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86
  • Item
    以資訊視覺化導向看虛擬物件在電視媒體運用之研究
    (2005) 張喬雯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視製作技術也隨之汰換更新,虛擬物件之製作能力及品質亦隨著技術進步而增強。相較於其他大眾媒體,電視媒體對大眾之影響較其他媒體更為深切,而不論是平面或電子媒體,其發展似乎都朝向視覺化導向走去,在現代社會的虛擬化潮流裡,本研究主要以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以及量化研究之內容分析法,針對台灣電視媒體中,虛擬物件的現況做一探討,更進一步地,以資訊視覺化導向來分析虛擬物件之運用情況。   透過沉度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瞭解到目前台灣電視媒體常運用到的虛擬物件有:跑馬、字卡、CG動畫及虛擬場景,各個虛擬物件之運用時機有不同之處。而共同之功能為吸引閱聽人注意、輔助傳達資訊、增加美觀與影響節目風格。虛擬物件之產生,按節目製作流程可分為兩種:前製時期完成、後製時期完成。最後,研究發現其實所有虛擬物件皆具有將資訊視覺化之能力,而非僅僅是裝飾美化之用。
  • Item
    在網路環境中以問題導向教學法進行輔導之行動研究
    (2005) 施川淵
    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以及全球資訊網豐富連結性的結合,網路教學可以使身處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教學者及學習者進行同步及非同步的教學活動,透過網路教學,教師可更快速的進行教材流通與資源分享,而學習者也更可快速、便捷地獲取學習材料與最新資訊,而問題導向學習法同樣由學習者為中心出發,透過模擬真實的問題情境,來使學習者藉由資料蒐集、共同討論及分享的過程,得到更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及後設認知,兩者的結合一方面可以加強網路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補強問題導向教學法在教室情境下實施的缺點。 本研究以結合兩者的優點出發,以網路教學為環境,以問題導向學習為理論核心,進行對於實習教師輔導之研究,透過研究者與教師共同進行之行動研究,來瞭解在網路教學環境下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於實習輔導的成效、實習老師之滿意度以及必須要注意的相關細節。在意義上除了加強實習教師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之外,並且對於未來的實習生涯將會遭遇到的問題,也能更有能力和信心去解決。 本研究為國內初次嘗試結合問題導向學習、網路學習以及行動研究三種不同領域之理論進行之輔導研究,在經過一個學期的規劃及溝通,以及一個學期的實際實施過後,可從結論中發現成效、滿意度及反應度都呈現正面的趨勢,應可將之肯定為良好的網路教學設計。 一、問題導向教學法適合運用於網路環境下進行對實習教師之輔導教學。 二、問題導向教學法運用於網路環境下進行對實習教師之輔導教學,能夠使實習教師滿到滿意。 三、不論問題導向教學法之實施環境為何,教案仍為決定教學成效以及滿意度性之關鍵因素。 四、引導員之角色與定位都必須重新思考及調整。
  • Item
    台北地區大學生對無線數位電視加值功能之需求研究
    (2005) 游捷鈞
