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臺灣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的系統性分析與未來展望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012-11-01) 李明芬; 張德永; 洪櫻純 
  • Item
    以整全實踐典範開展綠色實踐社群之深度對話與群體創生-公眾參與科技實踐的新典範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李明芬
    本研究計劃將探討的綠色科技與人文之識建構和整全實踐,其所根基的生命整體觀與健康整全觀乃以人類之間、人與土地環境之間、以及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倫理實踐為核心,藉由綠色實踐社群社群所創造的參與、對話、行動、反省、實踐的學習體驗,這幾個層次的整全實踐也將與知識的整合得以充份結合。 本研究將融合整全理論與深度對話理論探討綠色實踐社群之網絡創生歷程及集體智慧實踐。本研究期望探討參與本研究計劃之綠色實踐社群如何從學習型社群邁向整全實踐社群,以及如何以綠色實踐社群社群為基礎開展更廣的自組織及自創生之社群網絡,並進一步以自組創生之整全實踐網絡推展有利整全健康之公共政策。 本研究為兩年期之研究計劃,所運用之研究方法包括個案研究、世界咖啡館整全設計、世界咖啡館深度對話引導、文本分析以及理論建構。兩年的研究問題分別為:(一) 綠色實踐社群領導者為何投入綠色生活的實踐?有何召喚與願景?(二) 綠色實踐社群領導者如何帶領社群穿越挑戰,創造內在生命的英雄旅程?(三) 綠色實踐社群領導者與生活實踐者可以如何喚起社會公眾的熱情和參與?(四) 綠色實踐社群領導者與生活實踐者可以如何有力地連結創生及群我實現? 兩年之研究期程期望能達到以下幾個研究任務與目標:(一)綠色實踐社群「社群領導者」之活動方案設計的文本分析、生命轉化歷程分析和整全實踐模式分析。(二)綠色實踐社群「社群團隊」之團隊參與式方案之文本分析、「社群團隊」之生命轉化歷程分析和「社群團隊」之整全實踐模式分析。(三)綠色實踐社群「跨社群創生網絡」之網絡生命創生歷程分析、「社群創生網絡」之共同文化建構圖像、「社群創生網絡」之公共政策參與及倡議和「整全實踐」中型理論之建構。
  • Item
    社區大學組織發展與課程管理互動過程之研究--以台北市及桃園縣兩所社區大學為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7-31) 張德永; 李明芬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大學如何面對現有的社會環境與成人學習市場需求等結構性氛圍,並分析在不同的組織發展階段,社區大學如何於貫徹實踐核心理念的掙扎中,與課程管理機制進行協議及互動,而在有限的選擇中尋找社大的定位、特色與出路。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二: 一、探討外部社會環境及成人學習市場需求如何影響社區大學的組織發展與運作。 二、探討社區大學在組織發展各階段過程中之課程管理(規劃與實施)型態。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取向之行動研究法,藉由文件分析、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等技術進行兩個研究個案的資料蒐集,透過行動研究設計的計畫、行動、觀察、反思以及再計畫等循環性過程,研究結果將得到深入的分析與結論。
  • Item
    綠色實踐社群和公眾參與永續行動的創新協作—成人環境教育方案的群體建構與整全實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4-07-31) 李明芬; 洪櫻純; 王順美; 秦秀蘭
  • Item
    以全觀的系統思惟探討「整全健康」之知識建構與社會實踐---非制式學習社群參與有機健康學習之整全系統設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李明芬; 黃靖惠; 陳焜銘; 洪文斌
    本研究計劃將探討的有機健康的知識建構與整全實踐,其所根基的生命整體觀與健 康整全觀乃以人類之間、人與土地環境之間、以及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倫理實踐為核 心,藉由非制式學習所創造的參與、對話、行動、反省、實踐的學習體驗,這幾個層次 的倫理實踐也將與知識的整合得以充份結合。 本研究計劃規畫以三年的時間從「全觀的系統思惟」探討「非制式學習社群」有機 健康學習的知識建構與整全系統設計的參與實踐。以下簡要敘述本研究計劃之研究目 的:  建構整全有機健康之知識系統與整全實踐策略,以推廣整全健康之實踐。  引導非制式學習社群從實證知識的獲取,提升至社群之深度對話,以及知識之轉化 及統整,社群之公共參與,以推動有利環境生態及整全健康之政策。  回歸環境永續的核心價值,建立整全的有機健康意識,推廣整全有機健康 之全球意識與社會實踐。 第一年的研究方法主要為文本分析、深度晤談、焦點訪談與理論建構,除了 分析有機健康及有機環保之知識網絡,及社會公眾的知識建構,也整合「全觀系統思惟」 與「整全有機論世界觀」之內涵,藉由「專家焦點座談」與「深度晤談」,汲取其有機 健康之豐厚多元知識,以根據哈柏馬斯之「知識建構理論」,統整「整全」之有機健康 知識系統。 第二年則以「世界咖啡館」創造非制式學習社群對於有機健康之整全知識與實踐之 集體智慧,並運用『參與式設計』進行非制式學習社群之「方案設計」,和組織之間可 以策略合作之系列課程與活動,乃至跨組織之共同系列課程與活動。 第三年主要在融合世界咖啡館的生命故事分享、深度對話、觀點連結、知識統整, 根據「內容設計」、「介面設計」和「系統設計」之原則,建構「網路世界咖啡館」。並 且以「參與式設計」和「系統設計理論」設計組織內與跨組織間之體驗、創新、整全之 學習課程。 本研究所欲建構之整全學習系統將是一個創造有機健康之深度對話與整全實踐的 「網路世界咖啡館」,透過網路的深度對話與知識之反省,促成非制式學習社群知識建 構與實踐之轉化,並持續地進行環境永續、環境倫理和整全健康的終身學習。
  • Item
    非正規學習課程認證研究
    (教育部, 2010-01-31) 李明芬
  • Item
    終身學習的新典範
    (2010-05-02) 李明芬
  • Item
    高齡者志工之生活型態與靈性健康初探
    (2010-05-22) 洪櫻純; 李明芬; 高琦玲; 邱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