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中介組織在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之角色
    (2022) 鍾孟璉; Chung, Meng-Lian
    社會企業在各國發展下行之多年,而近年其從以獎勵補助性質逐漸轉向投資導向,加上永續風潮興起,社會企業雙重底線特性也引起企業更加重視,而政府及民間單位皆會透過中介組織給予職能培訓或相關資金的支援,在此社會投資的趨勢下,中介組織作為社會企業供需雙方間的溝通媒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即在2015年社會影響力報告書中明確揭示中介組織在社會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然而現有文獻中少有探討中介組織在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及實際運作情形,故引發本研究動機,試圖藉由了解目前國內中介組織實際運作情形歸納出中介組織之角色分類,以及其隨著社會企業發展中中介組織工作重點的轉變。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國內中介組織在社會企業中的整體運作情形,首先探討中介組織對於社會企業之社會需求,並分析國內中介組織的發展型態及角色定位,藉此剖析其對於社會企業組織供需端如何發揮功能,並聚焦在其執行成效之評估,並分析中介組織所面臨之困境。本論文結合專書及碩博士論文、學術期刊及報章雜誌等資料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檢視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中介組織的角色及具體執行情形,歸納出中介組織未來可能發展方向,並作為日後修正相關政策的參考。本研究採質化研究,為國內中介組織作一探索性的歸納分析,並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訪談,訪談對象為民間各類型中介組織,依據研究問題進行訪談大綱的設計及文獻蒐集,最後得出研究結論及相關建議。本研究結果發現目前國內並無專門獨立為社會企業服務對象之中介組織,成立型態多元且依照不同專業主要分為兩大角色分類以提供社會企業相關協助,而中介組織的執行重點會因社會企業發展歷程隨之轉變。隨著近期淨零碳排的永續理念仍持續帶領全球,中介組織持續存在其重要性,期待政府對於中介組織的生態圈投入資源以利其長期發展。
  • Item
    社會企業與企業資金合作之研究
    (2022) 謝宜珓; Hsieh, I-Chiao
    社會企業是一種新型態的混合組織,用商業模式、創新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以達到社會公益與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然而資金短缺或融資管道不足,常是其營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政府或民間企業的資源往往扮演重要的社會企業支持系統,協助社會企業家發展,而社會影響力投資兼顧財務收益及社會和環境正向影響,社會企業可為投資之標的。是以本研究目的為了解影響企業與社會企業資金合作因素?社會企業與企業資金合作模式及支持的因素為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度訪談目前或曾經有直接或間接上辦理資金投資、募資的社會企業及投資人,分為投資方及被投資方二個部分,以文獻探討歸納社會企業資金合作因素、合作模式及支持系統。研究結果發現企業做為一個營利體,與社會企業資金合作是依循CSR作法,若採投資做為資金合作的方式,公司型社會企業及社企型公司才能為投資對象。資金合作是一種手段,建立策略性的夥伴關係才是雙方投資的目的。支持系統需要一個友善環境,包括政府、社會企業、中介組織、投資者、社會大眾等信任機制、透明度、責信。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從政策支持系統及社會企業責信兩個面向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社會企業推廣永續時尚之研究
    (2021) 黃千容; Huang, Chien-Jung
