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新冠疫情之下中高齡者遠距學習之疫情焦慮、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之關聯:外向性、開放性與社會支持之調節效果
    (2022) 陳怡瑄; Chen, Yi-Hsuan
    2019年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全球大流行,疫情擴及至全球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等產業。在臺灣許多終身教育機構停止活動或轉為線上課程,而中高齡者固有的生活型態也受到轉變。疫情不僅危及人的生命,也限制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嚴重程度及不確定性成為影響個人心理健康的壓力源。因此本文將探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高齡者參與遠距學習之疫情焦慮、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情形,進而分析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開放性和社會支持與的是否可調節其中關係。本研究以社區大學實施遠距學習課程班級之45歲至65歲中高齡學員,且有在疫情中參與五次以上的遠距學習課程經驗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問卷共回收31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89.71%。本研究工具有Bernardo等學者編製的疫情焦慮量表(Coronavirus Pandemic Anxiety Scale)、科技焦慮量表(Technology Anxiety Scale)、參考多位學者之學習滿意度量表(Learning Satisfaction Scale)、Saucier (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特質量表(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以及Sherbourne和Stewart (1991)的社會支持量表,並以紙本問卷進行發放。本研究分析方法採用多元階層迴歸分析(multipl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研究結果顯示疫情焦慮與學習滿意度呈現正向相關,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呈現負向相關,外向性與開放性對於焦慮來源與學習滿意度不具調節效果,社會支持可以調節科技焦慮和學習滿意度之關係,意即社會支持高之中高齡者,科技焦慮越低時,學習滿意度越高;社會支持低之中高齡者,科技焦慮越高時,學習滿意度越低。
  • Item
    中高齡者行動支付接受與拒斥因子模式之發展與驗證
    (2022) 陳彥如; Chen, Yen-Ju
    現今科技進步蓬勃發展,我國網際網路及智慧型手機普及化。支付型態也隨之改變,行動支付為人們帶來便利及個人化。因此,行動支付也成為目前支付方式的焦點。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的目的不盡相同,若能掌握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的意圖,將可提高中高齡者對科技的接納度及使用率,進而提高其生活品質。本研究旨在了解促進及抗性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之預測因子,本研究理論以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為基礎,以探究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之預測因子進行探討與驗證。本研究方法為混合設計,本研究共有兩個研究分別採用深度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兩個研究之研究對象皆為45歲以上之中高齡者。研究一為深度訪談法,訪談20位受試者(50-77歲),探究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的接受與拒斥之因子,以建立後續量表及模式基礎。研究二為進行問卷調查法,研究二之研究工具有研究者自編的行動支付接受量表、行動支付拒斥量表以及Yang等人(2015)、Yeh(2020)與Oliveira等人(2016)的量表改編之行動支付行為量表,設計本研究之問卷後,將各量表透過以預試確立信效度後,正式施測以立意抽樣,包含紙本與網路問卷,共計回收386份有效問卷,再以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來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行動支付接受與拒斥模型,以深入了解增進或阻礙中高齡者採用行動支付的因素。研究結果為不論是接受模式或是拒斥模式,在行動支付有用性與不有用性的部分,皆對使用態度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在社會影響與缺乏社會影響皆對有用性與不有用性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使用態度對使用行為皆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1)行動支付接受模式:僅行動支付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顯著正向之預測效果,而社會影響對行動支付易用性不具顯著之預測效果,且行動支付易用性對使用態度不具顯著之預測效果。(2)行動支付拒斥模式:缺乏社會影響、缺乏隱私保護、不易用性、不有用性皆對使用態度有顯著之預測效果,但不易用性對不有用性不具有顯著之預測效果。
  • Item
    中高齡者之寵物互動與幸福感:外向性、神經質、焦慮依附之調節效果
    (2021) 蔡靖涵; Tsai, Ching-Han
    現今臺灣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許多人養寵物取代孩子,中高齡者也常以寵物相伴,然而,從過去研究中卻發現關於中高齡者飼養寵物之幸福感有分歧的結果,部分研究指出中高齡者養寵物能身心健康,卻也有研究反駁此說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高齡者飼養不同寵物在寵物互動方式上與幸福感上的差異,並以外向性特質、神經質特質及焦慮依附程度調節中高齡者與寵物互動時間和幸福感的關係。本研究以全台灣飼養狗或貓的45歲以上中高齡者為研究對象,在預試階段抽樣85人(74份有效),旨在透過因素分析確認量表構念,其中女性佔74%,而正式問卷共招募292位受試者(232份有效),旨在進行假設之驗證,其中女性佔84%。本研究工具有研究者自編的寵物互動量表、Ryff(1989)所編製的幸福感量表、Sauc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以及Zilcha-Mano等人(2011)之寵物依附問卷,並透過網路google表單發放問卷。本研究透過因素分析將中高齡者與寵物的互動分為互動型照顧、非互動型照顧、互動型陪伴與非互動型陪伴,其中互動型陪伴與非互動型陪伴在與幸福感的關聯上相似,故將兩種陪伴型態合併為「陪伴」。另外,本研究透過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發現中高齡者飼養狗較飼養貓需要提供更多的互動型照顧,但中高齡者飼養狗或貓在幸福感上是沒有差異的。在調節效果方面,本研究以迴歸分析探討變項間的關聯與交互作用,外性向及神經質能部分調節中高齡者和寵物互動時間與幸福感的關聯:外向性高之中高齡者與寵物互動時間增加時,其幸福感提升程度較外向性低者來的大;神經質高之中高齡者與寵物互動時間增加時,其幸福感會下降,但神經質低之中高齡者則幸福感持平。焦慮依附程度能調節中高齡者和寵物互動時間與幸福感的關聯:隨著中高齡者與寵物互動時間增加,焦慮依附程度高之中高齡者的幸福感會降低,而焦慮依附程度低之中高齡者的幸福感會提升。
  • Item
    以社會行銷觀點探討中高齡族群捐血動機之研究
    (2022) 王景雲; Wang, Jing-Yun
    本研究欲以社會行銷觀點探討探討中高齡族群從事捐血行為的影響因素,透過Azjen(1985)所提出計畫行為理論中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瞭解中高齡族群參與捐血活動之「行為意圖」後,整合中高齡族群參與捐血的行為模式,瞭解影響行為之重要變數,進一步在研究結果中,結合社會行銷產品、價格、推廣、通路之具體建議,提供相關單位政策參考,促進中高齡族群捐血行為。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有捐血經驗之中高齡族群為受測對象發放紙本問卷調查,所得有效樣本440份。主要研究發現:(一)中高齡族群對捐血意圖之態度會影響其捐血行為意圖。;(二)中高齡族群對捐血意圖之主觀規範會影響其捐血行為意圖;(三)中高齡族群對捐血意圖之自覺行為控制會影響其捐血行為意圖;(四)中高齡族群對捐血意圖之行銷認知會影響其捐血行為意圖。最後於文末,根據研究結果以社會行銷觀點,針對計畫行為理論進行分析,結合社會行銷4P具體建議,以提供未來研究,及台灣血液基金會等相關募血單位作為行銷策略參考,希望能提升中高齡捐血行為之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