    中文摘要 廿一世紀是一個數位化的年代。數位技術快速的發展,使得各種傳統媒體受到很大的衝擊。在許多嶄新的數位媒體紛紛興起之際,舊有媒體也逐漸走向被取代或更新的命運。 電視廣播作為一個主要的傳播媒體,在這一波數位革命中顯然也受到不小的影響。數位電視的興起,使得電視媒體邁進數位廣播的年代,閱聽人不但可以期待高畫質、多元化的節目,更可以享受其他互動多媒體的加值服務。 不過對於無線電視業者來說,面對這一個全新的改變,首先就必須考慮在投入大量的資金之後的經營問題。因此,如何讓企業從數位化創造利基,而不因為改變服務方式而產生危機,就成為現階段無線電視經營者的重大課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聽人對於數位電視加值功能的需求,試圖從數位電視的眾多新功能中,探討哪些功能是閱聽人希望藉由電視這一個介面獲得的服務,進而引起閱聽人使用數位電視的動機,研究結果顯示隨選視訊、上網以及檔案下載等網際網路類的加值功能是最能引起閱聽人使用數位電視的加值服務項目,同時也發現如果數位電視具備越多項閱聽人感興趣的加值功能,就越能引起閱聽人購買及使用數位電視。然而在訪談無線電視業者的過程也發現,無線電視公司擬推出的數位電視加值功能服務和閱聽人的需求項目差異甚大,電視業者以獲利為考量的出發點,認為販售影音產品的互動廣告是最能為企業創造利潤的加值功能;不過閱聽人的需求是更多的便利服務。在本論文所有納入閱聽人需求研究的加值功能中,互動廣告這個項目恰巧是最後一名,顯示傳播者和閱聽人之間對於需求存在很大的歧異,因此本論文也希望將結果及建議事項,提供無線電視台作為電視數位化之後,企業經營的參考。
  • Item
    網點細微結構產生數字形錯網之研究
    (2005) 林浚鴻
    摘要 印刷品上,當網屏角度搭配不當時就會有錯網情形產生。在本研究中,利用錯網的原理,設計適當的網點結構和遮罩,使兩者重疊在一起時在一定角度下能呈現出數字形狀的網紋。本研究首先以數字“5”的形狀做例子,設計出數字“5”形狀的網點,並分別以不同的網點結構來構成單色影像和彩色影像,比較彼此之間錯網情形。為了能達到更好的資訊隱藏效果,本研究嘗試對網點的結構進行破壞分解,使影像在放大鏡觀察下無法直接得知數字的內容,但與遮罩重疊後仍能出現數字“5”形狀的網花。最後本研究對單色影像進行掃描複製再次輸出,比較原始影像與複製品之間錯網的差異。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不同的網點結構有不同的錯網現象 在單色影像部分,90度和六角形的網點結構與遮罩重疊後可清楚呈現出數字“5”形狀的網花,其間網花大小和位置會隨著重疊的角度而改變,但多重線的網點結構與遮罩重疊後無法呈現出數字的網花;在彩色影像部分,四色網屏不同角度與四色網屏同角度兩種結構的影像與遮罩重疊後,在一般觀測環境境下皆無法清楚看出數字形狀的網花,但四色網屏同角度的影像可在透射光源照射下看出數字形狀的網花。 二、分解後的網點結構有較佳的資訊隱藏效果 網點結構經分解後的影像,在放大鏡觀察無法直接觀察得數字的形狀,但與遮罩重疊在一定的角度下,可以清楚呈現出數字形狀的網花效果。因此,這種網點結構有較佳的隱藏資訊效果。 三、本研究之網點結構可有效防止掃描複製 複製品和原稿影像與遮罩重疊後,複製品上的網花很明顯地均比原稿上的網花模糊,尤其是網點結構經分解後的影像,數字形狀的網花糢糊情形較為嚴重,且能呈現網花角度範圍較小。 最後本研究之結果可做為一種隱藏資訊於影像中的方法,並提供便利的方式做資訊辦別及檢查影像是否遭到偽造。
  • Item
    台灣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工作滿足感之調查研究
    (2005) 楊正賢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灣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工作滿足感的情形,其主要目的在瞭解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在工作環境知覺、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間的差異或關聯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針對台灣六大有價證券印製公司的印製人員採普查方式調查。經調查所得資料而予以分析,得到重要的發現如下: 一、 在人口統計變項方面: 1.男性在人際關係及制度公平性這兩層面,其滿足感優於女性。 2.在年齡方面,36歲至45歲間的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在人際關係上的滿足感大於26歲至35歲間的人員。 3.已婚及未婚的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在工作夥伴及工作本身兩層面的滿足感皆大於另外一組。 4.月收入在新台幣50001元~70000元的有價證券印製人員,其人際關係的滿足感大於月收入在新台幣20001元~30000元的人員。 5.整體的工作環境知覺其滿足感,以印前部門的人員滿足程度最高。 6.至於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在各層面,皆未呈顯著的差異。 二、內控型的人格特質其人際關係的滿足感比外控型的人格特質來得高。 三、在「工作環境知覺」與「工作滿足感」各層面之間的關聯性,皆呈顯著的正相關。
