,開展出「理性」、「科學」、「自由」、「平等」四項公共教育核心理念,試圖協助全民擺脫依賴他人的奴役狀態,促使個體在個人生活、職業生涯及公共事務上都能成為獨立自主的理性公民;Condorcet的公共教育實施原則計十項,包括「全民原則」、「平等原則」、「區別原則」、「完整原則」、「世俗化原則」、「分級教學原則」、「免費教育原則」、「獨立性原則」、「自由競爭原則」、「國家責任原則」;四項教學原則為「學習者需求導向」、「多元學習方法」、「理論與實務的兼顧」、「學者協會的協助」;公共教育應發揮培養理性公民的「政治功能」、促進職業技藝與科學發展的「經濟功能」、協助全民適應社會變遷並促進社會正義的「社會功能」、協助知識進化與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化功能」;職業教育方面,Condorcet提出四項教育理念:職業教育是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人力資本與研究創新的重視、知識的共享與集體性建構、強調學者協會的重要性;(2) 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的立法理念如下:以「個人」為基礎的機會平等原則、歷經「社會晉升」及「永續職業教育」至「終身職業教育」理念的演變、以「國家義務」及「責任共享」作為主要立法精神、導入「自由競爭」的教育市場理念等;(3) Condorcet公共教育論述與法國第五共和職業繼續教育立法理念具有九項相似觀點,包括:以「永續」或「終身」的生命全程概念規劃教育制度、強調國家辦理職業教育的義務、以「個人」為基礎的學習方式、重視機會平等理念、主張公私立教育機構的自由競爭、提供多元化學習方法、兼顧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重視教育與就業的關係、採用知能分級的模式;兩者理念具有五項差異性,包括:職業團體的介入與否、雇主的參與責任、「市場供需法則」是否能成為制度的管理準則、以「學科」或「能力模組」作為學習內容的分類標準、對研發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
  • Item
    韓國終身教育研究
    (2011) 葉芳君; Yeh, Fang-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韓國終身教育的實施方式。主要目的有四:1、了解韓國終身教育的發展歷史;2、探討韓國終身教育的政策;3、分析韓國終身教育的實施方式4、歸納其特色及提出研究者的省思,以供我國辦理終身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件分析法,主要針對韓國從1945年至2010年止,65年的終身教育的實施歷程,以韓國終身教育的歷史發展及終身教育的辦理現況等主題,收集相關的文獻、論著、報告、期刊文章、網頁等資料。研究者進行資料閱讀與整理後,並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探討韓國終身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實施情況並觀察韓國之社會民情,以歸納其特色,最後提出研究者的省思,以為我國辦理終身教育者之參考。      經由本研究可歸納出以下韓國終身教育的特色,在韓國終身教育政策與實施的二方面,分別為: 一、韓國終身教育政策的特色,主要可歸納為下列五項: (一)韓國將終身教育定為國家政策的重要目標 (二)訂頒相關法規做為執行的依據 (三)研訂計畫以落實終身教育政策 (四)以建構終身學習社會為終身教育推展的目標 (五)終身教育的推動以地方政府為重心 二、韓國終身教育實施的特色,主要可歸納為下列九項: (一)政府為推動終身教育具有強烈的意志與決心 (二)以終身學習城市為推動地區終身學習的重要策略 (三)任用專業人員,奠定終身學習的專業化基礎 (四)以多元型態推展終身教育 (五)對終身教育課程進行認證,以確保水準 (六)創造多元的大學學位取得管道,實施自學學位考試制度及推行學分銀行制,激發民眾的終身學習 (七)學分銀行連結正規、非正規、非正式教育,加強三類教育的統整 (八)利用網際網路,推動終身教育 (九)建立個人終身學習帳戶制,加強學習經驗的應用      最後綜合韓國終身教育政策擬定與制度實施結果的啟示,歸納出以下九點,做為我國辦理終身教育的施政參考,如下: 一、以終身教育為國家基本國策 二、政府對推動終身教育有積極的決心 三、訂頒完整的終身教育相關法規 四、建立系統的三級推動制度 五、採行有效的推展策略 六、以地方政府作為推動終身教育的重心 七、推動終身教育為政府機關部門的共同職責 八、任用專業人才,提昇推動的績效 九、建立終身學習帳戶制,加強學習資歷的應用
  • Item
    社區大學公民社會的實踐:以北投社區大學為例
    (2018) 洪德揚; Hung,Te-Yang
    本論文選擇北投社區大學作為個案研究場域,試圖探討社區大學在終身學習的影響下,如何透過知識與行動的解放,來重建台灣的公民社會。社區大學是公民與社區(社會)公共領域之間的中介組織,也是重要載體,主要任務為發展在地性知識體系,建構學習型社區伙伴系統,培力公民參與公共事務,進而凝聚社區意識,激發民眾參與現代民主社會的政治參與和監督者的角色。 研究發現北投社區大學終身學習模式,有效養成學習者的社團生活習性,和組織社團實踐參與公共事務能力,這種累進式的建構公民社會目標與設計,成為推動終身學習成功因素之一;連續數年的學術研討會,形成地方知識的資料庫與人脈,使得社區專案的執行具有一定的品質,和被認同的多元基礎;而社區培力則整合社區夥伴與有限的資源,共同推動北投地區的終身教育,提供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機會,並培植社區居民的自我意識,團結地方共識與資源,使學習者具有能力,樂於自我實現,關心政治權力的運作,這對公民社會的實踐,扮演關鍵的力量。
  • Item
    臺灣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的系統性分析與未來展望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012-11-01) 李明芬; 張德永; 洪櫻純 
  • Item
    樂齡學習方案評鑑與發展之省思
    (臺北縣終身教育輔導團、臺北縣終身教育資源中心, 2009-12-01) 張德永
  • Item
    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的理論與現況
    (國家文官培訓所, 2010-12-01) 張德永
  • Item
    原住民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
    (國立教育資料館, 1999-06-01) 李瑛
  • Item
    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制度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 2005-04-01) 黃明月; 陳仲彥; 吳玉鈴; 張雅淨
  • Item
    社會教育
    (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2006-10-01) 黃明月
    第一節、基本現況 (頁265-270); 第二節、重要施政成效 (頁270-284); 第三節、問題與對策 (頁284-289); 第四節、未來發展動態 (頁28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