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81
  • Item
    台灣消費者對有線電視數位服務內容需求之研究
    (2014) 盧文潔; LU, Wen-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對有線電視數位服務內容的需求。首先,以內容分析法觀察14 家有線電視業者所提供的數位服務內容,另外,藉由網路問卷調查法,蒐集消費者對有線電視業者所提供的數位服務內容需求程度,總計共回收422份有效問卷。最後,依據研究所得之結論,針對有線電視業者、消費者,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有線電視業者所提供的通訊應用服務以「網路管理服務內容」提供比例最高;在隨選應用服務以「影音頻道服務內容」提供比例最高;而在加強電視應用服務以「節目導覽服務內容」提供比例最高。 二、消費者在通訊應用服務以「網路管理服務內容」需求程度較高;在隨選應用服務以「影音頻道服務內容」需求程度較高;而在加強電視應用服務以「節目導覽服務內容」需求程度較高。 三、各有線電視業者提供的通訊應用服務以「電視商務服務內容」差異較大;隨選應用服務以「數位學習服務內容」差異較大;而在加強電視應用服務以「生活資訊服務內容」差異較大。 四、不同「年齡」、「職業」之消費者對於「網路管理服務內容」、「數位學習服務內容」、「節目導覽服務內容」有顯著差異。 五、有線電視業者提供的「網路通訊服務內容」、「數位學習服務內容」與消費者需求差異較大。
  • Item
    臺灣數位有線電視顧客關係管理因素之探討
    (2013) 呂坤原; Lu Kung Yung
    數位匯流的時代裡,讓數位內容可以經由傳輸的方式與展現的平台不同,甚至可以跨國、跨區域的展現頻道內容與服務,讓原本只能在家中客廳或自己房間才能收看的電視娛樂,變得更隨時隨地,也更自由與個人化。以往類比時代,許多民眾都只能以大鍋飯的方式收視節目,也因數位傳播技術的精進,以及使用者需求導向的商業行為帶動下,服務功能逐漸多元化,這樣的市場會讓數位內容在廣播、電信與網路等平臺匯流後,其傳播媒介界線漸漸模糊,彼此產生跨領域傳播、語音、視訊與數據的科技匯流現象。 數位化後頻寬變大,承載內容又會更多,讓原本五百多臺的內容可能會擴增兩倍到三倍,因此許多國內學者認為有線電視產業數位化的時代,會讓閱聽人更為分眾與小眾,加上機上盒雙向互動的功能,讓顧客關係管理變得格外重要,且未來企業在執行或研擬策略前,都需先以顧客關係管理為基準做擬訂的要素與方向,因此本論文討論的要旨為企業在未來規劃與執行顧客關係管理時,可以參考的要素與狀況、以及目前執行的狀況與未來企業如何評估這套系統的成效。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與數位有線電視與顧客關理相關的文獻資料,以探討目前數位有線電視市場發展趨勢,以及目前規劃顧客關係管理可能會考慮的層面與流程;並採用深度訪談法,蒐集目前業者在數位有線電視在規劃顧客關係管理會考慮的層面、執行的流程與後續評估的狀況,透過實際參與觀察與訪談,去了解實際上業者在規劃與執行顧客關係管理時會考慮到哪些層面,這些層面會輔助哪些流程與後續會透過哪些評估方式,透過文獻與實地訪談做對照,找出未來數位有線電視業者在執行與規劃顧客關係管理時,可以如何實踐。 本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後在規劃顧客關係管理上組織層面上可以著重員工培訓語言、法律等課程;在技術上多元的傳檔格式與頻寬的增加,內部系統上需建立分帳管理與電子化統合傳輸文件的資料庫;在經濟層面上,市場的一個穩定性為首要考量;從社會層面來看差異化與優惠的定價方案;法規面上NCC需擬出一套顧客資料定型化契約,明確訂定罰款的上限;最後在通路層面以公司整體的策略與在位者對企業的思惟,顯得格外重要。
  • Item
    消費者對化妝品網路商店服務內容需求之研究
    (2011) 林盈志; Ying-Chih Lin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化妝品網路商店之服務內容,首先採用內容分析法瞭解57間化妝品網路商店提供之服務內容現況。接著透過網路問卷調查法,針對曾有化妝品網路商店購買經驗之消費者進行施測,總計回收485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以瞭解消費者對於化妝品網路商店服務內容之需求,並進一步比較化妝品網路商店提供之服務內容與消費者需求之服務內容有何差異。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化妝品網路商店互動服務內容以「顧客協助」提供比例最高,「娛樂」提供比例最低;其交易服務內容以「安全機制」提供比例最高,「付費系統」提供比例最低。 二、消費者對化妝品網路商店互動服務內容需求程度以「顧客協助」較高,「娛樂」較低;對交易服務內容需求程度以「物流服務」較高,「付費系統」較低。 三、消費者對化妝品網路商店互動服務內容需求程度會因「性別」與「化妝品網路商店平均每次瀏覽時間」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消費者對化妝品網路商店交易服務內容需求程度會因「性別」、「年齡」、「月收入」、「網路購物使用資歷」、「化妝品網路商店使用資歷」與「化妝品網路商店平均每次瀏覽時間」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化妝品網路商店提供之「反應機制」、「平台設計」、「物流服務」與「安全機制」服務內容與消費者需求落差最大。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化妝品網路商店業者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使用者對共創故事網站服務功能需求之研究
