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4
  • Item
    消費者對化妝品網路商店服務內容需求之研究
    (2011) 林盈志; Ying-Chih Lin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化妝品網路商店之服務內容,首先採用內容分析法瞭解57間化妝品網路商店提供之服務內容現況。接著透過網路問卷調查法,針對曾有化妝品網路商店購買經驗之消費者進行施測,總計回收485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以瞭解消費者對於化妝品網路商店服務內容之需求,並進一步比較化妝品網路商店提供之服務內容與消費者需求之服務內容有何差異。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化妝品網路商店互動服務內容以「顧客協助」提供比例最高,「娛樂」提供比例最低;其交易服務內容以「安全機制」提供比例最高,「付費系統」提供比例最低。 二、消費者對化妝品網路商店互動服務內容需求程度以「顧客協助」較高,「娛樂」較低;對交易服務內容需求程度以「物流服務」較高,「付費系統」較低。 三、消費者對化妝品網路商店互動服務內容需求程度會因「性別」與「化妝品網路商店平均每次瀏覽時間」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消費者對化妝品網路商店交易服務內容需求程度會因「性別」、「年齡」、「月收入」、「網路購物使用資歷」、「化妝品網路商店使用資歷」與「化妝品網路商店平均每次瀏覽時間」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化妝品網路商店提供之「反應機制」、「平台設計」、「物流服務」與「安全機制」服務內容與消費者需求落差最大。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化妝品網路商店業者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使用者對共創故事網站服務功能需求之研究
    (2011) 黃資閔; Huang Tzu-min
    本研究企圖了解不同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服務功能的需求,以期讓說故事工具能達到長期且廣泛的運用。透過內容分析法,共創說故事網站服務功能得以被了解;在使用者方面,則以網路調查法探討其對服務功能的需求,總計回收255份有效問卷。並進一步分析比較共創說故事網站所提供服務功能與使用者需求間的差異。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共創說故事網站資訊類服務內容以「顧客協助」提供比例最高,「商業資訊」提供比例最低;其互動類服務內容以「雙向溝通」提供比例最高,「交易」提供比例最低 二、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資訊類服務內容需求程度以「非商業資訊」較高,「商業資訊」較低;對互動類服務內容需求程度以「自主控制」較高,「雙向溝通」較低。 三、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商業資訊」服務功能需求程度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交易」服務功能需求程度會因「使用資歷」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交易」和「自主控制」服務功能需求程度會因「使用頻率」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共創說故事網站提供之「非商業資訊」服務功能與使用者需求落差最大 七、共創說故事網站提供之「雙向溝通」和「自主控制」服務功能與使用者需求落差最大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共創說故事網站經營者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以FaceBook進行兒童英文課後輔導之研究
    (2011) 王勁文; CHIN-WEN WANG
    今天台灣英文教育環境仍面臨許多困境,包含學習環境的限制,使學生接觸英文的時間相當短暫,僅限於課堂活動的時間,利用網路平台增加學生學習英文的時間已經成為未來的教學趨勢,而諸多研究發現利用網路合作學習及網路輔導學習對於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皆有明顯的成效,所以本研究以網路社群平台-Facebook作為研究的工具,而英文輔導教學活動以Mazman and Usluel(2010)提出的Facebook教育功能:溝通、合作、分享做為設計課程活動的理論。   本研究目的主要有三:了解使用Facebook應用於教育的情況,透過實證了解學習者使用Facebook的學習動機,探討實施Facebook輔導教學的學習成效。研究方法採取準實驗研究法設計。研究對象為某連鎖補習班六十位學生,細分為兩組,各為三十人。研究時間為期六週。研究工具包括英文成效測驗卷、學生學習動機問卷、英文輔導學習之教案與教材。資料處理與分析採量化的方式,本研究分別在教學後,兩組學生進行英文學習動機量表的問卷調查與英文成效測驗。並於課程實施後將學習動機量表、成效測驗之總分,以SPSS軟體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出透過Facebook學習後,學習情況分析結果,外在學習動機的影響高於內在學習動機,而在學習成效上Facebook輔導組也顯著優於傳統教室輔導組。
