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智障學生青少年手足的手足關係及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2006) 沈佳儀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智障學生青少年手足的手足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相關情形。首先探討智障學生青少年手足的背景變項在手足關係和同儕互動關係上的差異,接著就手足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相關做一分析,最後再探討手足關係對同儕互動關係的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及屏東縣政府教育局記載設有啟智班的國民中小學智能障礙學生,其就讀於國中一至三年級之一般手足為對象,有效樣本共172名,以自編的「基本資料調查表」、「青少年手足關係問卷」和「同儕互動關係問卷」為研究工具來進行資料收集。最後再將所得之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和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結果如下: 一、一般手足就讀年級、出生序、家庭子女數、父親教育程度、父親工作狀態和母 親管教方式,在智能障礙學生青少年手足的手足關係部份向度上有顯著差異。 二、智障者就讀階段別、一般手足性別、手足年齡差距、出生序、家庭型態、父親 工作狀態、母親工作狀態和母親管教方式,在智能障礙學生青少年手足的同儕 互動關係部份向度上有顯著差異。 三、手足關係中的「縱向關係」、「橫向關係」、「正向情感」、「活動參與」及「互動 時間」與同儕互動關係中的部份向度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手足關係中的「負向情感」與同儕互動關係中的「競爭」、「衝突/攻擊」和「破 壞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手足關係中的「正向情感」、「活動參與」和「互動時間」則與同儕互動關係中 的「衝突/攻擊」行為呈現顯著負相關。 六、「縱向關係」對「合作/分享」、「領導」和「競爭」具有正向的預測力。 七、「橫向關係」對「照顧」具有正向的預測力。 八、「負向情感」對「競爭」、「衝突/攻擊」和「破壞行為」具有正向的預測力。 九、「互動時間」對「衝突/攻擊」具有負向的預測力。 最後再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做進一步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父母及學校相關人員參考。Item 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學生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2004) 何紀瑩本研究以提供中輟青少年多元化的服務,整合個人身心靈及家庭、學校、社會系統的理念,課程設計涵蓋了靈性、心理、活動、技藝、生活等五種導向的課程,形成了「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並對七名中輟青少年實施此方案,方案服務的對象包括中輟學生及其家長。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高職學生及其家庭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之成效(2)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的兩類高職學生的立即與一年後成效差異(3)影響「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兩類高職學生在方案結束一年後所知覺之有效與無效因素(4)了解研究者建立的「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之執行與當初設計理念之差異,並提出修正的方案,作為日後的參考。研究發現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在自我功能的提升上同樣具有效果,但一年後不成功復學學生成效變少。成功復學學生在認知上具有持續的進展,但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則無此發現。方案介入期間,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均在生涯規劃上有所改變,而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學生獲得最多幫助的部分為成績進步。能否化解同儕衝突是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主要差異。能否對行為產生自悔的態度,影響日後能否持續產生行為改變。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均能從瞭解情緒的家庭經驗來源及反省與家人的關係獲益,但方案結束回歸家庭生活後,不成功復學者其經歷到的正向家庭經驗較成功復學者少。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的五個學生,在學校適應各面向上皆獲得正面的幫助。整體而言,成功復學生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出現更多的正向改變因素,而負向改變因素則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少很多,顯示兩組學生有相當不同對於改變因素的認知。研究者所設計之「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對所服務的學生在個人、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回歸學校等面向所出現的改變效果,透過五類課程之實際實施,可謂成效良好。家長團體成效為促進家長自我成長,在管教態度上較有彈性,建立清楚界線,親子關係中有所突破並且獲得社會支持。家長團體可提高親子知覺之一致性。