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庇護工場評鑑指標之研究:策略地圖的觀點
    (2012) 李靆鎂
    因應人權保障,2007年所修訂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庇護工場評鑑列為法定業務,主管機關以評鑑來瞭解執行績效,期能提升績效。然各界反彈及質疑不斷。故本研究以臺北市庇護工場評鑑指標為對象進行實證探討,設定四個研究問題:瞭解庇護工場評鑑現況為何?瞭解合宜的庇護工場評鑑指標為何?探究以策略地圖檢核庇護工場評鑑指標的可行性為何?對現行庇護工場評鑑指標提出可行建議。 本研究分六階段實施進行原指標歸類為策略地圖的四大構面,第一階段焦點座談、第二階段以立意抽樣選擇臺北市所有庇護工場進行問卷調查、第三階段進行專家問卷調查,第四階段與本研究歸類作比較,完成庇護工場策略地圖指標,第五階段與新北市指標及策略地圖無形資產價值作比較,即形成庇護工場策略地圖,第六階段再與企業及NPO的策略地圖作比較,即完成本研究實施。 研究結論分參大項敘述,壹、臺北市評鑑現況的SWOT分析,優勢:較多庇護員工的庇護工場成績較優、母機構較大之庇護工場評鑑成績較優、目前評鑑流程已發展周延且配套多、目前指標的發展量多且細緻、庇護員工管理指標多是有助評鑑發展。劣勢:小機構資源較少評鑑成績較不佳、員工對庇護工場目標不清不利發展、評鑑考核之時程太近耗費資源、部分指標的內容不妥易受質疑、缺乏回應性指標客觀性不夠、四大構面不平衡不利長遠發展。機會:成績全面提升是調整評鑑方式的時機點、雙目標的共識是發展共同願景的好時機、引介企管概念是穩定庇護工場與發展的好時機。四、威脅:質疑庇護工場定位不明、成效說不清致外界質疑績效不彰、非協力合作的夥伴關係限制庇護工場的發展、外在的辨識度不高難受認同。貳、庇護工場評鑑指標合宜性的探討之結論,一、評鑑指標的調整:平衡四大構面、增加回應性指標、發掘各構面策略連結的價值。二、策略地圖連結無形資產價值的結論。參、策略地圖具有檢核評鑑指標的可行性:可彰顯庇護工場特色的價值、方便使用於庇護工場績效檢核的工具。 本研究建議:壹、庇護工場評鑑現況研究結果建議:發展認證模式取代評鑑監督機制、運用經常性輔導的配套機制提昇小機構績效、引企業優勢結合服務以強化庇護工場之價值、目標自決破除定位不明的迷思、提高庇護工場辨識度以提昇服務認同及訂單績效、以顧客服務概念建立與主管機關間夥伴關係才能提升自主權、持續以雙目標為願景提升庇護工場績效、加強全員策略行動之課程以提高目標達成、增強使命感教育強化組織及人力資本。貳、合宜庇護工場指標為何的研究結果建議:建立具模式的指標架構以輔認證模式之發展、指標的構面平衡以利永續發展、運用回應性指標使指標內容更趨時代潮流。參、運用策略地圖檢核指標可行性之研究結果建議:重新思考以策略地圖建立評鑑指標。 未來研究建議可擴大探討庇護工場評鑑制度、庇護工場認證模式、庇護工場成效管理、庇護工場經營管理模式,亦可參考本研究建立之庇護工場策略地圖,選擇幾家庇護工場進行個案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