  • Item
    台灣電視廣告數位化製作流程之績效評估研究
    (2004) 林桂螢
    產業的電子化風潮,在數位電視時代來臨的同時,也吹進了傳播業界。傳播單位轉換數位化設備,需花費較多的成本,但其後所帶來的便利,是傳統製作方式無法比擬的。數位技術的引進,同時也讓傳播的工作環境產生相當大的改變。建立數位影音內容的產製工作流程,更是目前業者著重的重點之一。而其中除了流程的變化以外,人員的職能轉變、顧客之需求、與財務上的規劃,都連帶受到影響。 所謂的數位影音內容,意指運用數位化拍攝、傳送、播放之內容。本研究將以電視廣告數位化製作,作為主要的研究媒體。首先,經由過去的相關研究之文獻分析,描繪電視廣告數位化製產製流程。再以平衡計分卡所使用的四個構面作為架構,並配合關係互動、組織特徵與組織數位化程度等影響因素,設計績效評估的問卷。針對參與過數位化廣告製作之專業人士,進行問卷的調查。本研究共計發出150份問卷,回收104份有效問卷。 本研究在結論中提出四個構面,11個面向共計42個評估要素。依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電視數位化製作流程之績效矩陣與並探討績效評估構面之間以及關係績效評估構面與影響因素之關係。
  • Item
    IT 產業採用電子化學習關鍵成功因素分析
    (2004) 陳良珏
    由於網際網路的迅速興起與普及,加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e-Learning 成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藉由科技化的知識管理技術而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 讓處於不同空間與時間的學習者,可以克服知識傳遞的障礙而達到學習的效果, 進而獲得知識的累積與創新思考的啟發。此外,「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 與「兩兆雙星」顯示出IT產業為國家的重點產業,企業若能妥善運用e-Learning 的方式達到其教育訓練,不但可以節省龐大的成本,又可以節省時間,故本研究 探討國內IT產業採用e-Learning的現況,並尋找出e-Learning關鍵成功因素,同時 針對國內五家大型IT產業進行深度訪談,並配合文獻分析之研究方式,以歸納IT 據本研究發現,目前IT產業導入仍在起步階段,其成效並不如研究者預期, 在訪談五家大型企業後,將結論歸納如下: 1.企業組織文化:老闆的支持與要求、高階主管的配合 2.成本資源:盡可能尋求外部資金協助,並且善用公司內部資源 3.策略規劃:規劃出標準化課程內容以及克服技術方面的問題 4.人員配置:注重各部門溝通協調的方法與技巧,與新進人才把關與同仁觀 5.成效評估:有效掌握員工短期學習進度,並擁有有效的賞罰方式,來督促員工 e-Learning在未來企業員工訓練上將扮演重要角色是必然趨勢,本研究結果 不但有助於未導入e-Learning之IT產業,藉由訪談五家公司在執行e-Learning所面 臨的困難作為借鏡外,同時也可採其優點作為導入e-Learning策略規劃時的參 考,並且對後續研究者對e-Learning的產業執行面上有完整的認識。
  • Item
    字體不流暢性於漢字電子書閱讀成效之研究
    (2013) 李明信