唯獨針對學校的工作,在具體幫助學生回歸學校的困難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Item 校園高關懷國中生介入方案-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之效果(2012) 李慧玟; Huei Wen Lee青少年心理議題一直受到重視,但除了生病後的治療外,也希望能以預防概念,運用高敏感度的青少年心理量表,檢測出高關懷之青少年,並建構以優勢導向之小團體諮商模式,注入心理疫苗優勢能力。 本研究除檢驗中文版青少年長處與困難(SDQ)自填量表,在臨床之預測力及篩檢高關懷青少年之切截點,另一目的為考驗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在高關懷國中女學生之介入效果。 第一階段研究參與者共273位,均為國中及高中學生,其中114位(男80位,女34位)來自醫院青年保健門診,159位(男87位,女72位)來自學校。以調查研究設計進行SDQ量表臨床預測力考驗,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檢驗中文版青年長處與困難自填量表(SDQ)與台灣兒童青少年關係量表(TRICA)之相關,及以T檢定比較兩組在SDQ與TRICA間之差異。結果SDQ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α)為.505 ~.757,具有中度以上信度水準,兩組在SDQ表現差異除正向行為無差異外,其餘均達顯著差異;敏感度為74.5%、特異度為65.0%,陽性相似比為2.13倍;高關懷切截點定為SDQ困難總分≧20分。 SDQ與TRICA經相關分析,顯示除SDQ困難總分與正向師生及正向母子無顯著相關外,其餘困難量表與負向人際關係均達顯著正相關,與正向人際關係均為顯著負相關,SDQ與IAR之相關係數亦達顯著相關,SDQ困難總分及其他分量表與IAR總量表與分量表均成負相關。TRICA及IAR可輔助SDQ評估青少年在人際關係及復原力向度。 第二階段前測樣本為北市某國中七年級生,共236位(男105位、女131位),以SDQ高關懷切截點(≧20分)分為高關懷組34位(男16位、女18位)及非高關懷組202位(男89位、女113位)。高關懷女生經隨機分派為實驗組(7人)及控制組(8人),實驗組進入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介入方案,團體諮商每次50分鐘共八次,以SDQ、TRICA及青少年自我復原力量表(IAR)檢驗實驗介入後第4、8週及團體後一個月之變化,同時收集實驗組個別訪談資料、團體帶領者觀察記錄及團體帶領者與協同者之自評資料。以無母數統計曼-惠特尼U檢定(Mann–Whitney U Test)比較,兩組不管在第4、8及第12週在三個量表之比較均未達統計差異;實驗組以魏克森兩樣本檢定(Wilcoxon Matched-Pairs Signed-Rank Test)進行前測與三次後測比較,於追蹤測在IAR之希望與樂觀達統計差異(p<.05)。 依據以上二階段研究結果的結論是SDQ是一個具高敏感度適用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檢工具,而TRICA在檢驗青少年社會人際關係與SDQ間具有顯著相關,IAR在青少年自我復原力的檢測與SDQ間亦有高相關。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之效果性,研究結果僅支持部分研究假設,但在個別訪談質性資料中顯示成員凝聚力很快建立、溝通態度用語、同儕關係及部分人際關係均有一半以上成員改善,也建立正確理性認知及學習到具體方法。 依據研究結果之建議, SDQ量表對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檢具有高預測力值得未來研究運用,其次進一步對中文版父母版及教師版SDQ量表之信效度,例如以兒童為樣本,及增加檢驗多受試者信度之統計考驗力,最後繼續深入研究並推展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讓兒童青少年在成長歷程中能面對困境、解決問題,從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優勢能力。Item 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2006) 莊季靜; Chi-Ching Chuang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 莊季靜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類型之同儕攻擊的國中學生在性別以及其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上的差異。本研究根據Crick 與Dodge(1994)所提出之社會訊息處理模式-包括線索編碼、線索解釋、目標設定、反應建立與反應決定等五個步驟,以及對情境的痛苦感受,探討同儕攻擊者對於被激怒情境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並加入利社會行為者以對照社會訊息處理歷程差異之處。本研究以台北縣市三所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共932人(男生471人,女生461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學生社交行為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以及「社會情境故事—圖畫版」。量表資料以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結果為:(一)國中學生在同儕攻擊類型上有性別差異:外顯攻擊的男生多於女生,關係攻擊的女生多於男生,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者的男生多於女生;(二)三種類型之同儕攻擊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痛苦感及反應決定上有顯著差異;(三)同儕攻擊者與利社會行為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線索編碼、線索解釋、反應決定等步驟以及痛苦感受上有顯著差異。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同儕攻擊、外顯攻擊、關係攻擊、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 青少年、社會訊息處理Item 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2006) 陳玉芳; Yu-Fang Ch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的關係。