  • Item
    故宮博物院網路商店功能與行銷策略之研究
    (2011) 黃子芸
    近年來因應網路媒體之新趨勢,國內外部分大型博物館在網際網路上架設博物館網路商店平臺以供大眾上網購買博物館文化商品,雖帶給了博物館跨域行銷的可能性,但據統計報導顯示,雖然實體商店的營收逐年增加,但國內故宮網路商店營收仍未達預期,顯示博物館網路商店不能僅直接將商品移植至網路通路,必須了解其功能定位並思考其內容、服務與行銷策略等要素,才能有效進行整體性策略的改善。因此本研究先了解國內外博物館具有網路商店平臺之網站內容與提供之服務現況,再進一步針對國內故宮博物院自2006年起至2011年5月委由漢偉資訊公司所經營之網路商店進行研究,透過決策單位和營運單位兩方面之深度訪談了解故宮博物院經營網路商店營運現況、功能定位以及遭遇困難,並進一步分析其適宜的行銷策略以及未來趨向,以供同類型博物館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故宮博物館網路商店肩負著拓展通路、服務觀眾以及行銷博物館的功能,而在呈現商品文物背景意涵資訊的教育行銷策略中,博物館網路商店透過網路平臺可系統性呈現圖像與文字資訊的特質與檢索功能,比起實體商店對於博物館商店的教育推廣使命更得以體現。未來的博物館網路商店也將更重視虛實整合、跨博物館整合並結合新型態網路服務與虛擬商品等。因此本研究建議博物館在建構網路商店時需重視其教育意涵,並密切配合館內相關資源,另一方面則需加強與網路消費者的互動,設計既符合博物館使命,又可以達到拓展通路、增進營收之博物館網路商店。
  • Item
    個性化浮水印嵌入個人化郵票之合成技術
    (2011) 黃睿騰; Huang, Jui-Teng
    本論文利用個人化郵票做為載體,選出其中的青色版做為實驗用區域,將個性化浮水印圖像隱藏在內,以達到個人資訊隱藏於個人化郵票之目的,過程中設計合成技術以利網點加密形成個性化浮水印。方法為以數位半色調技術製作網點背景,在背景範圍內所選取的網點是同步性位移,選取邊框與背景網點位移後即產生加密浮水印。再利用本研究的程式批次產生隱藏的浮水印圖像資訊,可提高製作多樣化隱藏內容的獨特性,並減少網點位移後由肉眼觀看的不連續瑕疵,讓圖像看來愈加平順美觀。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榮獲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作為郵票設計主題,將個人姓名隱藏於郵票附箋,藉以向臺灣師大默默辛苦付出的教職員生致敬,提高郵票本身的收藏價值,亦具有個性化輸出及文化創意之加值應用。
  • Item
    3D點矩陣全像片加值應用之研究─以「福爾摩莎的奇幻旅程」穿山甲動畫角色為例
    (2011) 盧靜璇; Jing-Syuan Lu
    長久以來學術界對於全像技術的論述,多半著重於立體顯示及防偽特性,相關創意整合之研究較少,但全像片的特殊光影效果不僅僅可應用在防偽功能,其炫麗的光彩特質更具藝術創作價值。本研究目的之一,以2009年經濟部4C數位內容競賽動畫組優選作品─師大校友鍾語桐「福爾摩莎的奇幻旅程」為設計素材,藉由程式運算,將其動畫主角之一穿山甲3D模型,設計出全像動態的光影變化與3D點矩陣全像圖;研究目的之二,製作3D點矩陣全像片之加值產品,並以台灣原住民鄒族神話「穿山甲救人」傳說為加值產品作故事行銷包裝。本研究將科技技術、藝術設計與故事行銷三者進行結合,運用全像科技高防偽門檻以保護藝術設計內容,讓藝術設計為全像科技添上一層加值的外衣,透過故事行銷使加值產品走入人們生活,展現其發展潛力與應用可能性。
  • Item
    影響消費者參與企業微網誌互動之動機研究-以Plurk為例
    (2011) 何芝宜
    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趨向成熟,許多新興的網路服務、社群平台也隨之興起。2006年微網誌服務推出,並迅速在世界造成一股風氣,人們使用網路的習慣及觀念也隨之改變;許多企業深諳人潮就是錢潮的道理,看準了微網誌的行銷潛力,紛紛將行銷資源投向微網誌這塊大餅,於主流微網誌平台上建立起新的行銷戰場。過往的研究顯示,微網誌是一種屬於互動性高的社交網路工具。然而,國內企業的微網誌朋友數及粉絲數量固然多,但這些企業的噗文回應數量卻往往只維持在20-30則左右,從比例來看僅佔了0.1%不到。本研究即以這個角度為出發點,透過「參與動機」及「互動行為」兩大構面,探討消費者行為。 本研究「參與動機」由Davis et al.的動機模式理論所建構,「互動行為」則立基於社會交換理論。研究結果顯示:(一)不同人口變項使用者對於參與動機無顯著差異。(二)使用者之「性別」對於互動行為之「角色積極度」達到顯著差異;「年齡」對於互動行為之「結構複雜度」及「資源價值性」達到顯著差異;「教育程度」對於互動行為之「結構複雜度」也有顯著差異。(三)噗浪的「使用頻率」及「使用時間」對於「內在動機」以及「人際互動動機」皆呈現顯著差異;「使用資歷」對於「內在動機」呈現顯著差異。(四)噗浪的「使用頻率」及「使用時間長度」對於「角色積極度」及「資源價值性」皆呈現顯著差異;「使用資歷」對於「角色積極度」呈現顯著差異。(五)參與動機對於互動行為呈現正相關性。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也針對企業經營微網誌者提出幾點建議:(一)經營微網誌的“歡樂氣氛”(二)加強與顧客溝通(三)多舉辦各式活動(四)製造話題以吸引消費者停留。而後結研究者則可以參考本研究結果,了解消費者行為後,進而探討企業微網誌廣告內容的差異對於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及差異。