    調整印刷之字體、大小及濃淡構成閱讀之不流暢性 (disfluency) ,是一種成本極低並可有效提升讀者記憶之效果的教育改進策略。相較於出版後便無法更改的印刷紙本,電子書可自由調整字體及大小,乃是使用者偏好的重要功能。本研究旨在了解以日文漢字電子書為閱讀媒體時,字體變化所造成的不流暢性是否對閱讀成效具有較佳的提升效果,供未來電子書設計之參考,並探討以下問題: (一)受試者對七種常見日文漢字字體的不流暢性評價為何? (二)受試者在閱讀以常見之教科書字體、及由受試者評價不流暢性最高、最低之日文漢字字體呈現之電子書後,其閱讀成效評量成績為何? (三)受試者在閱讀上述三種字體所呈現之電子書後的評量成績是否具顯著差異? (四)受試者變項之不同日文漢字能力,與是否出身漢字文化圈,對受試者閱讀成效的影響是否具顯著差異? 本研究採用實驗法,對象為22名日本金澤大學修習漢字課程的外籍留學生。研究工具分為閱讀及評量工具,受試者以隨機方式閱讀以受試者評價不流暢性最高、最低、及日本特有之教科書字體呈現的三位虛構殺人事件嫌犯特徵的電子書,在90秒的閱讀後,再予以注意轉移,爾後進行評量以了解受試者的閱讀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利用電子書適性化功能所達成之日文漢字字體外型變化,其產生之不流暢性,可有效提升讀者的閱讀成效。且在閱讀記憶及閱讀理解兩個層次皆具有效果。另一方面受試者對字體的不流暢性認知具有一定的共通傾向。而日文漢字能力與是否出身漢字文化圈,並未能顯著影響其閱讀成效,此不流暢性效果具有一定的泛用性。
  • Item
    台灣消費者對有線電視數位服務內容需求之研究
    (2014) 盧文潔; LU, Wen-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對有線電視數位服務內容的需求。首先,以內容分析法觀察14 家有線電視業者所提供的數位服務內容,另外,藉由網路問卷調查法,蒐集消費者對有線電視業者所提供的數位服務內容需求程度,總計共回收422份有效問卷。最後,依據研究所得之結論,針對有線電視業者、消費者,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有線電視業者所提供的通訊應用服務以「網路管理服務內容」提供比例最高;在隨選應用服務以「影音頻道服務內容」提供比例最高;而在加強電視應用服務以「節目導覽服務內容」提供比例最高。 二、消費者在通訊應用服務以「網路管理服務內容」需求程度較高;在隨選應用服務以「影音頻道服務內容」需求程度較高;而在加強電視應用服務以「節目導覽服務內容」需求程度較高。 三、各有線電視業者提供的通訊應用服務以「電視商務服務內容」差異較大;隨選應用服務以「數位學習服務內容」差異較大;而在加強電視應用服務以「生活資訊服務內容」差異較大。 四、不同「年齡」、「職業」之消費者對於「網路管理服務內容」、「數位學習服務內容」、「節目導覽服務內容」有顯著差異。 五、有線電視業者提供的「網路通訊服務內容」、「數位學習服務內容」與消費者需求差異較大。
  • Item
    公益廣告之類型與風格研究─ 以2009至2011年之電視廣告為例
    (2012) 錢薇
    近年來臺灣各方面發展快速,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也隨著生活的品質逐漸 優渥,但也因此產生許多社會失序、媒體的亂象,使得過去人心向善、社會向上的渴望與動力逐漸在社會中淡薄。因此本研究透過非營利性質的公益廣告,重新喚醒是社會的愛心、建立社會形象,並從廣告中做公益散佈愛心。 本文公益廣告樣本取自於2009至2011年臺灣公益廣告協會、臺灣公益資訊中心、董氏基金會、創世基金會、富邦文教基金會、臺灣癌症基金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愛滋基金會、罕見疾病基金會、TVBS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兒福聯盟、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以及中國信託慈善基金,透過次級資料研究法及文本分析法,來探討公益性質廣告做類型風格的探討。 近年來政府、企業、非營利團體對於公益的重視,透過報章媒體等途徑,傳達閱聽人關心的問題及對社會有利的觀念,解決許多社會問題。在2009至2011年的公益廣告類型上以藝人代言及病人親身經歷居多,而在風格上以感性及道德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