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電視新聞記者與新媒體工作者新聞處理差異─以公視新聞及P#新聞實驗室為例
    (2022) 曹晏郡; Tsao, Yen-chun
    數位科技進步,使得網路、行動裝置、社群平台發展蓬勃,社會大眾要想了解最即時的訊息,不再只依靠電視、報紙等傳播媒介,而是隨時隨地都能利用行動裝置來獲取,這也連帶影響到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當網路等平台逐漸取代電視新聞,成為民眾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時,電視台也開始轉型、朝新媒體領域發展。因此,傳統電視新聞記者和新媒體工作者間,在新聞處理和詮釋方面有何不同,也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探討電視新聞記者和新媒體工作者,對於新聞詮釋和處理等不同,是否會造成新聞價值等相關影響。以公共電視新聞部的採訪組和P#新聞實驗室為主軸,針對公共電視的中高階決策主管、執行主管、新聞記者及新媒體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以期了解在新媒體時代下,公共電視所採取的相關因應策略,以及新聞記者和新媒體工作者的組織、人員差異,對於新聞處理、篩選等觀念是否會涉及新聞守門人、新聞倫理等議題。
  • Item
    台灣公共電視媒體經營OTT影音平台的策略與挑戰-以公視+為例
    (2022) 陳淑芳; Chen, Shu-Fang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一向以傳播新知為主要任務的媒體也受到非常大的衝擊,OTT 產業順勢躍起,不僅改變民眾的收視行為,更衝擊台灣的內容產業。各類媒體的轉型已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來面臨迅速興起的新媒體衝擊,此時,電視媒體經營也必須調整以因應新媒體時代所帶來巨大轉變。  公共電視於2015年成立公視+7網站,原意為服務無法準時收視的閱聽人,而後因應國際OTT平台的崛起,因而在2017年將公視+7網站轉型為公視+平台,提供全面OTT影音服務。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及文化內容策進院,每年都針對電視產業公佈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面對網路的跨平台競爭,作為中立傳播媒介為主要目的之公共媒體因應產業衝擊所做的轉型益發顯得重要,但卻無公共媒體相關的研究調查。   本研究將透過深度訪談方式,探討台灣公共電視媒體在OTT產業崛起後所面臨的各種經營挑戰,及公共電視成立公視+的策略佈局,以面對未來科技的變化。
  • Item
    視頻博客閱聽眾使用行為之研究
    (2021) 張詩; Zhang, Shi
    在新媒體大環境下自媒體的迅速發展,閱聽眾的媒體體驗逐漸升級,便會產生更加多元化的互動需求,他們也開始習慣於使用社交媒體來分享記憶、想法、觀點、經驗及心態,並且通過各種社群媒體平台實現虛擬空間的交流及互動。 這兩年來,短視頻行業出現了迅猛爆發式的發展,我們開始接受以短視頻為主要形式出現的訊息。視頻博客即VLOG(Video Blog),是博客(Blog)的變體,也稱為視頻網路日誌。作為短視頻行業的成果之一,視頻博客逐漸獲得更多人的關注,並且佔據行業的風口,其熱度和人氣也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爆炸性增長。作為記錄真實生活的媒介,視頻博客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也帶動了一種新的社交趨勢,其所承載的終極目的便是網路上的社交和互動。 因此本研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為理論基礎,以閱聽眾的使用行為為主軸作為本研究之方向,來探討視頻博客閱聽眾的基本特質、使用動機、使用情況以及這三者與使用滿足程度之間的差異情形。研究發現,視頻博客閱聽眾之性別在滿足程度上無顯著差異,年齡、教育程度和使用情況皆在滿足程度的維持社交、獲取資訊兩種構面上有顯著差異。最後視頻博客閱聽眾之使用動機與使用滿足程度的關聯性為顯著正向相關。 本研究旨在希望瞭解他們對媒體需求的同時,增進閱聽眾的滿足程度,並且能提升視頻博客的整體質量,將其社交屬性發揮到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