採用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自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省北、中、南、東四區,分別抽取國中、高中、高職各一所學校,每校各年級各抽取一個班級,共54班的在學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2036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憂鬱常識測驗」、「憂鬱信念與態度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及「求助態度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t考驗、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以及簡單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性别、地區、年級之青少年參加憂鬱症課程之比例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2.不同性別、地區、年級、參加憂鬱症課程與否、家人有無憂鬱症等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其憂鬱概念具有顯著差異。 3.不同性別、年級之青少年其憂鬱程度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地區、課業滿意度之青少年,其憂鬱程度則有顯著不同。 4.不同地區之青少年其求助態度沒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受輔經驗之青少年,其求助態度則有顯著不同。 5.青少年之憂鬱概念與求助態度之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 6.青少年之憂鬱程度可有效預測求助態度,且憂鬱程度愈高,求助態度愈消極。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憂鬱症預防課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高中青少年知覺父母長期衝突的因應及其影響之質性研究(2011) 蕭玉潔; Hsiao Yu Chieh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青少年知覺父母衝突的當下因應、以及面對父母長期衝突後的因應策略與影響。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的詮釋學精神,透過深度訪談方式,共訪談三位高中青少年,整理和分析訪談資料,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知覺父母衝突當下的因應 青少年採取承受式的因應而累積出心理傷痕,或採拒絕式的因應以求自我保護,而成長對因應衝突有階段性的意義,但以增強自我保護性為主;且無論衝突因應為何,皆已成為青少年記憶裡的傷痕經驗,使其對人際衝突較為敏感,並且養成隔絕感覺的自我保護習慣。 二、青少年面對父母長期衝突的因應 青少年面對父母長期衝突後,會發展出一套因應的自處之道,並採取解決衝突原因的行動與想法,以因應長期衝突帶來的壓力。此外,青少年會在家庭裡呈現不同的角色與作為,以尋求自我的生存空間,並在父母冷戰的時候稍做喘息。 三、父母長期衝突對青少年的影響 父母長期衝突會影響青少年自信與自卑的自我概念,以及青少年正在建構的信念,包括自我保護或鞭策的生存觀及未來規劃,其次,經歷長期衝突的經驗,會使他們對家庭概念有親密與疏離的矛盾感、質疑親密關係的信任感,並影響其將來的兩性情感觀。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提供給諮商輔導人員、教育工作人員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青少年知覺之家庭系統分化、人際因應策略與學校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2006) 林季儀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市高中職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人際因應策略與學校人際適應之相關性。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公私立高中職一年級至三年級共 472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含「家庭系統分化量表」、「人際因應策略量表」和「學校人際適應量表」,調查結果分別以典型相關統計方法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家庭系統分化」與「人際因應策略」間有相關存在:家庭系統分化愈好時,則人際因應策略愈傾向使用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方式,愈不傾向使用發洩情緒的因應方式。 二、「家庭系統分化」與「學校人際適應」有關係,關係的型式有兩種。第一種關係:家庭系統分化愈好時,則學校人際適應愈佳。第二種關係:家庭系統分化中的婚姻次系統分化愈好時,則在學校人際適應方面,同儕關係愈佳,師生關係愈差。 三、「人際因應策略」與「學校人際適應」間有相關存在:人際因應策略愈傾向使用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方式,愈不傾向使用漠視與逃避、發洩情緒的因應方式時,則學校人際適應愈佳。 四、「家庭系統分化」、「人際因應策略」與「學校人際適應」有關係,關係的型式有兩種。第一種關係:家庭系統分化愈好,人際因應策略愈傾向使用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方式,愈不傾向使用漠視與逃避的因應方式時時,則學校人際適應愈佳。第二種關係:家庭系統分化的父子次系統分化、親職次系統分化愈好,人際因應策略愈傾向使用負面情緒與自責、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方式時,則在學校人際適應方面,師生關係愈佳,同儕關係愈差。