  • Item
    臺灣電影明星形塑過程初探-以歌手、模特兒、偶像劇演員跨領域演出現況為例
    (2011) 林彥妤
    臺灣參與電影演出的明星,有很多都是從其他領域跨界參與演出,並非原本就是電影演員,而是在發現某幾個特定明星參與電影,對電影票房正面影響之後,那些跨領域演出的明星也開始被媒體與閱聽人稱做電影明星。在電影選角時,有時候會請當紅的明星加入演出,除了考量到演員的形象是否符合劇中角色之外,為了配合明星的個人特質,電影劇本也會特別修改成適合該明星的劇情,劇中角色的設定也會隨之更改。本研究旨在探討好萊塢明星制度與臺灣電影明星形成過程之異同,試圖了解臺灣電影明星形成的狀況,建構臺灣明星跨界電影演出的模式。主要分析的對象為臺灣跨足電影圈之明星,由於跨界演出電影的藝人為數眾多,故僅挑選在歌手、模特兒及偶像劇演員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分析。本研究採取文本分析法與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兩種研究方法,分析新聞媒體對明星跨界演出電影的文字論述,以及討論不同領域明星跨界演出電影情況的異同,並透過訪談業界相關工作者,以便進一步了解臺灣明星的培養過程,以及明星跨界演出的優缺點。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如下:好萊塢的電影明星專注於電影的演出,鮮少有跨界表演的情況;臺灣的電影明星時常是由其他領域當紅明星跨界而形成。好萊塢的明星制度與臺灣培養演藝人員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獲利,然而臺灣的明星培養缺乏明確的架構,也缺乏較紮實的訓練,因此跨界演出的情形難以避免。
  • Item
    當代藝術之圖文傳播現象研究—以後現代主義藝術家Barbara Kruger的創作為例
    (2011) 林彣全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已進入數位匯流的網絡時代,現今社會裡可以看見各種形式的傳播媒介散播著最新訊息。傳播的廣度與深度相較以往已大幅改善,它們持續扮演文化傳承中介者的角色,如今也成為藝術創作媒材的來源,為藝術表演搭建一個多元舞台。傳播科技除了可以推動藝術創意的延展,本身更融入藝術創作裡,拼貼、跨領域與複合媒材等後現代特質,使得當代藝術呈現更多元的面向。本論文試圖透過後現代主義論點與傳播理論,解析為社會大眾帶來不同認知與創新美感的當代藝術,讓觀者可以經由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與觀點,了解受到傳播媒介所呈現的日常生活奇觀。 Barbara Kruger因循其媒體工作背景善用廣告意味的圖文符號進行創作,在當代藝術領域裡擁有特殊地位。本研究即以這位擁有後現代主義特質的藝術家作為研究對象。從她在藝術創作中加入簡潔鮮明的文字與圖像元素,充分運用其生活經驗,搭配傳播媒介來探討政治方面、女性運動等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並藉由室內展場、公共空間與生活商品作為她表現藝術理念的平台。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彙整與分析;搭配專家學者的深度訪談進行比較與檢視。希望以Barbara Kruger為例,闡述當代藝術家、觀眾和圖文傳播現象的關連,並提出三者之間的傳播模式以及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 Item
    使用者抗拒因素對開放式課程使用影響之研究
    (2010) 李宜真
    隨著資訊科技不斷的創新,網路應用於教育越趨成熟,開放式課程藉由網路的傳輸與應用,讓學校的知識從單向的傳遞,變成全民享有學習的知識分享。然而,資訊科技的引進,對數位學習來說,台灣的開放式課程鮮少人去使用與學習,有可能是「人」對此所產生的抗拒行為。 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將其引進到數位學習開放式課程領域,研究使用者抗拒行為的心理認知模式,並透過網路問卷調查法對使用者進行施測,總計回收267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瞭解使用者對使用的外生變數與內在心理變數的抗拒行為,以及內在心理變數與依變項的抗拒行為意圖之間,是否有相關的影響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在外在變數相關性方面:「期望與需求」對「抗拒行為的態度」、「工作任務相依賴」對「抗拒行為的主觀規範」以及「學習」對「抗拒行為的控制認知」皆有相關顯著性的關係。在依變數影響關係方面:「抗拒行為的態度」、「抗拒行為的主觀規範」以及「抗拒行為的控制認知」皆與「抗拒行為的意圖」有正向的影響關係。 綜合研究結果可知,外在變數是透過內在心理變數間接影響抗拒行為的意圖。因此本研究建議,後續相關研究者可針對更多的外在變數對抗拒行為的意圖進行探討,同時加強使用者的實際使用行為,讓學習者在使用上擁有更多的知識分享與學習上的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