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家長預防措施與子女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和吸菸行為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12-??) 賴香如; 吳德敏; 邱詩揚; 李碧霞; 趙國欣; 鍾宜君; 李欣憶; 劉姿鈺父母親是影響下一代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父母的教養方式和督導可防範子女出現偏差行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國、高中職學生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 的現況,不探討其與學生菸害知識、態度和行為間的關係。 研究者招募對建構無菸校園有興趣的宜蘭縣六所國中和高中職為調查學校,採隨機取樣抽出每校每年級2班的學生和家長為樣本。針對抽出的36班133對親子, 分別以學生和家長版結構式自填問卷為工具進行資料蒐集,有效配對問卷共計1175份,回收率為87.4%。最後,利用SPSS11.0進行複迴歸和邏輯迴 歸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1.學生的菸害知識答對率在七成以上;反菸態度偏正向;約19.0%的人曾經吸菸。 2.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執行的情形在偶而與經常之間,其中又以管控零用錢、重視傾聽和子女教養等層面做得比較好,但在家長反菸角色學習層面上做得比較 差。 3.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與學生的菸害知識無關,但與反菸態度和吸菸行為有關。當父母的預防措施做得越好,學生的反菸態度越正向,越不會成為吸菸者。 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推動預防子女吸菸之親職教育,協助家長解決相關之困境,以間接降低青少年吸菸率。Item 探討大一學生的吸菸行為(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5-12-??) 劉美媛; 呂昌明本研究目的乃是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北縣某大學大一學生的吸菸行為,以瞭解大一學生的吸菸階段分期及不同吸菸階段與自我效能以及決策權衡的相關。以北縣某 大學之全體大一學生為對象,採隨機集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最後取得有效樣本1216人。樣本平均年19.3歲,在吸菸階段的分類上有84.9%為無意圖嘗 試期、2.2%為意圖嘗試期、0.7%為準備嘗試期、4.4%為無意圖戒除期,1.4%別為意圖戒除期與準備戒除期,1.2%為戒除行動期,3.7%為戒 除維持期。在吸菸自我效能/誘惑、吸菸好處意兖及吸菸決策權衝方面,在無意圖試期的T分數最低,無著意圖/準備嘗試期而陸續增加,在無意圖戒除期時達到最 高,隨著意圖/準備戒除期、戒行動/維持而逐漸降低。在吸菸壞處同意度方面,呈現反向的線性關係。吸菸自我效能/誘惑及決策權衡在不同的吸菸階段皆有顯著 差異存在(p<.001),其解釋變異量從13%~51%。研究結果支持跨理論模式的有用性,並提供教育者作為發展不同吸菸階段介入以促進菸害防制 的參考。Item 臺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自我概念、親子適應及友伴關係與其吸菸行為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0-05-??) 馬藹屏; 嚴道; 黃松元; 陳政友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了解臺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自我概念、親子 適應及友伴關係與其吸菸行為與其間之分佈、關聯性及區別性等各種關係。 本研究以八十六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及臺北縣各國小五年級及六年級之全體學 生為研究母群,抽取二十二校為樣本學校,於每一樣本學校之五年級及六年級中 以隨機抽樣法各抽取一班,以該班學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以自編之調查表為 研究工具,計得有效調查表1500份。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吸菸者佔2.9,包括幾乎每天吸菸者(0.3)、偶爾吸菸者(0.5)及過去經常或偶爾 吸菸,但現在已不再吸菸者(2.1);非吸菸者佔97.1,包括曾經嘗試過,但現在已不 再吸菸者(15.5)及從來沒有吸過菸者(81.6) 二、整體而言,受試者有正向之自我概念、尚佳之親子適應及良好之友伴關係, 惟自我批評傾向較高。 三、受試者之社會人口學變項中,計有性別、父親教育程度及父親所從事的行業 等三個變項與其是否為吸菸者之間有顯著之關聯性。 四、受試者之社會參考團體是否吸菸與其是否為吸菸者之間均有顯著之關聯性。 五、總自我概念、親子適應及友伴關係對受試者是否為吸菸者之區別力分別為 2.2、1.3及0.7。Item 高職全校無菸策略和班級預防吸菸教學介入之成效(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5-12-??) 賴香如; 吳德敏; 李碧霞; 祝年豐; 趙國欣學校長久以來都是預防青少年吸菸的重要據點,主要從政策、環境和課程方面著手。本研究旨在探應全校無菸策略和班級預防吸菸教學對高職學生菸害相關知識、態 度、行為和技能的影響。 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選取臺灣北部某縣市三所高職一至三年級18班515名學生為對象,並依班級分為三組。實驗組一接受全校無菸策略和六節預 防吸菸教學介入;實驗組二只接受全校無菸策略介入;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處理。在介入前後,分別進行調查,再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和卡方檢定來評估介入成效。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在全校無菸策略和班級預防吸菸教學兩層面的介入後,實驗組一的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吸菸行為、拒絕技巧和替代方案都顯著高於對照 組。2.在全校無菸策略介入後,實驗組二的反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和採用替代方案可能性均比對照組高。3.菸害知較差、拒絕技巧不足和採用替代方案可能性 較低的學生,在接受了班級預防吸菸教學介入後,其菸害知識、拒絕技巧和採用替代方案可能性均變佳。 建議高職在執 行全校無菸策略之外,仍需強化預防吸菸定,以求降低學生之吸菸行為。未來可加強與家長、社區建立反菸夥伴關係,再評估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