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供建議作為教育、諮商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正念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數學表現之影響(2017) 楊諮燕; Yang, Tze-Yen近年來從東方佛禪角度切入的正念,對於自我調節與工作記憶表現的提升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以往研究多聚焦於成年人與正念之研究,對於正念在青少年與教育實踐、應用的可能性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據此,本研究嘗試將此概念引入青少年學習場域中,一來探討正念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聯性,二來以認知工作記憶角度切入,了解正念對青少年數學表現的影響。 本研究進行三個研究:研究一針對青少年之正念與生活滿意度、心理憂鬱程度、青少年復原力程度、正負向情緒狀況等四項因素進行相關分析,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正念之關聯性;研究二則控制五因素人格特質的影響,從記憶廣度的中介歷程進行分析,探討正念對於青少年數學表現的預測力;研究三探究課堂中正念練習,對青少年數學表現、工作記憶及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效果。整體而言,在青少年階段,我們確認中文版止觀覺察注意量表在青少年之適用性,以及正念與數學表現之連結,且以語音記憶廣度作業檢測為前提下,數學學習當下訊息刺激的注意力接收與語音迴路處理的重要性,大於工作記憶中中央控制系統對於注意力的轉換及抑制處理。在三分鐘正念練習介入結果方面,雖然無法有效降低學生數學焦慮,對於工作記憶中語音迴路能力之提升,亦無明顯效果,但對於學生數學成果的展現,確有實質上的幫助,且研究結果指出,此法為不需要特別程度的先備正念,即可達正念提升效果之練習,對於青少年數學表現亦有所助益,雖然對於整體工作記憶之影響效能不若八週正念練習,數學焦慮改善效益亦不似長期正念練習明顯,但整體而言,三分鐘正念練習對於學生數學成果的展現,確有實質上的幫助,可供教育現場老師執行正念時之參考。Item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自傷行為之影響:以述情障礙為中介變項(2017) 羅文均; Lo, Wen-Chun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檢視家庭功能、述情障礙與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之關聯性,以往相關研究多認為情緒調節失功能在成長環境與自傷行為間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因此本研究以述情障礙作為中介變項,來瞭解家庭功能如何透過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產生影響。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臺灣地區四所高中、職學生(高中兩所)進行調查研究,共2,194人參與問卷施測,有效問卷數為2,170份(女性佔52.13%);研究工具包括簡式家庭功能量表、述情障礙量表及自傷行為量表;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斯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臺灣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盛行率為20.49%(95%信賴區間為18.79%-22.19%),且女性自傷行為盛行率顯著多於男性(χ2 (1,N = 2,120) = 16.26,p< .001);家庭功能與自傷行為有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對自傷行為有負向預測力;述情障礙與自傷行為具顯著正相關、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有正向預測力,並且,難以辨識感覺之因子對自傷行為具最高之預測效果;家庭功能與述情障礙有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對述情障礙具負向預測力;述情障礙在家庭功能與自傷行為的關係間,具有部分中介之效果;其中又以女性樣本之中介效果最佳。 研究結論:本研究檢證了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和述情障礙對自傷行為之影響模式,且研究者依此發現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上之建議以供家長、教師及研究和實務工作者在未來研究參考和實務上運用。Item 青少年之情緒調節對其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情緒彈性為中介變項(2017) 郭昀昕; Kuo, Yun-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情緒調節、情緒彈性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以及情緒彈性在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之間之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以「情緒調節量表」、「兒童雙元情緒調節量表」與「學生生活品質問卷」為研究工具,收取225位青少年樣本。研究結果發現: 1. 表達與忍讓是青少年較常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衝動與壓抑則相對較少;青少年使用認知再評估來調節情緒的傾向高於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青少年的同儕關係適應品質較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佳。 2. 青少年的認知再評估對人際關係具預測力,表達抑制對親子關係有預測力;認知再評估對情緒彈性有預測力;適應性情緒彈性對親子關係與人我關係有預測力,非適應性情緒彈性則對師生關係有預測力。 3. 適應性情緒彈性部分中介認知再評估對親子關係之影響、認知再評估對人我關係之影響;而非適應情緒彈性則部分中介了認知再評估對師生關係之影響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對未來研究發展以及教育與心理輔導實務工作者提出具體參考建議。