    (2011) 黃資閔; Huang Tzu-min
    本研究企圖了解不同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服務功能的需求,以期讓說故事工具能達到長期且廣泛的運用。透過內容分析法,共創說故事網站服務功能得以被了解;在使用者方面,則以網路調查法探討其對服務功能的需求,總計回收255份有效問卷。並進一步分析比較共創說故事網站所提供服務功能與使用者需求間的差異。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共創說故事網站資訊類服務內容以「顧客協助」提供比例最高,「商業資訊」提供比例最低;其互動類服務內容以「雙向溝通」提供比例最高,「交易」提供比例最低 二、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資訊類服務內容需求程度以「非商業資訊」較高,「商業資訊」較低;對互動類服務內容需求程度以「自主控制」較高,「雙向溝通」較低。 三、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商業資訊」服務功能需求程度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交易」服務功能需求程度會因「使用資歷」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使用者對共創說故事網站「交易」和「自主控制」服務功能需求程度會因「使用頻率」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共創說故事網站提供之「非商業資訊」服務功能與使用者需求落差最大 七、共創說故事網站提供之「雙向溝通」和「自主控制」服務功能與使用者需求落差最大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共創說故事網站經營者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以FaceBook進行兒童英文課後輔導之研究
    (2011) 王勁文; CHIN-WEN WANG
    今天台灣英文教育環境仍面臨許多困境,包含學習環境的限制,使學生接觸英文的時間相當短暫,僅限於課堂活動的時間,利用網路平台增加學生學習英文的時間已經成為未來的教學趨勢,而諸多研究發現利用網路合作學習及網路輔導學習對於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皆有明顯的成效,所以本研究以網路社群平台-Facebook作為研究的工具,而英文輔導教學活動以Mazman and Usluel(2010)提出的Facebook教育功能:溝通、合作、分享做為設計課程活動的理論。   本研究目的主要有三:了解使用Facebook應用於教育的情況,透過實證了解學習者使用Facebook的學習動機,探討實施Facebook輔導教學的學習成效。研究方法採取準實驗研究法設計。研究對象為某連鎖補習班六十位學生,細分為兩組,各為三十人。研究時間為期六週。研究工具包括英文成效測驗卷、學生學習動機問卷、英文輔導學習之教案與教材。資料處理與分析採量化的方式,本研究分別在教學後,兩組學生進行英文學習動機量表的問卷調查與英文成效測驗。並於課程實施後將學習動機量表、成效測驗之總分,以SPSS軟體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出透過Facebook學習後,學習情況分析結果,外在學習動機的影響高於內在學習動機,而在學習成效上Facebook輔導組也顯著優於傳統教室輔導組。
  • Item
    故宮博物院網路商店功能與行銷策略之研究
    (2011) 黃子芸
    近年來因應網路媒體之新趨勢,國內外部分大型博物館在網際網路上架設博物館網路商店平臺以供大眾上網購買博物館文化商品,雖帶給了博物館跨域行銷的可能性,但據統計報導顯示,雖然實體商店的營收逐年增加,但國內故宮網路商店營收仍未達預期,顯示博物館網路商店不能僅直接將商品移植至網路通路,必須了解其功能定位並思考其內容、服務與行銷策略等要素,才能有效進行整體性策略的改善。因此本研究先了解國內外博物館具有網路商店平臺之網站內容與提供之服務現況,再進一步針對國內故宮博物院自2006年起至2011年5月委由漢偉資訊公司所經營之網路商店進行研究,透過決策單位和營運單位兩方面之深度訪談了解故宮博物院經營網路商店營運現況、功能定位以及遭遇困難,並進一步分析其適宜的行銷策略以及未來趨向,以供同類型博物館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故宮博物館網路商店肩負著拓展通路、服務觀眾以及行銷博物館的功能,而在呈現商品文物背景意涵資訊的教育行銷策略中,博物館網路商店透過網路平臺可系統性呈現圖像與文字資訊的特質與檢索功能,比起實體商店對於博物館商店的教育推廣使命更得以體現。未來的博物館網路商店也將更重視虛實整合、跨博物館整合並結合新型態網路服務與虛擬商品等。因此本研究建議博物館在建構網路商店時需重視其教育意涵,並密切配合館內相關資源,另一方面則需加強與網路消費者的互動,設計既符合博物館使命,又可以達到拓展通路、增進營收之博物館網路商店。
