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29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攜手計畫數學補救教學課程決定與教學實施之探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5-03-??) 徐偉民; 劉曼麗; Wei-Min Hsu; Man-Li Liu本研究採用教學觀察與訪談、問卷調查的方法,來瞭解教師在攜手計畫數學補救教學中,其課程決定與教學實施的情況。有8 位、300 位高屏地區教師分別接受觀察訪談與問卷調查。在觀察與訪談中發現,教師補救教學時,以使用概念與計算的問題為主,先進行全班例題的講解,再讓學生個別練習與進行指導,以達熟練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表示會根據學生程度來決定課程,但由於學生程度落差大,所以採用學生原年級的數學教科書為補救教學之主要內容,而學生程度的落差也讓教師在教學時感到困難。問卷調查的結果與觀察訪談的結果相當一致,約8 成左右教師表示在課程決定和教學實施上有困難,未來研究者宜針對補救課程教材與教學策略兩方面來提供現場教師的協助。Item 國小幾何教材內容之比較:以臺灣與芬蘭為例(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2-09-??) 徐偉民; 董修齊; Wei-Min Hsu; Hsiu-Chi 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與芬蘭國小數學教科書,在幾何教材內容呈現的異同。研究對象為晝灣康軒版和芬蘭WSOY版教科書,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以課程目標和數學問題為分析單位,依研究者設計的分析類目,來分析兩國幾何教材目標和內容呈現的特色。研究結果顯示,在幾何教材目標上,兩國皆強調透過操作來理解幾何形體的性質;在幾何教材內容上,兩國教科書中的幾何問題都以幾何形體的辨識與建置最多;不論是在教材目標和內容上,兩國空間幾何內容所占的比例都偏低。此外,本研究也發現,臺灣幾何問題多使用圖形和文字來呈現,並意圖經由解題結果來歸納和發現幾何形體的特色或定義:而芬蘭幾何問題的呈現則以圓形為主。兩國教材中,幾何概念呈現的順序和結構大致符合van Hide幾何思考和發展的理論。Item 師資培育數學課程對國小教師數學教學意象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0-12-??) 徐偉民; 張國綱; Wei-Min Hsu; Koukung Chang本研究針對的位暑期進修的國小教師,採用個案研究法,以探究師資培育「普通數學」課程對現職教師數學教學意象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參與教師在研究前,具有「引導發現理性邏輯」的數學教學意象,偏向靜態穩定的數學知識觀,係從理論的觀點來看數學的學習,且大多有負面的數學學習經驗。在經過師資培育的普通數學課程學習後,多數教師經歷和以往不同的數學學習經驗和體會,而調整了原有對數學知識的觀點,且對互動理解的數學學習有具體的理解,進而形成「探究思考走出迷宮」的教學意象。本研究發現,學習經驗的改變可能是使教師數學教學意象移動的關鍵,這樣的發現也呼應了學習經驗是教學意象發展基礎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