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29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6-10-??) 劉宏文認識論是傳統西方哲學對知識的主張及理論,大體上可區分為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兩派。理性主義主張知識的本質及來源是生而具有的,人類有先天自明的知識,經由演繹法的推論而建立知識系統。而經驗主義者認為知識來自經驗與觀察;雖有若干理性知識存在,但理性基本上是一種能力而非知識,經驗主義者主要以歸納法建立了知識系統。 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之後,科學迅速發展,建基於科學方法上的知識大量累積,使人們體認到科學方法才是知識建立的根本。19世紀初,英國哲學家孔德等人提出實證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將科學方法應用到所有經驗的世界,認為觀察、理論、實證是科學及一切知識的本質。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科學理論不斷的提出與修正,對科學本質的看法也有所改變;以波普爾、拉卡脫斯及庫恩為代表的科學哲學家,從科學的本身及科學發展的歷史對科學的本質提出不同的看法 。認為科學的本質不在實證,而在否認,科學不是最後的真理,而是科學社群共同的理念。 皮亞傑是20世紀對教育理論影響深遠的學者之一,他自認為是一個討論知識來源及成長的發生認識論者,他的心理發展階段論及概念生態的理論成為建構主義認識論的重要組成。 建構主義超越了傳統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認識論觀點,認為知識不是客觀的本有,而是主觀的認定。但理性也有其範圍,只承認個人經驗所能達到的實在。 此外科學哲學的發展也豐富了建構主義的內涵。 基於建構主義對知識本質的看法及主動建構的特質,科學教育就必須注意到學生迷思概念的改變及科學概念的建立。教師只是知識的中介者,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瞭解及體認知識建構的社會情境也是本文討論的內容。Item 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7-11-??) 林明瑞人們周遭的環境問題是極為錯綜複雜,傳統的科學教育訓練模式似乎不足以教導學生應付其生活周遭,乃至全球性的環保問題。目前STS的教學法已大致發展成既定的科學教學模式,和環境教育的目標及目的有頗多相同及相通之處。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將STS教學模式應用於環境教育的教學上,讓學生選擇其認為重要的環境議題,透過科學及技學的態度與方法,要能覺知問題起因及其重要性,再經由客觀分析及公開研討等方式,尋求適當的解決策略與方法;並在培養學生面對環境議題時,能以負責的態度,採取適當的行動,以解決問題。本文中並就如何以STS教學模式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提出詳盡說明,供各位參考,並期盼教師能就筆者建議模式,按學生程度、學校課程安排……等因素,作適當的取捨與調整。Item 科教課程模式(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6-05-??) 蘇宏仁Item 科學素養的省思(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9-09-??) 林樹聲全民科學素養的培育自80年代以來已成為科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有關科學素養的定義和內容至今仍有學者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在多元文化的理念興起之後,更促使我們思索在非西方的情境下,本國科學教育所要培育學習之科學素養所應涵蓋的向度。基本上,科學素養代表著一組目標的集合,它同時也具有涵養上的多元性和層次性。至於培養全民科學素養的目的,應回歸到學習者之主體性來思考,讓學習者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找到科學在自己生活中的定位,這樣的科學素養之提倡才別具意義。而科學素養的培育也應該是一動態和連續的過程,充分整合制式和非制式的學習機會,並促進學習者將所具備的科學素養落實到生活中的行動,都將是未來科學教育於倡導終身學習的社會中必須努力的方向。Item 知識的統整與應用(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7-11-??) 劉宏文; 張惠博傳統上,科學教師對科學知識的看法,仍然沿襲十九世紀以來邏輯實證主義對知識的主張,將科學知識視為客觀存在的事實。持此信念的教師,在進行課室教學時,往往採用講述法來呈現科學知識。認為教師只要口齒清晰,語詞生動,內容條理分明,並輔以課後的反覆練習與考試,即能達到科學教學的目的。本文透過對某位國中理化教師課室教學的觀察,一方面探討教師所呈現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本質的關係,另一方面則討論了講述法本身對知識的立場,及知識傳達的侷限性。將科學教學由知識的傳達與獲取的觀點,擴增為統整與應用的層面,學生才能有真正理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