  • Item
    個性化浮水印嵌入個人化郵票之合成技術
    (2011) 黃睿騰; Huang, Jui-Teng
    本論文利用個人化郵票做為載體,選出其中的青色版做為實驗用區域,將個性化浮水印圖像隱藏在內,以達到個人資訊隱藏於個人化郵票之目的,過程中設計合成技術以利網點加密形成個性化浮水印。方法為以數位半色調技術製作網點背景,在背景範圍內所選取的網點是同步性位移,選取邊框與背景網點位移後即產生加密浮水印。再利用本研究的程式批次產生隱藏的浮水印圖像資訊,可提高製作多樣化隱藏內容的獨特性,並減少網點位移後由肉眼觀看的不連續瑕疵,讓圖像看來愈加平順美觀。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榮獲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作為郵票設計主題,將個人姓名隱藏於郵票附箋,藉以向臺灣師大默默辛苦付出的教職員生致敬,提高郵票本身的收藏價值,亦具有個性化輸出及文化創意之加值應用。
  • Item
    臺灣花布文化圖像傳播現象之研究
    (2012) 施秀燁; SHIH, Hsiu Yeh
    臺灣花布五、六十年來一直帶給臺灣民眾親切的意象,不僅僅是臺灣的一種在地文化,更代表著臺灣傳統的樸實,儼然成為精神文化和生活型態結合的象徵。   近年來復古懷舊風盛行,花布意象之呈現已經不單單只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布質用品上,而更與建築,餐具用品甚至西方文明產物相結合。臺灣花布已成為臺灣人意義深遠的代表符徵,即使隨著時代的流逝仍舊屹立不動。從中也可以發現,臺灣花布的呈現方式,已經不只是生活物品的應用,甚至利用多元的媒介,重新傳達其臺灣在地文化的意象。 本論文首先透過文獻之蒐集,了解花布起源脈絡、探討相關文化圖像傳播理論以及臺灣花布相關文本的檢視;探討當代藝術家對它多元運用與呈現,來認識臺灣花布不同之傳播途徑;同時從文創產業發展歷程來論述花布的發展與推廣現況。接著結合深度訪談的運用,印證臺灣花布傳播之多元性與國內當前研究發展的狀況,以補足文獻分析結果之不足。最後將資料彙整,希望能清楚呈現臺灣花布創新傳佈型態以及不同層次之傳播效應與民眾生活的關係,期盼本論文研究結果可以作為後續研究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行銷之參考。
  • Item
    3D點矩陣全像片加值應用之研究─以「福爾摩莎的奇幻旅程」穿山甲動畫角色為例
    (2011) 盧靜璇; Jing-Syuan Lu
    長久以來學術界對於全像技術的論述,多半著重於立體顯示及防偽特性,相關創意整合之研究較少,但全像片的特殊光影效果不僅僅可應用在防偽功能,其炫麗的光彩特質更具藝術創作價值。本研究目的之一,以2009年經濟部4C數位內容競賽動畫組優選作品─師大校友鍾語桐「福爾摩莎的奇幻旅程」為設計素材,藉由程式運算,將其動畫主角之一穿山甲3D模型,設計出全像動態的光影變化與3D點矩陣全像圖;研究目的之二,製作3D點矩陣全像片之加值產品,並以台灣原住民鄒族神話「穿山甲救人」傳說為加值產品作故事行銷包裝。本研究將科技技術、藝術設計與故事行銷三者進行結合,運用全像科技高防偽門檻以保護藝術設計內容,讓藝術設計為全像科技添上一層加值的外衣,透過故事行銷使加值產品走入人們生活,展現其發展潛力與應用可能性。
  • Item
    電影《第36個故事》文本中之咖啡館及其文化空間意象之研究
    (2012) 石佳玄; SHIH, CHIA HSUAN
    從歐洲中世紀時期開始至今,咖啡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商品。人們在咖啡館進行消費的同時也在追求它所引起的流行風潮與享受這個地方的人文空間品味。喝咖啡不再只是單純的品嚐飲品,同時亦代表著一種文化社交行為;上咖啡館也表示著一種文化上的交流。時代的變遷使每個時期咖啡館空間氛圍都代表著不同的意涵,值得深思,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本研究以台灣拍攝電影《第36個故事》為個案,全劇圍繞著劇組為電影劇本量身建造的「朵兒咖啡館」為拍攝場景,劇本以咖啡館為核心出發,描述咖啡館內訊息的流動、萌芽的夢想、心理價值的衡量與咖啡館所呈現的文化空間氛圍。本研究透過量化屬性的內容分析法分析類目,以咖啡館空間、電影角色型態、電影旁白對話與字幕為主要構面分析;繼而加入劇情敘事。目的是從個案中的影像符號以及語言文字兩大類別當中,歸納出影視媒體對咖啡館文化空間主題的操作手法以及其背後的深層意涵。 經過彙整後發現,在影視媒體的操作方式之下,呈現出充滿訊息流動的咖啡館氛圍、自我意識形態昇華與轉換的生活方式與影視媒體自我價值的再創造。使閱聽人感受到咖啡館文化空間所散發出來的意識形態或精神力量。整體而言「咖啡館」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產生不同的氛圍與機能性;但仍以咖啡館原型為基礎呈現文化空間氛圍;同時透過影視媒體的傳播給予閱聽大眾嶄新的咖啡館文化空間意涵。本研究之結果更可提供影視相關產業提及「咖啡館」議題時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