    快速時尚講求衣服便宜,穿完就可以扔掉的情況下,伴隨著製造過程中的汙染,乃至於產生資源浪費,讓地球承受更多的壓力。然而,快速時尚為主流的情況下,卻有一些社會企業以強調永續時尚為理念,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永續時尚下的產品,以環保取向為主,不論是產品製造過程、設計風格、消費形態等,都以降低環境負擔、倡導永續發展為目的。基此,本研究目的揀選四研究案例,了解個案對象推動方式、過程及遇到之問題,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方式,了解個案對象及行銷方式。 研究結果發現永續時尚概念在臺灣目前受到少數人關注,尚在起步階段,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臺灣有各類型永續時尚的社會企業,其產品都各有擁護者,把永續時尚觀念透過各種管道傳達給民眾,但社會企業能夠持續營運下去是非常重要的,由於生產成本較高會反映在售價上面,在銷售產品上面確實會遇到困難,其原因就是人工成本高和手工製成,沒辦法量產,價格無法降低。最後建議以不同的行銷方式、提升自身社會企業知名度或者利用社會企業相互合作的方式推廣永續時尚,若是越來越多社會企業投入,加入社會企業的行列,推動的力量更大,使越來越多人關注這個議題認識。
  • Item
    社會投資國家對臺灣社會企業政策形成之影響:歷史制度理論觀點
    (2021) 林昀彤; Lin, Yun Tung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社會福利國家逐漸無法有效地因應其帶來的新社會風險(new social risk),而為解決日趨複雜的社會與環境問題,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此種混合社會與經濟雙重目標的組織型態便成為解決之道,財務運用相對非營利組織更具自主性,而與此同時兼顧了社會使命。進入21世紀後我國逐漸發展社會企業相關政策,但鮮為有人知道這樣的概念,直至2014年行政院核定「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才逐漸被知曉,在2018年核定「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延續相同概念。本研究蒐集政策方案、相關專書、學術期刊、碩博士論文、報章雜誌以及政府資料,並檢閱社會企業、社會投資及歷史制度理論,試圖從中找尋到我國社會企業形成的脈絡,具體研究目的:探討社會企業政策之制度變遷歷程;探討社會投資國家對於社會企業形成歷程之影響;依據研究發現,對於臺灣社會企業未來發展政策提出政策建議。本次透過次級文件分析法分析相關研究資料,與政府部門、中介投資者以及社會企業家進行深度訪談的逐字稿分析,發現制度與政策標的不盡相同,前後政策是漸進式的政策模式,而改革主要力量來自關鍵節點中的行動策略者因素,政權的輪替是制度變革的主要因素,而不論何種方案施行,對於社會企業來說,兩行動方案的影響不大,大多數的社會企業仍專注於自己的事業。
  • Item
    社會企業財務規劃與管理
    (2021) 陳燕慧; Chen, Yen Hui
    根據2020年之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調查,營運虧損者37.4%、損益兩平者29%、營運有獲利者約27.9%、未回答者5.7%,且有67%社會企業曾經尋求資金之協助。社會企業係以創新和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需求,被賦予兼具社會與經濟目標期待,但由於多為非營利組織轉型企業化和小型企業,資源和營運管理能力較不足,面臨諸多營運挑戰和資金匱乏而難以繼續營運;社會企業應如何做好財務策略規劃與邁向永續經營的目標,乃本研究之主要動機。檢視國內相關文獻與研究,較少從財務面探討社會企業之財務規劃管理與永續經營之研究,故本研究從財務的面向探討國內社會企業之財務現況、問題與挑戰、以及財務對策。為確切了解國內社會企業財務的情況與問題,進行社會企業財務表現之分析;首先經由文獻探討的過程,歸納社會企業之營運特性,再展開相對應的財務規劃與管理重點,並以財務關鍵指標與繼續經營預警指標作為衡量基準;接著再對各個案以縱貫面研究分析,及進行不同個案之橫斷面比較分析。分析資料為2015年至2019年社會企業之財務數據,分析獲致重要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包括社會企業財務資訊揭露之透明度情形、社會企業經營主要的財務問題。最後則以損益平衡點要素分析,進行各研究對象的損益平衡點分析,經由實證方式產出社會企業財務規劃與管理的重點。本研究綜合實證和理論,提出研究結果與發現,最後提出三項建議:(一)社會企業為達永續經營,應依其所處生命週期因應不同的財務策略;要具備安全的財務結構與償債能力,應控制負債比率在60%以下,流動比率100%以上。(二)社會企業大部分屬於小型營收規模,應用損益平衡點和成本效益分析原則,讓社會企業可持續營運發展,並發揮社會影響力。 (三)社會企業由於資源有限但社會需求多元之特性,為達社會企業雙重底線目標,在評估與執行財務決策時,應用「影響力指標:SROI」與「財務指標:財務結構、損益平衡點」矩陣於財務可行性決策及日常營運管理,為組織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